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简论

2017-03-30高春贵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成因特点对策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作为群英荟萃之地,高校自然是信息发布流转的重要集散地。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抓好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实践,旨在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特点;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青睐的思想阵地和意见渠道,由此衍生的网络舆情也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战略中的威胁因素。因而,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管控措施,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義。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第一,参与主体的特殊性。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师生使用网络的高频率,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由于生活、学习和交流空间的趋同性、关联性,高校师生在网络中有趋同的话语表达意向。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无需面对面,增强了隐秘性,从而使彼此的思想表达更具有平等性。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师生在实际生活中交际面拓展不够时,极易转向转向网络,扮演多种角色,实现结交的目的。

第二,呈现内容的多元性。高校师生思维活跃,视角新颖,看问题的方法独特,讨论的话题可能是国家大事,也可能是生活琐事,所有可能引起网络舆论风暴的事件,经过热烈讨论发酵后,皆会形成强大的舆论。譬如向学生代收医疗保险费、向学生推荐中介机构、师生恋爱等,都有可能成为波及校内外的强大网络舆情。而且,个别事件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则表现出循环性的特点,持续一定的强度和关注度。

第三,表达行为的非理性。绝大部分高校师生在是非面前是能彰显出正能量的,但并不排除个别异常现象的存在。高校中师生良莠不齐是实际情况,近年来频发的高校意识形态危机事件表明,个别师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坚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出现一些过于偏激、带有激烈情绪和个人色彩的观点,甚至出现一些低级、无理的争吵谩骂,进行形成负面网络舆情,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破坏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舆情扩散的高速性。当下,人类已进行到网络言论形成便捷性阶段,双向交互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师生可以在最短最快时间内向空间输送信息,进行跨时空的相互交往。在法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自媒体的高度发达和宽松的言论环境,无拘无束的交流沟通已大行其道。在高校内部网络论坛中,如果有代表性的帖子得到大家的认同,引起大家的共鸣,就会很快通过各种方式扩散开来,反复转帖和跟帖,迅速形成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难控的现实原因

第一,无限传播的可能性。以传统媒体为发散源的舆情,存在若干次重复传播的有限性。相比而言,网络舆情却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潜能。通过百度贴吧、校园BBS、个人微信微博以及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等,师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复制粘贴,就能批量地散发信息,这种特性使网络舆情可以轻易穿越封锁而发酵扩散。

第二,无以复加的自由度。网络具有的虚拟、匿名、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随意性、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师生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其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第三,难以控制的突发性。网络的虚拟性突破了时空界限,重大的舆情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通过师生这个媒介迅猛地成为舆论热点,甚至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形成舆情海啸,令学校监管部门防不胜防,甚至束手无策。

第四,缺乏约束的偏差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发言者身份隐蔽,是表达意见、排遣情绪的极度空间。师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产生片面认识,都会利用网络加以宣泄。虚拟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一些师生缺乏自律,热衷于揭人隐私、信谣传谣,唱衰抹黑党和政府以及所在单位,言词偏激,情绪非理性,导致出现一些触犯道德底线甚至违法违纪的言论。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对策措施

第一,夯实制度基础。要重视在网络舆情管控上建章立制,形成囊括校园网络台账管理、定期巡查监督、敏感时期值班、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修改完善,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第二,加强人防队伍。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素质过硬、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舆情研判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利新媒体等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传播事实真相,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透明度,提高突发网络舆情的消弭化解的时效性。

第三,提升技防能力。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对论坛、BBs、博客、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和非法舆情进行封堵和过滤。通过升级和添置校园网络舆情监控设备,提升网络监控能力,使学校监控技术保障体系融合防范有害信息渗透、掌控网络舆情、疏导不稳定因素、调查网络案件等诸多能力于一体。

第四,构建预警机制。切实做好校园门户网站和各二级网络用户的实名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及时收集、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针对具体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及时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及早制定相应的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第五,重视导向功能。高校要加强危机管理意识,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危害,切实加强舆论空间热点话题的调控引导,对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疏导、删除措施。要培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空间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发布分析透彻、说服力强的言论,从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中源.高校舆情发展趋势及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2]杨嘉.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干预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0).

[3]王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初探[J].现代交际,2013(6).

作者简介:高春贵(1971-),男,硕士,讲师,湖南文理学院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成因特点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