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

2017-03-30秦其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6期

秦其文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和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的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心理(精神)贫困与心理(精神)扶贫问题,这是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新时期中国反贫困实践以巨大启发。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

中图分类号: F320;B8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18-02

一、习近平论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

一切经济现象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应在人的心理中去寻找。比如,我们说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业制度变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就是因为该制度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发正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致贫的原因很多,但人自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人自身的心理或精神原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必须首先瞄准、找准“人”身上的心理致贫原因。人的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这一非物质原因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伟大作用。24年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观念扶贫”、“精神扶贫”、“扶贫要先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同志聚焦贫困与发展问题的著作——《摆脱贫困》,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该书中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先飞、先富的关键是我们头脑里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我们一向认为,地方贫困,但人的精神和心理不能贫困;贫困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贫困。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摆脱人们物质上的贫困,而是首先要摆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精神和心理贫困,只有摆脱了心理和精神的贫困,才能彻底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扶贫要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指出,“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2]不到一年时间,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再次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3]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扶贫要扶志,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省代表团座谈时指出,“扶贫要扶志,补齐精神短板。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贫困者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精神扶贫则使人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有力量,这样扶贫就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不能拔掉经济上的穷根。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5]“扶贫要扶志”中的“志”是什么?《辞海》对“志”字义的基本解释是:“在心为志”,“志”即人的心理或精神“[6]。”扶贫要先扶志“即扶贫要先扶人的心理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一文中还提及了“新邵贺贫”、“两个县争戴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一个县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帽子”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看了一些材料,反映说2012年初,某省某县(经查实为湖南省新邵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政府网站上随即发布‘特大喜讯,热烈祝贺该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就是“新邵贺贫”事件)。还有一个案例,是说两个县争戴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落败的县长含着泪说,我们县这次之所以没能争取到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就是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再有,有一个地方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其实, 2005 年该县就已经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行列,2011年因媒体曝光,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才被取消。据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榜单上,竟有 17 个国家级贫困县。对于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一下,该摘帽子的就要坚决摘,不该戴就坚决不要戴,没什么好照顾的!”“新邵贺贫”①、“争戴贫困县帽子”的现象,一方面暴露了如今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总是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帮扶(或扶贫),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等、靠、要”的对外依赖心理还相当严重,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精神、劳作精神、自信心和坚韧意志严重缺乏,这在贫困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的表现,心理或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非物质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行国家扶贫政策体系的某些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在救济扶贫、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严重忽略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如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某些深层心理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习近平心理扶贫观对新时期反贫困的启发

检验一项扶贫政策的得失成败,主要不是看外部给贫困地区和人口多少援助资金、开发项目等,关键要看该扶贫政策是否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而不能使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地区人口产生负向指望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畏惧(困难)心理,更不能“越扶越懒”、“越扶越贫”。在脱贫致富中,能否最大限度激发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就是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来激励人的积极心理和行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勉地工作或劳动以创造财富,就是变过去“外部(扶贫部门)要我(农户)富” 的被动扶贫模式为现在“我自己(农户)要富”的主动脱贫模式,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在动机或欲望的人的心理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的思想给新时期中国反贫困实践以巨大启发,这就是:国家在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问题,切实把心理扶贫提上国家顶层议事日程和反贫困实践上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序,跋,1-4,7-8,67-68,215-216.

[2]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G].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

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56-59.

[3]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 (1).

[4]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 年 10 月 16 日)[N].人民日报,

2015-10-17 (2):2.

[5] 习近平.心中的扶贫短板如何补齐?[EB/OL]www.chinanews.com/ll/2016/03-18/7802567,shtml.

[6] 辭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