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最适合的方式讲述最有吸引力的故事

2017-03-30高岩

中国广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转型升级

高岩

【摘要】《遇见海昏侯》《生死关头》两部“新闻广播剧”2016年获得市场和业内的认可,也开创了“新闻广播剧”这一音频新体裁。新闻广播剧的创作体现了广播人在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争夺用户时间而“向内生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努力。在中国音频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听众规模的扩大,音频产品从类型到品质都将面临升级需求。

【关键词】新闻广播剧 叙事方式 故事化表达 音频产品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有两部创新作品获得了受众和业内的普遍认可。一部是七集新闻广播剧《遇见海昏侯》,作品首创“录音报道+历史广播剧”的形式,用报道呈现海昏侯墓考古重大发现,用广播剧还原历史事件,在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另一部是10集新闻广播剧《生死关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用“广播剧+口述新闻”的形式,通过十个小转折构建十个大转折,用声音生动、细腻地呈现了长征史诗般的色彩,荣获广电总局“创新创优”大奖。

两部作品的成功,让“新闻广播剧”成为广播界一个全新的概念和体裁,其探索理念、路径、边界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大胆“撞色”试验,打造独特声音产品

信息传递有多种方式,声音是独特的、正在复兴的一种方式。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用户时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在国内传媒市场,视频和文字已经成为“红海”,甚至出现“产能过剩”。音频因其天然的“移动性”和“伴随性”,在获取“用户时间”上具有视频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便利性。或许正是看到音频的这种便利性和市场的相对空白,众多传统纸媒的新闻客户端纷纷开辟音频栏目,试图进入音频“战场”。优质内容,尤其是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优质内容相对稀缺。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多元发展是必然,但核心竞争力则是根本。《遇见海昏侯》和《生死关头》两部“新闻广播劇”,就是广播人寻求“向内生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努力。

“向内生长”要充分利用好广播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是2015~2016年“最热”的考古事件,出土文物创下多项纪录,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墓主人的离奇身世,都极具新闻价值,却因为考古发掘进度缓慢,对这一重大考古事件的报道始终时断时续,亮点分散;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重走长征路”“寻找老红军”“名家专栏”等,各种节目形式在之前重要的纪念节点几乎都用过,且在世的老红军均年事已高,口述艰难,声音很难呈现。虽然有种种对广播报道的不利因素,但是,这两个主题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故事性”。近年来,故事化表达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而广播向来被称为“头脑的剧场”,讲故事是它的长项,在广播各种讲故事的手法当中,广播剧又是最生动、最专业、最有感染力的一种。“新闻广播剧”将广播剧引入新闻报道,调动了广播人最擅长的手段,丰富了广播新闻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实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向内生长”更是对自身的突破。多年来,广播新闻报道逐渐形成了消息、专题、特写、访谈、现场直播等体裁并相对固化。2015年底,在带队创作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的时候,为了向主创团队准确传达“用声音叙事”“用声音达意”的创作意图,笔者提出了“广播纪录片”的概念,在报道中大量运用同期声、音响、音效、音乐等,创造了广播新闻的一种新体裁。“广播纪录片”这一提法最初曾引发争议,但迅速被广泛使用,并带动了2016年业内一大批同体裁作品的创作,唤醒了广播人对“声音”的珍视。“新闻广播剧”同样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也曾引发业内疑问。新闻追求客观、理性,广播剧则必须生动、感性,二者之间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一种“撞色”的试验的确有些大胆。但是,带着做新闻的严谨创作广播剧,把广播剧作为一种手法来“还原”新闻中的故事,却出其不意地提升了新闻的表现力。受众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下留言:“第一次听到新闻广播剧,好神奇。和一般广播剧不同,好有历史带入感,还有新闻的严谨。开始追……”“比新闻多了灵动,比广播剧多了严谨,很赞!”“广播新方式!确实了不起”“新闻也可以这样做,怎么想到的?”

2016年3月,《五色炫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主办方告诉记者,不少观众都是因为听了新闻广播剧《遇见海昏侯》才去看展览的,希望多播几遍,让更多人来观展;《生死关头》播出时,有受众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留言,“在高铁上听得入迷,差点误了站。”“听得惊心动魄,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那个年代……”“我觉得这个作品非常好,每天都会听,有时回听好几遍,只觉得太短了。”这是受众对“新闻广播剧”这种新型广播新闻体裁的认可,也是广播新闻报道着力音频创新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

二、声音表达有多种可能,关键是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创新绝非一劳永逸。在一般性的广播新闻中,音效、音乐不可以泛化使用,更不能“炫耀技巧”,为音响而音响。在消息类报道中严格限制形容词;在调查类报道中克制主观描述……这些始终是新闻专业通则。但是,“新闻广播剧”这类作品的成功,反映出了广播人基于市场判断对声音的一种回归和提升。在向新型广播发展的过程中,广播人既需要专注音频的定力,更需要对音频的深度开发,为作品找到最适合的形式。

2016年,中国之声在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中,突破以往“录音报道”的模式,尝试在广播节目和新媒体传播中播发习近平重要讲话的“原声”,取得传播上的重大突破。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播发的纯音频《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点击量过百万。习近平2017年首访,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了其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以及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演讲《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好》,不仅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还纷纷被各大媒体转载。不少媒体已经锁定关注中国之声及其新媒体平台,从中获取独家音频。

声音有自己的逻辑,声音也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新闻报道是不能使用音乐的,调查式报道尤其不能。但是,谨慎的突破,有时候会达到特别的效果。2013年7月,中国之声一篇反映地方官员违法中央八项规定“大操大办”的调查报道《贫困县镇党委书记为女儿办豪华婚礼,随礼进账百万》,通篇用音响说话,逻辑严密地证实了这场婚礼之豪华。作品结尾处,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跳转:“离开婚礼现场时,酒店门口的舞台上,一位女歌手在卖力地为这场婚礼歌唱。”随即推出现场音响——歌曲《为了谁》,作品在歌曲中渐渐淡出。这首歌颂奉献的歌曲与地方官员大办婚礼的场面形成强烈反讽,深化了主题,意味深长。

回到“新闻广播剧”。2015~2016年,广播剧《Serial》引爆美国新媒体,形成追剧热潮。这一基于案件调查题材的广播剧,也可以说是系列调查报道。2016年,国内比较火的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铜奖的作品《寻找刁爱青》,同样都是案件类带有新闻属性的广播剧。《遇见海昏侯》和《生死关头》均属于历史题材类,可以看出,“新闻广播剧”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边界特征,如悬疑性、冲突性、足够的时间跨度等,关键是创作者要找到最适合音频传播的形式。

三、“新闻+广播剧”的跨界合作,推进音频创作转型升级

新闻广播剧的创作过程也是广播人专业能力的一次拓展和提升。《遇见海昏侯》和《生死关头》虽然引入了“广播剧”,却实实在在属于“非虚构作品”,并非“戏说”。创作者首先要把史实部分研究得非常清楚、扎实。为此,《遇见海昏侯》撰稿人逐字逐句地查阅《汉书》《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先后采访了十几位历史界和考古界的顶级专家,常常为了一个细节、一个概念多方求解,剧本成型后,还专门请研究西汉史的学者逐篇审核。《生死关头》从策划阶段就引入了軍事顾问,每一集都进行了实地采访,回访当事人或其后人,寻找历史文物,查阅历史文献,甚至在各种不同记载中反复论证、判断。整个创作过程都体现了非常严谨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广播剧脚本与广播录音报道的写作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它需要有分镜头,需要明线暗线的设计,更强调细节和冲突。《生死关头》十集剧本,第一版全部被推翻,无一幸存,就是因为没能成功实现从报道向“剧”的转换。所以,《遇见海昏侯》和《生死关头》的创作,都是记者编辑在广播剧导演的细致指导下完成的,是一次广播机构内部的跨界合作。同时,新闻人撰写的广播剧,又不同于以往的纯广播剧,它更多是事实的艺术再现。

剧本成型,距离广播剧成品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演员表演,需要后期合成、加工。《遇见海昏侯》录制时,导演从全台范围搜罗有表演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参与演播,通过资源统筹,最大化地呈现了声音的传播效果;《生死关头》更是外请了专业演员,包括《唐顿庄园》《甄嬛传》的主要配音演员出演。作品的录制合成全部由专业音响师完成。可以说,这两部新闻广播剧体现了中国最高的广播剧制作水准。

新闻广播剧不仅丰富了新闻,也丰富了广播剧。近年来,传统广播剧日渐式微,市场严重萎缩。新闻广播剧为广播剧注入了新闻的活力,使广播剧这种形式进入了广播新闻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时一改传统广播剧20~30分钟的时长模式,以8分钟左右的“微剧”形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在广播新闻栏目中,也成为新媒体上的热门IP(知识产权)。有受众留言:“中国之声在多年之后选择广播剧,选择用细节描述新闻的前世今生,恰是体现出央广的一贯品质。”新闻+广播剧,新闻团队+广播剧团队,这样一次广播内部的跨界合作,既是广播扬独家之优势的一种尝试,也是音频产品的一次转型升级。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广播的热度不断增加,广播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广播剧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新闻广播剧或将不只是一两次创新尝试,而将成为一种新型音频产品。

新闻广播剧的创作,源于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广播人对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和提升,同时也在媒体融合中展现着自己的影响力。《遇见海昏侯》和《生死关头》都在广播节目播出时同步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各大音频客户端上推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推出时还进行了新媒体的再造,配合音频推出的还有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对音频形成了很好的文字和视觉补充。为此,新媒体编辑投入了大量的工作,海昏侯墓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和考古现场图片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是首次公开;为了给《生死关头》每一集配发权威资料,编辑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每篇史料最终都是“团队”校对,连表述部队番号时应该用“零”还是“0”这样的问题都要请教专业人士。这种以音频为基础的融合创作赢得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有受众在微信公众号下留言:“新闻广播剧声音效果超赞!戴上耳机听跟坐在电影院一样一样的”“一直听,很喜欢这种耳朵的极致享受,手还可以腾出来做些别的事儿。”也有受众在微信公众号下讨论非常专业的历史问题,形成专业的互动场。

中国的音频市场是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数据显示,在英国,数字广播近年来发展迅猛,收听数字广播的英国人占总人口数量的40%以上,且保持着每半年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在美国,广播类应用占到18岁以上美国人使用移动应用时间的8%,排名仅次于“社交网络”和“游戏”应用。中国音频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也将是一个市场壮大的过程,随着听众规模的扩大,音频产品从类型到品质都将面临升级需求,传统广播机构和广播人既需要守业,也需要创业;既需要有定力,也需要有视野;既需要专注音频,也需要开发更丰富的产品,音频更好的时代正在来临。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转型升级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叙事策略分析
剧情片叙事方式解析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沉睡魔咒》的后现代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