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
2017-03-30刘莹
刘莹
摘 要: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师德”。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研究的问题。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道德的发展,师德建设既需要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并制定具体措施,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2502
近年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关注并为之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普遍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所不同的是,他们针对的学生是一批在行为能力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而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是与普通学生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师德”。
师德即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所有教师应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所有人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一标准。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启明星,是学生感受爱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更是学生成长的能动源[1]。只有真正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师德”,才能把特殊教育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做得更好,才能为更多的特殊儿童带来真正的福音。
一、“師德”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尤为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并有着一系列行为规范。美国在成立全国教育协会之后,于1929年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后修改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并使用至今。这两项规范是美国教育界至今为止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伦理规范。在美国的《教学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师德”占有的比重最多。在德国,有着历史优久的国家教育史,而且尤其重视教师的教育工作。德国对教师的任职资格等都有明确的要求,着重突出强调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英国于2012年公布了新版《教师职业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师在校内外必须始终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日本也明确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习惯、道德品质及教养。新西兰也提出教师需要为学生负全责,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许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对师德建设的研究都非常细致和深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从古至今,师德建设在教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的“入门证”[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师德建设进行了规范。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件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规定。国内的许多学者专家对这一问题也有着非常细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近年来,师德建设这一问题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师德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教育一个智力低下的儿童要比教育正常儿童多付出百倍的细心、爱心和耐心。”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好的,他们爱岗敬业、热爱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学生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特殊教育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肯定。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原因及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理想与信念不坚定,缺乏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部分人金钱利益至上,过于功利的心态导致了有些教师看重物质利益。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待遇不高,无法与社会上某些职业相比,因此导致部分教师偏离了最初奉献特殊教育事业和热爱特殊学生的初心,消极应付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漠不关心,而积极从事其他的“第二”甚至“第三”职业。即使没有从事其他职业,某些教师也仅仅把特殊教育事业当成了谋生的手段,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并不把分数和升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某些教师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学教法,在课堂上应付了事,敷衍学生。
2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少部分教师并不注重自身修养和表率作用,不自尊自爱。在工作中、课堂上信口开河、随意发牢骚、接听手机甚至说脏话。个别教师更是向家长“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背离了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3对“教书育人”理解偏差,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单要“教书”,更要“育人”。某些教师不关心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只会做“知识”的搬运工,讲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对学生漠不关心,没有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4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任何职业的人,包括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倦怠。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非常容易出现。原因就在于:特殊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普遍不高,教师工作压力大,而且很难出成绩,造成教师没有职业成就感,时间久了就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在职业倦怠的教师身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了教师对工作不积极主动追求进步[3]。
(二)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及出现的问题
1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都在追逐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这一职业人群。尤其是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说,短期的经济压力与长期的事业追求产生矛盾时,往往教师就会选择眼前利益。
2对教师培训的缺失导致了部分教师不重视师德师风。笔者所在的省級教研机构经常会组织省级教师培训,也承办过国家级教师培训。每年,国家和各省都会定期组织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但大多数是基于各学科、基于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的各类培训,少有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
3教育主管部门师德师风监管不到位、机制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门通常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生的成绩等各方面的考核,而忽视对师德师风问题的考核与监管,缺乏有效机制,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三、特殊教育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首先,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的培训。
其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主管部门、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教师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和评优、评聘职称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违反师德标准的教师要严肃处理。
第三,真正建立健全师德师风保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尊重、关爱特殊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师德师风保障机制。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分配、聘用、福利等个人利益挂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从事特殊教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四,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力度,创造有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优秀教师,尤其是在师德师风方面值得学习的表率人物,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给教师以信心感和主人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习总书记也将“师德”放在了“好教师”的第一位。因此,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至关重要。不可否认的是从事特殊教育的大部分教师本身都有着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心,他们忠于特教事业,师德高尚,心怀大爱,积极为残疾学生服务,教书育人、甘于奉献,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师风亟待加强。因此,师德建设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研究的问题。教师的爱不仅蕴含在教师的人格中,更是一种行动,体现于师生交往中。教师的爱具有奉献、平等、无私的特征。赋予爱的教育就如同涓涓细流灌溉每一块心田。爱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也正因为如此,爱的效果才是不可度量的。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道德的发展,师德建设既需要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因此,无论是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和教师本身,注重“师德”,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兰继军.论西部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4(7).
[2]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3]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