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的特点与建议探析
2017-03-30李媛媛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在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截至2016年,我国中小企业超过5000万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60%以上,创造中国80%的城镇就业,缴纳50%以上的税收。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整体上来讲,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为此,我们有必要就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展开研究,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其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一、相关概念介绍
盈余管理,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会计研究新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是企业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调节盈余的行为。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影响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里的反映和分布。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它可以帮助企业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增强流动性;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员工的认同感。本文将就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目的在于为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政策的研讨和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理论依据
本文认同“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的说法,企业行为是契约各方行为所产生的经济结果,各契约方必然要在互相的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契约的形成都会与相关会计数据密切相关,各个契约方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会计数据的限制。盈余管理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理性的公司管理层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依靠自身判断,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基本假设,人为选择、操纵利润的过程。会计准则属于公众契约中的一种,准则制定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除了费用最小化,还必然要考虑各个契约关系人利益的平衡。因此,公司管理层选择会计准则与评估方法时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
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考虑,IPO发行方的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股票上市,并以尽可能搞的发行价格进行筹资,这些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可能,由此导致投资者极有可能面临“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是在现代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在一个契约群体当中,一些契约关系人掌握部分其他契约关系人没有的关键信息时,便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掌握部分关键信息的契约关系人通常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有损其他契约关系人利益的行为。基于上述分析,契约各方的代理成本无法完全被消除,“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可避免。
三、特点分析
结合一些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实例,本文分析總结出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的几大特点:抓“时间差”进行盈余管理;以“虚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隐性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靠“资产评估”进行盈余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中小企业IPO中一般抓住账务处理的“时间差”进行盈余管理。具体表现为,延迟确认费用,提前确认收入;以购销合同为依据,而非会计期间内的实际收入为依据确认收入,跨年度冲减虚开的发票金额等等。
第二,中小企业IPO中以“虚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简单举例说明,期间内明确发生损坏或报废的资产,不予进行会计处理,仍作为“虚拟资产”体现在账务中,通过分期摊销的方法进行利润调节。权责发生制下,产生“虚拟资产”是一个必然,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或者是已经确认的损失暂时挂账,通过“待处理资产损失”、“待摊费用”等科目处理。资产定义中明确说明其特点之一是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然而,“虚拟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实质上是未来的损失而非利益。
第三,中小企业IPO中以“隐性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中小企业一般业务相对单一,不存在错综复杂、清晰明确的关联方关系,即其关联方关系大都较为隐性,双方的往来包括资源转移、权利义务等大都以隐性关联方交易为主,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价款是否合理都难以衡量,所以,“隐性关联方交易”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中小企业IPO中“隐性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多样,如费用转移、承租经营、关联购销等都可以成为中小企业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第四,许多中小企业IPO中,往往利用投资、租赁、抵押、改组等,通过资产评估将确认坏账、滞销库存、存货损失等确认为资产评估减值损失,而非将其按照会计处理原则计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存货跌价准备,通过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来达到美化报表,虚报利润的目的。同时,中小企业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评估方法,本身就存在可选择性和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便明知不适当,但是对自身利益有利,也依然会选择该种评估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四、建议阐述
中小企业IPO中管理层不恰当的使用盈余管理,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首先,主观修饰会计数据,会降低企业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使反映的经营数据和财务状况同企业的经营实际分离,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做出错误判断;其次,管理工作只注重盈余对高额利润的获取,而抛弃创新将对资本提供者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如若置其不理任其形成常态,对于借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控制将造成不利的影响;最后,管理者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效的推动了盈余管理的实现,但由于在经济利益方面管理者、债权人以、投资者以及国家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因此其代表利益并不一致,在某种情况之下,投资者、国家以及债权人的利益是会受到盈余管理损害的。结合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不利影响及我国中小企业IPO中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避免和控制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行为,防范盈余管理带来的市场风险,使中小企业市场健康成长。
第一,完善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制度规范行为,政策引导方向。盈余管理往往在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是规定含糊时发生。现有的会计准则允许选择多样,相关规定不具体不明晰,缺乏实际操作性,这给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需要正视现有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避免其沦为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工具,及时发现并纠正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政策和制度与经济社会大环境一致的前提下,强化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规范,缩小中小企业管理层抉择的弹性空间。我们赞同会计政策与经济环境相辅相成、多样协调,倡导更加具体可行的会计行为规范和处理方法。
第二,调整中小企业上市标准和必要条件。目前的资本市场中,中小企业成长中融资难是个不争的事实。适当调整中小企业上市在资金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IPO中的盈余管理行为。面对过高要求,广大中小企业在IPO中为获取资格和高价格发行,利用各种手段利用盈余管理操控利润数据,往往会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严肃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和审批制度。中小企业IPO中盈余管理需要披露的信息真实性、可靠性都要严格要求,主要涉及盈利预测、关联交易等。另外,严格的审批制度是中小企业控制市场風险的重要手段,为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最大程度化解市场风险。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它的不良影响是不可能的,一定程度上讲,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中小企业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有一些积极作用。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准则,加强引导和规范,推动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喜,包世泽,高锐,孔宪京.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2]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3]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3).
[4]李仙,聂丽洁.我国上市公司IPO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3-),女,彝族,云南楚雄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资本运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