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尼尔悲剧中的梦想与浪漫情怀

2017-03-30杨清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悲剧

杨清宇

摘 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悲剧的奠基人,他擅长用各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深刻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剖析人类普遍共有的欲望和梦想。他继承并突破了传统悲剧理论,其许多作品并非人们所想的那般黑暗和阴郁,他的悲剧中总是透露着希望和执着、流露出含着泪光的微笑,更渗透着乐观、梦想与浪漫的情怀。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悲剧;梦想与浪漫情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11603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为美国的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作品四次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奥尼尔创作了近50部剧作,其主题涉及家庭伦理、宗教、人性等世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他的剧作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的危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奥尼尔的剧作颠覆了传统悲剧思想,他塑造的人物能在别人认为味同嚼蜡的生活中探寻“天边外”的秘密,甚至在人们的苟且偷生中也能追求自己“幸福岛”的梦想,人们在他的悲剧中能听到阵阵欢笑,窥视到隐藏在绝望背后的一丝希望与执着。本文试从奥尼尔的三部作品中来探讨其悲剧中的梦想与浪漫情怀。

一、《送冰的人来了》中的期盼:个个追寻“白日梦”

《送冰的人来了》的剧情发生在纽约一家名为霍普的酒店。寄居在酒店里的十多个房客中有离职警察、渎职的记者、无政府主义者、哈佛肄业生、退役军人等。这些房客出于不同的原因来到霍普酒店,但是却有着相同的特点。首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暮年,无论他们曾经的人生是何等的辉煌,现在的他们都是被社会遗弃的人。其次,他们都是人生的失败者,靠酒精打发时光,醒了就醉,醉了就睡。再次,他们都曾有过宏伟的目标,都想过上自己设想的生活,然而现实击碎了他们的梦想,这些失梦人只有依靠酗酒、回忆过去和做“白日梦”打发日子。他们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梦幻之中,把行动寄托在无休止的明天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在酒精、梦幻和回忆中缅怀过去,幻想未来。

剧本开场是房客们等待推销员希基到来的场面。希基是酒店房客们的老朋友,也是这群寄居在酒店而足不出户的房客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希基善解人意,诙谐幽默,常常以自己老婆和送冰人之间通奸的故事逗大家开心。大家等待着他的到来,盼望着他给大家买酒畅饮,盼着他给大家带来些许欢乐。然而希基这次却一改常态,劝诫大家要勇敢地正视现实,击碎白日梦,走出酒店去寻求自我救赎。希基的一番话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往日的宁静及原有的友情、温暖的氛围被惶恐、猜忌、敌视所取代。希基慷慨激昂的话起了作用,房客们接二连三地迈出酒店,打算以实际行动寻找他们的梦想,然而这些生活在酒精作用下的虚幻世界里的人们跨入现实世界后却无法重新获得宁静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一个个都在傍晚时分失魂落魄地羞愧而归。他们白天有的在公园内消磨时间,有的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有的在酒吧买醉,“没有人真正有勇气寻找早已不复存在的人生。”[1]奥尼尔虽然抨击“白日梦”,但是在猛烈抨击的同时又既恨其不争,又对现实社会给他们造成的窘境寄予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白日梦是他们的生活支撑,生活的痛苦之所以使他们没有选择死亡,是因为他们心中还有一丝幻想,还有梦,这是一个精神的支柱。而人要活下来是离不开幻想的,没有幻想,便没有了生活的意义。虽然幻想是用来欺骗、麻痹自己的,以逃避面对的残酷的现实,但当记者问及奥尼尔这个剧本中的人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时,他回答道:“人总有最后的梦想,不管他多么落难,多么潦倒,总还有个最后的幻想。”[2]359他认为希望是人们生活中最值得拥有的东西,也是唯一能战胜死亡的东西,这也是奥尼尔给予他作品人物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因此,他说“只要一息尚存,我们都要追求我们的理想,……但在心里总相信在我们的希望背后有着某种精神上的意义,它将在某个‘理想的天堂里得到证实。”[2]316

尼采也曾在其《悲剧的诞生》中表达了关于梦幻的类似观点:“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为了战胜这样的现实和这样的‘真理,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3]尼采所指的谎言即为“白日梦。”“白日梦”虽然是谎言,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谎言却是与生活抗争的一种手段,是人们生活下去不可或缺的麻醉剂,是暂时麻痹的必需品。

可以说,剧作中人们对于“明天”的期盼从早到晚,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进入人生黑夜的漫长旅程。然而,明天的到来自始至终没有给他们带来他们期盼拥有的“明天”,这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个“明天”最后都成为了水中花、镜中月,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奥尼尔的目的是给失去自我的现代人赋予一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寻,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正是这种对美好幻想的肯定,使剧作带上了乐观、浪漫的基调。

二、《悲悼》中的渴望:人人向往“幸福岛”

《悲悼》三部曲中描写了孟南一家三代之间藕断丝连的情感纠葛。一家人之间由爱生恨,又由恨生爱,最后又回到由爱生恨,直到最终逐个走向死亡的深渊。在这场难解难分的爱恨纠葛中,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到梦想中的南太平洋岛屿去享受平静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在剧中,遥远而美丽的梦幻之岛被多次提及,不管是恪守清教道德规则的孟南、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的奥林,还是满腔仇恨的卜兰特、追求幸福而不得的怨妇克莉斯丁、卫道士莱维尼娅等等,他们个个都在心中描绘着自己的美丽海岛,海岛寄寓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愿望和追求,是他们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梦幻的栖息地和避风港。

卜兰特是最早提到海岛的人,他在情人克莉斯丁的授意下虚情假意地追求莱维妮亚:“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现她们的住处,距离罪恶被发现以前的乐园最近!……我要把它们叫作幸福的岛!在那里你会忘记所有的人们的争权夺利的污浊梦想!”[4]22在卜兰特的眼中,海島简直就是一个人间伊甸园,一个没有欲望和争斗的纯洁之地。然而莱维尼亚不允许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爱慕的卜兰特有婚外情,就纵容弟弟奥林杀死了母亲的情夫卜兰特,为自己暗恋的父亲报了仇;接着,痛失情人的母亲绝望自杀。弟弟奥林因自己一直暗恋的母亲死去,也自杀身亡。莱维尼亚为惩罚自己,把自己和家族的鬼魂一起关在老屋里,承担起家族的所有罪责。然而在这令人窒息的残酷现实中,奥尼尔却通过对神秘海岛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幸福岛”的画面,也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

在剧中第二个提及海岛的是艾斯拉·孟南,一个恪守清教道德的老顽固,他从战场上回来后,试图消除和妻子克莉斯丁之间的隔阂,重新找回失去的爱。他极其少见地对克莉斯丁缠绵:“我有一个念头,如果我们能丢下孩子们,一同去做一次航行——找一座什么岛,我们可以单独在那里过一个时候。你会发现我已经变了一个人了……我希望生活!”[4]56看来艾斯拉似乎真地厌倦了做一个让人仰慕的大人物的理想,真的想成为一个平淡幸福的人,虽然他心目中的海岛朦朦胧胧,但海岛已然成了他填补多年来情感真空的梦想天堂。

奥林是第三个提及海岛的人,他对麦尔维尔的小说《提比》中描写的南洋群岛几乎走火入魔。在他心目中,海岛“代表了一切与战争相反的东西,代表了一切和平的、温暖的、安全的东西。”[5]海岛也寄托了他那无与言表的恋母情结。“天和你眼睛一色,温暖的沙就是你的皮肤。整个的岛就是你——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妈妈和你同样美丽!”[4]89对他而言,美丽的海岛就是他深爱的母亲,栖身于海岛就如同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温暖、安全。

最后一个提及海岛的是莱维妮亚——坚定的清教主义卫道士。她在逼死母亲后,为了忏悔与逃避,就和弟弟一起来到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海岛使她脱胎换骨,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那些海岛。它们完成了我的解放。”她那如梦如幻般的叙述和卜兰特的话语如出一辙。海岛“简直就是一座天堂”,使她亲身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让她亲自领略了幸福与浪漫。

奥尼尔曾说:“人不能没有梦想,如果人完全抛弃了他生活的梦想,他的生命就停止了。”[6]这里,奥尼尔是用不断重复的海岛意象来给“上帝已死”的现代西方社会一个梦想,一个精神支柱。20世纪的美国人也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理想的“海岛”,尽管它们也都是那样的不可企及。他们追求的既亲近又遥远的“幸福之岛”,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海市蜃楼而已。人们站在充满欲望的“榆树下”,遥望远在万里的“天边外”,期盼明知不能实现的“白日梦”,最终等待他们的也只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但是,即便是“最没有希望的希望”,这些海岛毕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是灵魂的安慰,它永远都闪烁着希望与浪漫的光芒。

三、《天边外》的梦想:秘密都在“天边外”

《天边外》是奥尼尔赢得第一个普利策奖的重要剧作,也是奠定其美国杰出剧作家地位的作品。剧中两兄弟罗伯特和安德鲁同时爱上了天生丽质的露丝,弟弟罗伯特追求浪漫,具有诗人的气质,并幻想去探索天边外的秘密;而哥哥安德鲁则不善言辞,老实巴交,一心想在家过平静的农夫生活。露丝最终决定和弟弟结婚,务实勤勉、喜欢农作的哥哥伤心无奈,只好代弟弟出海探寻外面的世界。

在第一幕,罗伯特满怀豪情地向安德鲁描绘远方的幻境,让哥哥也心驰神往,这似乎为后来安德鲁能够毅然决然地替代弟弟出海埋下伏笔。“召唤我的仅仅就是美,遥远而未知的美;东方的神秘与魅力;踏足四海的自由;浪迹天涯的快乐——寻找藏在天边外的秘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我出海的唯一理由。”[7]此时此刻,憧憬着天边外的美景,罗伯特是多么的豪情万丈,这种带有诗情画意的浪漫也为后来的悲剧作了铺垫。而正当罗伯特要实现多年的梦想之时,露丝却在临行前的晚上告诉他自己爱的人其实是他而不是安德鲁,有点儿女情长的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海巨浪,留下与露丝结了婚。然而正是这个决定为他们的悲剧埋下了种子:羸弱的罗伯特是个天生的梦想家和诗人,但却讨厌土地和耕作;善于农事的安德鲁因为他们的决定而伤心欲绝,迫不得已代替罗伯特远航。由于罗伯特不善农事,把农场弄得一团糟,和露丝的生活也贫困交加。最终他的“天边外”的梦碎了,就这样止步于看似一场游戏的爱情,兄弟俩都沦为生活的弃儿。

细细探究起来,悲剧在于兄弟俩都无视自己的本性和能力——诗人干农民的事情,农民干商人的事情。这样,本应扬帆远航的寻梦人却被束缚在自己厌倦的土地上受着理想的煎熬,郁郁而终;本应在家享受农乐的农业好把式却因失去露丝的爱而在本不属于他的海上飘零。但是,尽管主人公罗伯特一生中不断遭受种种打击和嘲笑,可他仍坚信天边外有个希望的乐土。

剧情的高潮在最后一幕。“我能听见从前的声音呼唤我回去,这一次我要走了,那不是终点站,而是自由的开始——我航行的起点,我得到解放的权利——到天边外去!”[8]临终省悟使他漠视了生与死,他抛弃的是躯壳,获得的是灵魂。肉体死了,而他的灵魂却飞越千山万水,去到了遥远的天边外,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尽管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沉重代价,但是让人感受到的不是悲哀绝望,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罗伯特由衷的敬佩。我们似乎已经看见罗伯特正乘着理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小山外广阔的蓝天。奥尼尔认为,人类需要梦想,戏剧需要梦想,而“古希腊人在悲剧中的梦想,正是迄今最为崇高的梦想”[9]。所以,对于罗伯特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他将在死亡中获得新生。“天边外的秘密”是他生存的精神支柱。尽管最后他未能实现心中的目标,可他那坚定求索的精神却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虽然梦想未必都能实现,但只要拥有一颗梦想的心,就会驱使着我们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们无限接近自己梦想中的“天边外”。

四、结束语

奥尼尔通过对“白日梦”“幸福岛”“天边外”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窒息的生活画面,同时也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了朦胧的希望之光,这一丝希望之光赋予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奥尼尔在其作品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欺欺人的谎言终将被戳穿,逃避现实的浓雾终将会消散,但他没有因此而嘲弄这些生活在梦幻中的人们,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怜悯与同情。这些人在梦想中坚强地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幻想的破灭不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是人的生命得到升华,他们在无望的奋斗中得到的希望使他们比任何人更接近理想的星空彩虹。

奥尼尔正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深邃的思想完美而深刻地融入到他的悲剧创作中,创造出富有梦幻色彩和旺盛生命力的戏剧形象,无形中表现了他在悲剧世界里的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江南.白日梦·美国梦·灵魂拯救——论尤金·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2).

[2]郭继德.奥尼尔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4.

[4][美]奥尼尔.奥尼尔文集[M].第四卷.郭继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荒蕪,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龙文佩,编译.尤金·奥尼尔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357.

[7][美]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8][美]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荒芜,汪义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99.

[9][美]尤金·奥尼尔.被遗忘的诗人[C].龙文佩.奥尼尔评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356.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尤金奥尼尔悲剧
伟大的悲剧
回归的心路历程——奥尼尔戏剧叙事研究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