APP下载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2014-11-10张征群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内阁

张征群

[摘 要]司礼监作为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首,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可以说,司礼监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明朝中后期的兴衰。

[关键词]司礼监;批红;内阁;明朝政治

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并设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彼时司礼监的职责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1]由此可见,此时的司礼监主要负责的还是宫廷礼仪等方面,并未像明朝中后期那样成为举足轻重的宦官衙门。洪武二十八年,太祖朱元璋对宦官部门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司礼监排列于内官监后面,仍属于宦官的一般衙门。

明成祖朱棣称帝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抛弃了太祖皇帝定制的祖制“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2],公开任用了一大批宦官担任要职。永乐,洪熙年间,宦官掌东厂,监京察,守备南京,出镇各地[3]。与此同时,宦官郑和下西洋,可见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

司礼监的真正崛起是在宣宗时期。就整体而言,宣宗皇帝是位不错的皇帝,开辟了明朝历史上的“仁宣之治”。可是,这位皇帝做过的最大一件错事就是宣德元年设立内书堂。《明史.宦官传序》中公开指出,宣宗这个举措是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根源之一。“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时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百害也”[4]。

正统以后,司礼监逐步成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也逐步集中于司礼监太监的手中。再加上正统以后的明朝诸帝,大多深居简出,不理朝政,更进一步给了司礼监控制朝廷政治的机会与权力。很多没有骨气的文官投入到司礼监太监的门下,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也就使得明朝中后期朝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司礼监的权力在正统年间以后得到了陆续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其一,提督东厂。以武力非法夺取了建文帝金陵朝廷政权的明成祖,即位之初,社会异议纷起。永乐十八载(1420年),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动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衙门,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正德以后,司礼监长东厂成为定制。司礼监掌印太监按例不得兼掌厂印,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但是,嘉靖后期和万历初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麦福、黄锦、冯宝等先后兼掌厂印。[5]故,成化以后,东厂的权力亦为司礼监太监掌握。

其二,派遣调动出镇内臣。景泰年间,内臣的调派之权逐渐归于司礼监。至嘉靖年间,世宗竟谓“各处内宦亦非朕亲用,皆系司礼监指名奏请”[6],由此可见,司礼监在内官出镇的调派权力之大。

其三,提督京营。司礼监与兵部同理京营军务,始于土木堡之变。英宗命司礼监太监兴安、李永昌同石亨、于谦整理军务。[7]宦官曹吉祥于正统年间曾督军出征和监督神机火器,后以复辟之功,天顺初迁司礼监太监,并总督三大营。成化以后,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成了定制。所以,京师的部分军权也控制在司礼监太监之手。

其四,会同三法司审理囚狱。永乐年间设置的东厂,目的在于防止负责侦缉审理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及刑部、都察院在重大案件中的徇情。东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执掌,首领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厂公”。东厂权力之重,在于手眼通天,可以直接面奏皇帝。正统时,英宗始命司礼监太监同三法司堂上官审录狱囚,以后成为定制,谓之“大审”,每五年举行一次。到了明代中期,内臣犯法,只交司礼监审治,法司不得过问。这些都说明了司礼监享有司法方面的特权。司礼监代表皇帝参与司法,增加了司法的随意性,这样也为明代中后期的种种冤狱埋下了祸根。

这些都说明了司礼监权力在正统以后继续扩展的情况。这样,在组织结构形式上,司礼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及六部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刘若愚在《酌中志》卷16《内府诸司职掌》中将司礼监太监与阁臣比喻为:“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明史.职官志序》说:“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总之,正统以后的司礼监,实质是内廷的另一内阁。司礼监掌印太监实际上成了和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而且他能直接向皇帝面奏取旨的“内相”。

司礼监在明朝中后期,直接形成了与内阁分庭抗礼的局面。《明史.职官志》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从职责上说,内阁票拟的范围是“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10]司礼监批红的原则是“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这是内阁和内监批红的正常原则。此时,诸司奏起的批答不仅均由内阁,且一般以阁票为定。但在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司礼监太监专权时,却出现了擅改阁票甚至自行拟票的记载,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破坏。从体制上讲,司礼监的批红是代表皇帝履行对阁票的审批手续,代表的是皇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奄官上》对宦官的抨击如下:“奄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在这里,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衙门对朝政的干预。

司礼监出产的三大“极品太监”,可以说对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自阉走向富贵路——明·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是一个失意的教书先生,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于土木堡,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二、八虎之首“立皇帝”——明·刘瑾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三、阉海第一枭淫——明·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土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词,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纵观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司礼监对政治影响之深,恐怕无出其右。哪怕是嘉靖朝的内阁争斗,也少不了司礼监太监们活跃的身影。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看了他的万世江山被这群太监糟践的如此不堪,会作何感想?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条.

[2]《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7765.

猜你喜欢

内阁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英国萨顿信托基金会分析新内阁成员教育背景
浅析明代内阁制度发展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