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市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2017-03-30熊梅

中国市场 2017年8期
关键词:泸州产业

熊梅

[摘要]泸州市要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笔者提出加快培育白酒、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从而实现全面提升泸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关键词]泸州;区域中心;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8.094

1前言

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国家、四川省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建成区200平方公里。泸州届时将是成渝城市群中仅次于成都和重庆双核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和四川第二大城市。泸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二、三产互动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力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共生,为泸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泸州产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支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而言,还显得不大不强。从白酒产业看,主要指标与“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另两角遵义、宜宾比仍有差距。从化工、机械产业看,升级换代任务艰巨。从能源产业看,产品单一,有待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从服务业看,布局不合理,角色不明确、集聚效应和链条效应缺乏。

2.2泸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较弱

集聚辐射功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要素。泸州市现有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其自身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内外部环节缺乏深度融合,集聚集群集约效应不明显;区域内产业布局趋同,企业各自为阵,小而弱、多而散现象严重,存在低档次恶性竞争,产业内部整合力不够;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2.3对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够

泸州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定位上存在重现有特色优势产业,轻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重全面开花,轻重点突破;重企业独立竞争,轻产业集群出击;重固守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培育;重产业粗放扩张,轻产业功能培育。政府推动与企业引领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企合力有待增强。招商引资方面,从支撑区域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出发,专门针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的意识、规划和措施等都有待加强。

3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泸州市要加快培育白酒产业、化工产业、能源产业、机械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3.1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

国家将名优白酒列在四川和黔北区域,四川省规划将名优白酒列为川南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四川省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为此,泸州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泸州白酒行业优势:拥有泸州老窖(浓香型鼻祖)、郎酒(酱香型典范)两大国家名酒,全国唯一;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132.6万千升,占全省的35.8%、全国的10.1%;销售收入714.7亿元,占全省的37.6%、全国的12.9%;是全国白酒行业品牌密度最大、品牌层次最高的地区等;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強的千亿元白酒产业集群。

第一,加快培育中国优质白酒核心产能区,形成全国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标准化基酒产能区,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业园区、酒庄。

第二,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白酒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发布平台、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等一批国家级水准、行业性领先的高端功能服务平台体系,大力争取更多的涉酒中心落户泸州,抢占中国白酒行业功能性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第三,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类产业综合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酒类产品特色物流,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加强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建设。

3.2加快培育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

泸州要立足化工产业基础,依托泸天化、川天华、北方化工、北方硝化棉、中海沥青等骨干企业,传统化工向着煤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循环型化工基地。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

第三,以化工园区建设为发展平台,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为抓手,依托化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泸州化工产业园区、泸州军民结合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三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硝酸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纤维素产品链、有机硅产业链、硫磷钛产业链、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八个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链,形成链条有效衔接的产业集群。

3.3加快培育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规划明确定位泸州为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规划将装备制造列入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这是泸州机械工业崛起的重要政策支撑。泸州要依托长起公司、国机重工、邦立重机、长液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机械行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大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

第二,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促进国机重工西南(泸州)产业园建设,促进玉柴(邦立)西部基地建设。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着力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3.4加快培育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川滇黔结合部是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规划沿长江经济带布局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其中将泸州定位为能源基地;四川省规划明确强调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这些政策势必带来泸州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基地。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3.5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和周边地区相应资源,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第一,加快培育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依托“西南医科大”、医药企业、化工技术和周边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围绕“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依托百草堂、宝光、步长、海正等企业的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第二,加快培育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三,加快培育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

3.6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泸州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和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将日益扩张,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泸州必须坚持优势优先原则,以区域性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第一,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家规划泸州“商贸物流中心”。四川省规划川南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此,泸州要依托自身优势,2015年泸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区域内排名第二,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商贸集散中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产业综合交易中心,统筹布局区域性最大的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等专业现代物流中心。

第二,泸州要立足金融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

第三,泸州要依托“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自身旅游资源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区域性旅游组织中心。

第四,泸州要依托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

第五,泸州要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成区域性医卫养老服务中心。

综上所述,泸州市必须加快培育白酒、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泸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的支撑力和产业集聚辐射的整合力,从而实现“泸州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苗建军.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刘小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综述[J].中國市场,2013(3).

猜你喜欢

泸州产业
泸州老窖
泸州油纸伞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泸州医学院学报》稿约
泸州医学院 学报
泸州顺庆起义是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
北伐战争时期的泸州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