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2017-03-30李晨
李晨
摘要:本文以日本农村四种主要社会养老保险为例,从历史、改革、现状等不同层次对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体系进行了立体分析。同时在划分新旧两个时期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日本在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新农保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介绍
1.日本四种养老保险介绍
二战后,因农村劳动力缺失、老龄化问题加剧,家庭内部代际抚养体系瓦解,1959年颁布的《国民年金法》,首次将农民这一主体纳入到养老保障的体系中。此后,日本政府出台了《农业劳动者基金法》,专门针对农民,且不具强制性。为了满足农民对养老的更高需求,国民养老金基金制度开始实施。除此之外,日本还存在由农业协同组合举办的人身共济保险。
2.两次重要改革
1985年,日本政府修改国民年金法,变成国民基础养老金。国家负担三分之一,个人缴费,基金运营收入。日本政府2002年对“农业劳动者年金制度”进行了改革,扩大了保险的覆盖面;保险费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缴费确定型,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由选择。
3.日本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日本是日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日本2013年得统计显示,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5%,而且这一比例将在2060年达到40%。而到那时年轻人(0到19岁)的比例仅为13%。老年人口与年轻人口的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每个年轻人抚养老人的负担的越来越大。近年,日本养老社会保障支出在逐年增长且占比超过社保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二、中国养老体系的介绍
1.老农保
在建国初期,中国与日本一样也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变革的发生,农村养老模式也由农村社区型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转变。
2.新农保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明确提出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相对于城镇,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则更为严峻、更为紧迫。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年轻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加重农村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障过于落后。
3.新农保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实施中,“社会养老”虽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当前效果有限。而且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发现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家庭消费和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所产生的影响在规模上十分有限。
三、日本政府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程中的困境及教训
1.对长期经济低迷预计不足
中东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消失,建立在雄厚财力基础上的日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摇摇欲坠。国家财政逐渐难以支撑由于物价不断攀升而高涨的国民年金支付标准。结合日本农村养老金支付危机教训,我国的农村养老金给付标准提高速度不宜过快。
2.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保险运行出现问题
目前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其实就是由家庭扩大到社会的代际扶助。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资金空洞化,年轻一代对自己老年时期能否领到养老金表示并不乐观,因此许多人并不积极交纳保费,缴费人数减少的同时支付增加,收不抵支,严重影响了制度的运行。
四、日本构建社会养老体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日本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中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在明确了政府与个人的义务和权利的基础上,保证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不被干扰。
与日本相比,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缺少与之相关的必要的法律体系。因缺乏法律的权威性而导致的不稳定性极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实施的效率。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做法,不满足于现有的政策文件,而是上升到法律层次,逐步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将低收入者和特殊人群都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中,保证了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群体的需求。
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重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考虑职业划分和不同职业之间的转换时的制度衔接。具体来看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强制类型,为国民全员建立社会统筹账户。其次是根据农民自己的不同经济情况自愿参加附加养老金。第三类为商业保险,满足经济情况较为好的农民的需要。
3.政府的财政支持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财政支持。日本政府除了负担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费用,还承担了国民年金保险缴费总额的1/3。并在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将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到了 1/2。
我国若想让多层次养老金制度健康运行,就需要政府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财政支持的缺乏会导致农民积极性的降低,从而降低覆盖面。
参考文献:
[1]王翠琴,黄庆堂.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新农保的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91-96.
[2]郑军,张海川.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08(07):126-129.
[3]顾天安.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及其启示[J].日本研究,2005,(4):44-48.
[4]吕学静.日本:三大步解决农民养老[J].中国社会保障,2010(1):20-21.
[5]林静,郑晓玲.从财政角度看中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95-97.
[6]冯兰.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2(12):94-96.
[7]王晓东.日本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设计和建立时机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4(2):163-167.
[8]王国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经验及启示[J].新农村建设,2010(4):48-50.
[8]高宝霖.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经验与借鉴[J].中国金融,2012(1):89-90.
作者簡介:李 晨(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