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滇池流域石漠化及难造林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2017-03-30张志宏
张志宏
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分别从滇池流域石漠化及难造林地植被恢复技术的植被恢复原则、树种选择、石漠化及难造林地人工造林关键技术措施、技术及质量保障、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昆明滇池流域石漠化及难造林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滇池流域;石漠化;难造林地;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2-02
1 引言
石漠化是石灰岩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一种极端类型,会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土层流失,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最终使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现象。
昆明市石漠化面积大约177万亩,占昆明市土地面积的5.59%。大部分地区土少石多,土壤保水性差,对森林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非常不利。现在经过实地调查以及实地现场造林,石灰岩岩溶地区存在保存完好的原生生物群落,只要造林技术措施得当,是能够培育森林恢复植被的。依照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恢复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为目的,并采用恰当的养护措施,保护目标植物和目标群落,并逐步向自然群落过渡,最终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健康、稳定、高效的生物群落。
2 植被恢复原则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应针对不同石漠化破坏类型及其程度,因地制宜运用一种或多种植被恢复方式,统筹兼顾石漠化地区与周边社区生产和生活,全面协调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以求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 树种的选择
3.1 选择原则
树种的选择和配置不仅关系到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绿化成果的快慢,绿化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城市景观的营造;如果树种选择和应用不当,不仅耽误绿化建设的时间,影响绿化效益的发挥,而且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从生态学出发,根据生境与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抗性强、寿命长、美观、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首先,树种的选择还要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整体的和谐统一,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同时要符合绿化功能要求,栽培管理容易的树种。其次,还要考虑苗木市场供应情况及价格因素,以保证施工时有足够的种苗供应。
根据恢复林业生产条件调查,石漠化恢复区立地条件较好,为发挥土地利用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乔木树种为主的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树种,选用的树种有:华山松、藏柏、旱冬瓜、四照花、清香木、黄连木、冬樱花、球花石楠、昆明海桐、火把果、车桑子、苦刺。株间采用“品”字型鱼鳞坑配置,树种间采用块状配置,保证每个造林地块有2~3个树种。既结合石漠化山地的自然条件及特点,又充分利用不同树种观花、观叶、观果等特性打造出层次景观效果。
3.2 种苗管理
种苗生产和供应是保证完成造林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造林任务的关键。为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做好种苗预测的基础上,种子必须具有良好的播种品质,包括优良的遗传性、速生、优质、丰产和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3.3 苗木标准
良种壮苗是林木速生、优质、丰产的重要条件,使用壮苗造林,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快速生长,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根据《营造林标准》和《绿化苗木质量分级标准》,项目所需林木种苗必须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和就近解决的原则。优先使用本地优良乡土树种繁殖材料和现有苗木生产基地生产的繁殖材料。壮苗的标准为:根系发达,主根粗壮,不弯曲,侧根和须根多,苗木基干挺直,高粗比例适当,充分木质化,无徒长现象,顶芽健壮、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1)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用苗时必须对苗木进行检验,苗木出苗圃前做好苗木分级工作,严把苗木出圃质量关,确保造林用苗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级标准以上的苗木。
(2)苗木检验后的“四证一检”及所产生的档案,均要保存完好,以备后查。
4 石漠化及难造林地人工造林关键技术措施
4.1 整地
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和幼树生长的关键性技术措施,根据造林地地块的立地条件、栽植树种及培育目的确定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根据外业调查情况,整地方式采用块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40 cm的鱼鳞坑,石头裸露率高的地区需客土置塘,整地时间为每年3月至5月。在定植时,先在植穴底部填上一层熟土,再填一层细土,将苗放入栽植穴中,先填表土、湿土,分层踏实,最后覆一层虚土,浇足定根水。
4.2 造林时间
因昆明地区雨季经集中在每年6~10月故造林时间均为每年6~8月。9~10月为补植时间。在冬春早期浇水2~3次,并疏枝疏叶,减少植株水分蒸发,提高苗木存活率。
4.3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形成一定林分结构的基础,造林密度大小不但影响林分形成的速度和状态,而且通过后期林分密度的延续关系影响林分的生长和稳定。因此造林密度确定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形成稳定的林分,还要考虑幼林郁闭后的林木分化及密度调节进程。根据经营目的、树种、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株行距2 m×2 m。依据实地情况,采取“见缝插针”式,在土层深厚区域适当密植并充分利用石沟、石缝、食槽和石坑中残存的土壤进行密植,使苗木能尽快遮盖裸露土地。
4.4 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配置,即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方式和间距,株间采用“品”字型配置,树种间采用块状配置。保证每个造林地块有2~3个树种。
4.5 造林地管理
石漠化地块附近分布有自然村,人蓄活动较为频繁,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管护,严防牛马羊进入危害幼苗,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具体安排为:设置专人管理,由现有护林员负责管护,责、权、利明确;对造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严禁在林地内放牧及破坏植被;严禁在林地内及附近用火;要定期做好林地内及附近林木的病虫害、鼠害防治工作;做好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林地管理工作中去。
5 技术及质量保障
昆明市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为保证改造工作各项技术规定的落实:一是由省级林业调查规划院与项目实施单位共同进行作业设计,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二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实行培训上岗制度;三是通过公开招标和聘请监理单位的方式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和验收;四是加强检查验收,对作业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指导和督导,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整改,及时反馈、解决施工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6 效益分析
昆明市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是昆明市城市面山“五采区”生态恢复的组成部份,是滇池面山区域绿化的组成部份。
能提高项目区生态公益林的郁闭水平,增加林下植被盖度,诱导形成层次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森林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
能提高其涵养水源能力和功能特性,减轻水土流失,为滇池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能改善项目区林地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林地的生产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
能美化了城市周边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实现较好的景观效果,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生态建设成果,共享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 关于印发《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的通知(2016年624号文件)[R].北京:国家發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