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治理研究
2017-03-30徐瑾
摘 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中职与高等院校资源等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分化差异,进入社会后也面对不同的选择,但思想教育是其根本。基于资源配置要实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资源配置差异的问题,同时与企业、当地政府、社区等工作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资源配置;实践育人;共同体;治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0403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及优化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投入到教育资源配置的费用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配置差异将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地方财政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最佳分配,它本质上是调整教育资源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分享所得份额。”这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定义。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化教育的发展条件,提高办学的效率。如果进行教育体制、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教育管理中的经济优化目标。
1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发展性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但在教育领域,供求关系仍然十分紧张:一方面,教育供给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另一方面,教育财政资源的供给不足,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受到抑制。教育供给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的财力供给以及教育必须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实际矛盾所决定的[1]。
2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定经济社会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成为了教育投资的唯一源泉,因为教育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并且国家是唯一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教育资源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资源配置决策有集权性。资源配置计划、方案的制定和资源配置的实现,这些权力都由中央集中掌握。
(2)资源配置行为有政府性。由政府的组织目标来决定任何配置方案,资源配置的顺利实现,必须要有各级政府执行计划的动力和可靠的信息。
(3)资源配置动力有多样性。资源配置动力的特点表现为:中央决策者的高度权威性、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及强调整个社会的无私或奉献精神,强调利他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实行的是计划调控和市场导向有机结合的模式[2]。
3改革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般来说,教育投资者应具有教育资源的最大配置权,但教育的公益性是大于个人功利性的。“用什么机制来约束教育资源的配置,庞大的教育资源由谁来配置。”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核心问题。教育效用的多功能性、教育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和迟效性等决定了办学不能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必须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4改革教育政策,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应该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相应的干预,对于先导学校给予扶持,对于创办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学校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教育财政拨款,使得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实施得更好,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模式
在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围绕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与方法,大胆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创新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建立专业委员会。建立由企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两位一体的“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性作用和学校的主动性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有效运行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利用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等平台,跟踪产业前沿,进一步重视人才需求调研,并按照学院相关制度要求,定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和岗位技能提升等有关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3]。
(2)建立“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等育人共同体及其运行机制。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主导”。比如说机械精密专业的学生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育人共同体,即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和苏州科技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三个主体,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共同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各自职责,特别明确企业须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领导小组,下辖校企合作教学模块开发小组、教材开发小组、教学实施小组、考核评价小组等,分工负责。在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与出口均承担责任、落实培养工作。“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育人共同体应在之前签订的“订单培养”协议基础上,共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拟定《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現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双师教师培养协议》《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方法》等相关文件,充分保障校企共同育人深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校企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管理机制。
2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现代师傅”聘用、培养与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质量。企业必须选派品德高尚、技能水平高(具有技师以上资格证)的师傅加入本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深入学校,还在企业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在企业的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为保证学生得到师傅的全程陪伴与全面指导,本专业要求一名师傅传帮带的学徒数量不能超过3人。为此,学院应该与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共同研究制定《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师傅聘任办法》与《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师傅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考核优秀的师傅给予奖励。从企业选聘的师傅在相关技术、技能上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之前均未经过系统教育学、教学法的培训。为提高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本专业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同时,该专业还应该制定《校企教师互聘管理办法》,使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互聘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实习实训和就业驱动机制
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不仅要与学校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还要积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安排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中企业实训项目的实施与学生最后的顶岗实习,并支付学徒相应报酬;企业甚至还需要为学校教师的下厂实践创造条件。为此,该专业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为学徒提供实习实训的工作运行机制,实施拜师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工资待遇执行办法》,并认真落实。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交给的工作任务,为此校企还应协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保险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顶岗实习评价标准》。最终,为保障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校企还应建立就业“准入”机制,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前必须取得的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企业为选拔优秀毕业生成为正式员工还应设置何种职业素质与技能考核方式[4]。
4大膽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原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保障制度与实施措施,与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反复研讨,初步确定符合本专业现有条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采取“三合一”培养模式。所谓“三合一”培养模式,就是学历教育与师傅带徒和高级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随着手表行业装备水平、技术技能要求的提高,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三合一”培养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修满学分取得学历证书,另一方面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的指导下提高岗位技能,提高职业资格等级。通过四年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5与社会接轨,依托当地资源,开展素质教育
当地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建成专业实践、科技服务、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的育人共同体,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规范化组织、制度化运行、常态化发展,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突出思想引领,着力推进红色教育实践育人。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本地红色资源联合打造“红色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设计德育语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当地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选树德育典型,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我的青春故事”“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学生以先进为镜。强化教育导向,组织开展时事评论、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论中学、辩中思,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积极开展“学通社记者走乡村”“我与历史文化名城同行”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5]。
突出文化浸润,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依托当地各类文化资源,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文化传承类实践育人共同体”。成立物质遗产传承大师工作室,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授,解读苏州传统文化,传授民间传统技艺。组建“语林”语言文字社团联盟,由相关专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精髓。成立文化艺术团,与民间文艺团体联动,开展当地民歌研究,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提高民间表演技艺。成立大学生文化创意工作室,组建大学生文化创业团队,引导学生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开辟大学生就业创业新渠道[6]。
突出社会奉献,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共建联建公益服务基地,打造“志愿服务类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组织管理,整合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探索形成“项目化运作、分类式培训、动态化管理、阶段性评估”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志愿服务队伍。指导服务队成立“田园使者”直属团支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团支部每月召开例会,建立QQ群交流讨论工作,整理活动季度简报,举行活动图片展、经验交流会。依托新媒体推出“随手拍、微记录、微评论”活动,鼓励志愿者在实践中随手记录视频、照片和文字,实时发布团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和个人体会。探索公益市场服务,整合校地各方资源,成立民办非企业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联动基层团组织和社区管委会,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拓展公益服务平台,立足专业推进和品质管理,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与政府及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不断丰富基地类型,育人成效进一步凸显。
三、总结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正发生一些变化,强调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以及教育投资在GDP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得到提高,改变了教育单位单纯受制于政府的计划调拨、指令性控制指标约束的状态。学校也可以就此抽出一部分的经费用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和治理,与企业、社区、政府、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形成教育共同体,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正奎,张晓霞.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对薄弱学校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60—261.
[2]徐爱萍.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J].学理论,2010(17):210—211.
[3]徐瑾.“GSU”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8—100.
[4]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6—182.
[5]李金发,鄢万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83—87.
[6]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文教资料,2006(10):8—9.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