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经贸深度合作的颠覆性创新研究

2017-03-30杨枝煌

中国市场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迟迟无法消退,2014年石油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国际主要经济体亟须通过颠覆性创新来加强深度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具有地缘和传统合作优势,可以考虑建立重点产业合作体系、双边全面战略合作体系、区域和国际多边合作体系等中俄经贸合作三维新体系,然后以打好全面振兴东北的新“辽沈战役”为突破口,实现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来引领和支撑中俄全面深度合作,并以此作为解决世界经济低迷的新药方。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深度合作;颠覆性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8.012

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俄罗斯顺利完成了最高领导层交接,普京带领俄罗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当前出现了政治强、经济弱的局势态势形势,特别是2014年以来油价暴跌和卢布贬值以后,俄罗斯亟待走出新一轮困境。相比俄罗斯经济的负增长,我国经济虽然告别了双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保持了6%左右的中速增长。俄罗斯需要我国帮助其走出负增长泥潭,我们需要俄罗斯的资源支撑和其他支持。因此,中俄双方深化合作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以颠覆性全面创新,做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对接。

1充分认识中俄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1.1俄罗斯是世界重要政治力量和未來经济亮点

1.1.1俄罗斯依然是世界政治重要一极

俄罗斯是苏联最大加盟国,1991年从解体后的苏联继承了大部分军事力量,控制了世界最大核武器库,综合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还继承了苏联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对安理会决议拥有一票否决权。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仍有一定影响力,对邻国及原华约国家也有一定威慑力。只要俄罗斯依然是五大常任理事国,只要俄罗斯依然保持强大的军工军事实力,俄罗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依然是世界政治大国。另外,俄罗斯出现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等强势领导,真正体现了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威武。

1.1.2俄罗斯未来将是世界经济新亮点

俄罗斯在世界上以“三大”著称,即能源大国、科技大国和核大国。从投资环境的吸引力角度看,俄罗斯拥有许多竞争优势,能够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三十年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就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第一,俄罗斯拥有丰富资源。木材蓄积量世界第一,多达80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排名世界第二,拥有世界25%的淡水;铁、镍、金刚石和铜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分别为世界第3、4、5、7位;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7位,天然气储量高居世界首位,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1];珀匹盖(Popigai)陨石坑钻石储量超过万亿克拉,10倍于全球其他各地储量总和,能满足全人类3000年需求,而且该地钻石质量上乘,硬度是普通钻石的2倍,具有特别高的工业和和科研价值。第二,俄罗斯拥有较多高素质人口。俄罗斯人口1.4亿人左右,大学入学率为76%,拥有全球第四多的在校大学生。第三,俄罗斯拥有强大外需。欧盟1/4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也具有强大需求。第四,俄罗斯拥有雄厚科技基础。俄罗斯十分注重基础科学研究,而且在核能、航天、军工等尖端技术领域保持领先。第五,俄罗斯拥有较好投资环境。俄罗斯政局相对稳定,投资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工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私有化等领域投资需求旺盛。

1.2中俄深度合作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

从俄罗斯方面来说,俄罗斯巨大的资源储备需要中国帮助转换为经济发展力,俄罗斯人口危机需要中国外力刺激和劳动力补充,俄罗斯政治强国战略过后必将寻求中国帮助实施经济强国战略,卢布贬值速度和幅度巨大亟须日益强大的中国人民币进行支撑,俄罗斯面临欧美联合制裁亟须中国协助进行战略突围,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式微只有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的客观事实要求俄罗斯必须寻求中国进行经贸合作。就中国而言,经济上,经济体量不断增大需要俄罗斯资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俄罗斯资源,新型城镇化需要俄罗斯资源,中国全面振兴东北需要俄罗斯资源;政治上,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场合需要俄罗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和国际发展战略需要俄罗斯参与和支持。

2加快建立中俄经贸合作三维新体系

当今世界,中美俄是三大巨头,但是中美大国博弈中还有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和金融货币等三大障碍;中俄之间已经不存在意识形态冲突,而且军事安全和金融货币之间的相互威胁也总体可控。另外,俄罗斯也出台了税收优惠、行业鼓励和地区扶持政策。因此,我国在不断加强中美经贸融合的同时,更要考虑与俄罗斯的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进行政治上的对接、人才上的对接、制度上的对接,科技上的对接,标准上的对接和战略上的对接,特别是建立点线面三维体系。

2.1建立重点产业合作体系

只要两国汇率稳定,我国资本就可以考虑进入俄罗斯,可以进行重点产业合作,特别是加大对俄采购、并购与合资合作。

2.1.1贸易

中俄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公平自由贸易的同时,还可以实施超越WTO的贸易投资规则,推动两国贸易再上新台阶。在卢布汇率贬值速度和幅度均大于人民币的情况下,扩大对俄进口同时扩大对俄出口我国优势产品,早日实现突破1000亿美元乃至2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目前,中国已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重要外资来源,俄则是中国进口能源、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1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止跌回升,上半年达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方从俄进口的原油、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所增加。双方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也在快速发展,俄罗斯已经是我国跨境电商第二辐射地。另外,中俄大型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方境内段和中国境内段已先后顺利开工,预计2018年年底正式供气。

2.1.2能源

能源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最主要的战略能源。俄罗斯自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强调能源是俄罗斯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能源强国战略。因此,中俄双方应该不断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能源产业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俄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能源储备也大都处于陆地,十分有利于中俄合作。中国由于开始实施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相对更需要扩大进口污染少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因此可以考虑建立西伯利亚俄中能源开发合作区。中国的勘探、炼制技术可以进入俄罗斯,中国的亚洲能源交易中心可以吸收俄罗斯参与。

2.1.3金融

俄罗斯经济单一化,已经沦为世界能源和原料供应国。据研究,俄罗斯能源与原料出口比重1995年已经高达42.5%,2014年飙升至70.5%。当能源价格高涨的时候,GDP快速增长,汇率稳定;当能源价格暴跌,GDP负增长,卢布危机重重。因此,俄罗斯金融体系极端脆弱,亟须加入美元之外的金融体系中以保障国内金融安全。俄罗斯相继加入了我国发起的金砖银行、亚投行,特别是加入SWIFT美元清算体系之外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以免被美国剥离世界金融系统。中国为了保持适度增长,M2增发必须保持一定速度和幅度。中国的巨额储蓄和外汇储备也需要借助金融手段保值增值和促进经济增长。中俄双方除了在金砖银行、亚投行和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合作之外,还可以鼓励中方在俄罗斯建立独资、合资金融机构,鼓励中方改组或并购俄罗斯金融机构,鼓励国内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远东开发合作,建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扩大本币互换,全面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支持远东开发合作项目,从而实现金融深化和提质增效。另外,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良资产处置将成为一大金矿,两国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合作。还有,笔者在《全面加快建立“一带一路金融+”战略机制》《中国对外投资的“金融+”实现形式》两篇文章中首次公开提出“金融+”“金融++”概念以来,获得了一些关注。笔者认为“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器物上的现代化而已;“金融+”才是一种真正的产业、真正的能力、真正的制度套利,才是真正的制度上的现代化。[2]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其他经贸合作过程中,我们关键还是要做好“金融+”的战略实施,不断推进诸如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非主权基金等创新金融模式,发挥好金融合作的支撑作用,提升双多边合作的钻石般价值。

2.1.4工业

中俄经贸互补性强,可以进行精准进出口对接。俄罗斯出口的能源和原材料正是我国的进项,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正是俄罗斯的进项。我国庞大的资本积累更是俄罗斯吸引和鼓励的对象,俄罗斯的核电和军工则拥有巨大优势,只是俄罗斯暂时限制此类贸易。2017年1月22日我国设立习近平总书记为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这将进一步吸引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先进军工技术参与中国军民融合大发展格局。而且中国核电和高铁作为名片,也需要在俄罗斯广阔土地上寻求合作。因此,可以考虑双方合作建立工业园区。

2.1.5农业

中国恩格尔系数已经大大降低,人们开始讲究食品消费的质量,俄罗斯肉类和水果添加剂、养殖环境、疫情疫病控制、饲料成本等方面具有综合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双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例如,俄罗斯可以扩大对华肉类、植物提取液和水果出口,中国农民和专业农业集团可以到俄罗斯参与农业种植和生产。2014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量几乎达200亿美元,比武器出口多1/4,是天然气出口收入的1/3,这说明俄罗斯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生态、优质食品供应商。俄罗斯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国、第六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俄罗斯第六大进口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两国可以在农业领域首先实现自由贸易政策,加强在农业深加工、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

2.1.6林业

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占世界森林面積总量的5.15%,森林覆盖率为21.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森林总量的22%,森林覆盖率为50.7%。我国拥有完整的林业产业、成熟的木材加工技术、世界最大的人工造林经验和经验丰富的林业工人,这为中俄林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毗邻俄罗斯森林繁茂地区,双方由于地缘优势在林业技术合作、劳务输出、木材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两国林业合作有利于两国应对经济产业全球化,有利于巩固和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我们要在遵守两国协定和俄罗斯《俄罗斯林业法典》《2013—2020年俄罗斯国家林业发展纲要》等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吸取双方在利用、防护、保护、再生产森林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促进双方的其他林业合作。

2.1.7科技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0%的科技力量,特别是接管了苏联时期的军工综合体。军工综合体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也是俄罗斯军事强大的重要保障。首先,军工综合体集中了优质创新资源。军工综合体也称“国防综合体”,包括进行理论考证的科研组织、制作样品的设计局、质量检测的实验室与发射场、进行批量生产的生产企业,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和组织工作者,是举国科研生产体制的具体形式。虽然军工综合体在2014年由苏联解体时的2456个剧降为1339个,军工生产量在工业总量中的占比降为5%~6%,全国GDP占比降为3%~4%,工作人员减少到200万人,但是其作用和实力依然非常强大,并且通过改革和调整已经再次迸发创新活力。其次,军工综合体是俄罗斯创新的龙头。俄罗斯军工产业从简单的军工生产到军工综合体到组建国家联合公司,进一步整合了生产、资金和研发的各类资源,非常有利于进行举国体制的技术攻关。现在,军工企业中积极创新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的30%。国家联合公司已经成为新型军工巨头,担负着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为了整合资源刺激创新、提高抗衡能力、吸引外来投资。也就是说,军工综合体大部分先进工艺不仅面向国防,也面向民用工业。这种发展方向和原则恰恰与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相吻合。我们可以与俄罗斯军工联合体进行适度合作,建立强大科技举国体制,加快贯彻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2016年4月,俄罗斯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对外公布了俄罗斯“互联网+”的发展路线,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媒体”“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贸易”等八个领域。这与我们提出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不谋而合,两国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合作将具有巨大空间。目前,双方在火箭发动机、卫星导航及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启动,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在核能、电力、化工、农业和矿产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

2.1.8教育

首先,学习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一是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我们原来也是全国统一高考,但是现在却是各自为政,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公费和自费并行制度。只要分数达到全国最低分数线就可以公费录取,分数不够或者分数很低就得自费,不像我们什么都自费;三是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俄罗斯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实行双轨制:一是苏联体制的5年专家学历;二是西方体制的4年本科学历+2年硕士学历。研究生(大学后)教育分为副博士3年和博士3年两阶段,除了副博士和博士阶段以外,还包括等同于副博士学习阶段的临床医学研究阶段、高等军事院校研究阶段、助理实习阶段等三个特殊学习阶段。可见,俄罗斯的博士跟西方一样是一个一个打磨出来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就是苏联副博士。

其次,学习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深厚底蕴。俄罗斯最早的高校建立于1687年,1755年建立了莫斯科大学,现在共有1079所大学。2010年俄罗斯25岁以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达到25.9%,而同年中国只有8.8%,近年来俄罗斯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比例高达76.1%,位居全球第19名。苏联高等教育曾经十分辉煌,其规模、水平、质量堪称世界一流,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俄罗斯教育体系继承了苏联最核心力量,具有沙俄、苏联、新俄罗斯时期的历史更迭,又有与时俱进的西方体系融入,又进行了面向如何培养所需人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夯实基础科学、如何进行创新的教育改革。再次,战略收购或战略合作俄罗斯高校。意大利6000多万人口有89所高校,法国6660多万人口有87所高校,俄罗斯1.4亿人口却有1079所高校。随着近年来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众多高校已面临招生困境,并给国家带来额外财政负担。由于卢布贬值,相较之下到俄罗斯留学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我国对俄罗斯这些高校可以进行战略收购或者战略合作,扩大同俄罗斯的教育交流合作,着重培养俄罗斯“官二代”或正处于上升渠道的处长司长,吸引他们到中国留学或培训,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和互相信任,为中俄合作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另外,俄罗斯高等教育在基础科学、数学、逻辑学、材料学领域拥有竞争力,亟须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我国企业则可以利用俄罗斯丰富的人才资源及互联网基础。最后,我国还可以通过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对俄劳务合作,特别是到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建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制衣、医疗及其他服务行业。

2.2建立双边全面战略合作体系

俄中关系的发展平稳而顺利,先后经历了“睦邻友好关系”(1991—1994年)、“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1996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2012年)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中俄两国2014年5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更充分显示出中俄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和相互关系的紧密性,把两国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不对抗、不冲突、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2.2.1全面提升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体系

中俄两国政府首脑(总理)会晤始于1992年,定期会晤机制始于1996年,并设立了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委员会、能源合作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运输合作委员会、投资合作委员会,成为中国对外合作中水平最高、架构最全、领域最广的合作机制。近年来,该机制下又成立了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合作理事会、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理事会等机制,推动两国地方和边境合作,寻找两国务实合作新的增长点。2016年11月双方举行第21次机制性会晤,恰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此次政府首脑会晤,签订了经贸、投资、金融、民用核能、高科技、国界联检、教育、文化等领域20多项合作文件,不仅达成了包含核能机组、高铁等多个大项目的投资合作清单,更着力挖掘了新能源、中小企业合作、人文交流等务实合作“新亮点”,特别是制订《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中国文化部与俄罗斯文化部2017年—2019年合作计划》等人文交流协议。面对国际局势的骤然变化,俄罗斯更加明确了“向东看”的战略目标,积极寻找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我国帮助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瓶颈问题,以改善远东投资环境、克服本国经济下滑。

2.2.2加快建立振兴东北与开发远东战略合作体系

放眼全球,俄罗斯能够加强战略合作的有且只有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但世界发展更离不开中国。中国东北全面振兴计划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同步实施,对双方都是一个难得机遇。两国应借助接壤毗邻、资源禀赋互补等优势,全面推动提升各种经贸合作。

(1)遵照俄罗斯外资法和经济特区法加大对俄战略投资

税收优惠方面,外商投资政府确定的优先投资项目,且投資总额不少于10亿卢布,将给予相应进口关税和税收的优惠。行业鼓励方面,主要是能源、建筑、交通、纺织等传统产业,2011年简化了外资进入银行、医疗及地下资源使用等行业的手续。地区扶持方面,俄罗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同时,俄罗斯2005年颁布了《经济特区法》,开始了新一轮的特区建设。迄今已有33个经济特区,分别以工业生产、技术创新、观光休闲、港口运输和创新发展为主轴,提供制度和税收优惠,提升服务效率,以引进国内外各类型企业。

(2)抓住俄罗斯跨越发展法案加快对俄战略投资

2014年10月,俄政府法制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远东及个别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区联邦法案》及该法案相关的俄罗斯税法及若干法律的修订法案。2015年3月《跨越式发展区法案》正式生效,并批准了远东地区第一批3个跨越式发展区,迄今已经批准了14个。跨越发展法案意义重大,征求并充分考虑了俄政府18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如“跨越式发展区”机制在远东取得成效,则该模式可在俄其他地区推广。跨越发展区和经济特区都是通过吸引投资来加快某些地区的商业发展,但两者之间有八个不同点:一是资金上不同。经济特区对于初始投资金额有着严格的规定,跨越发展区则会满足潜在投资者的各项需求,政府不但将推行优惠政策,还将投入预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经营限制上不同。经济特区对经营类型严格限定,跨越发展区则不再限制商业经营类型。三是招商方式不同。跨越发展区采取集群方式,进行上、下游整体产业链招商,或者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或者集体引进某一相关产业中的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增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而不是经济特区那样的单一企业引进或单一产业链环节招商。四是优惠范围上不同。跨越发展区对入驻不少于三年的企业提供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土地使用、不动产租赁等多个方面的优惠,并且企业可以在优惠条件下使用基础设施以及吸引外国劳动人员。甚至免除资产税和土地税,征税期从盈利之日算起,5年内联邦税由2%降为0,地区预算税也是从盈利时起征并且最初5年不得超过5%。五是劳务合作上的不同。中俄合作原先最大的分歧就是劳务,俄罗斯方面对中国劳务最大的限制就是签证。此次专门出台劳务政策凸显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决心和魄力。该劳务政策规定,成立以工会、企业主等为主的监督委员会,全权解决跨越发展区内企业引进国外劳动力的数量问题;废除劳务引进审批制度,外国劳务邀请函由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办理;联邦政府对外来劳工提供一定补助;放开教育和医疗活动限制,取得外国医学教育资格的人员和获得跨越发展区医疗教育许可证的企业可以从事医疗教育活动。六是土地政策上不同。取得土地无须提供土地规划方案;跨越发展区内所有土地依据本法、土地法和民法相关规定确定土地最终用途;征地过程无须听证只需在官网上公示7个工作日;允许有选择地砍伐森林以建设基础设施。七是保险上的不同。通常保险费率为30%,超越发展区内企业享受7.6%的低价保险费率;俄罗斯养老基金-6%;俄罗斯社会保障基金-1.5%;俄罗斯联邦基金-0.1%。八是海关管理上不同。超越发展区实施关税同盟海关法规定的自由关税区海关程序;入驻企业持有的土地、建筑物、房屋和开放场地等都实施自由贸易区政策,入驻企业必须将按自由关税区海关程序办理的商品及使用上述商品生产的新商品进行登记并向海关部门提供此类商品报表。总之,跨越式发展区完全可以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匹配和对接,中俄双方可以仿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两国两园”模式,在黑瞎子岛建立两国商贸物流服务业合作区,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率先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或俄中跨越式发展区。

(3)盯紧俄罗斯地区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对俄投资

为彻底改变远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缓慢的局面,俄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13年前和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同时,俄政府为加大远东开发力度以发展亚太地区经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2012年5月正式设立远东发展部;同年在海参崴举行APEC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体现出俄联邦发展远东地区的决心以及实施亚太战略的意图;2014年在海参崴设立远东发展部;2015年启动俄远东超前社会经济发展区以及海参崴自由港。这些规划加上我国“十三五”系列规划,将是双方经贸合作的具体路线图和施工图。

(4)夯实双方投资合作的保障体系

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国家政治外交层面的体制保障。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并于同年9月共同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涉及200多项重点项目。2012年普京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出台了加速远东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成立远东发展部、远东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委员会、吸引外资与支持出口署等机构,改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发展基金会,制定远东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纲要,并在国情咨文中强调俄罗斯是太平洋国家和亚太国家。梅德韦杰夫总理召开6次关于远东经济发展的会议,启动“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建设,开始贝阿大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等工程。2016年4月,我国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对俄合作提供了最新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在法律上和政策上要不断完善,从而健全双方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稳定化和安全化。

(5)推动中俄地方务实合作

中俄地方合作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16年两国总理会晤公报提出了中俄黑瞎子岛—大乌苏里斯克边境口岸合作、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等多个项目,正是看到两国地方合作主体在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合作意愿、历史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动双边的“强强联合”,进而为打破边境毗邻地区的地理局限向纵深方向发展。地方合作应该早日成为实现中俄务实合作愿望的最佳载体,为推动两国关系整体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和典型示范。

2.2.3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体系

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一贯奉行的欧亚战略的内部组成,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體化项目。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签署《欧亚经济联盟》,宣布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农业、关税、贸易、税收和政府采购等诸多领域,还列出了自由贸易商品清单,但其中不包含烟酒等敏感商品。根据条约,三国将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2015年1月2日,亚美尼亚正式加入,8月12日,吉尔吉斯斯坦加入。另外,俄罗斯早就在2003年5月同欧盟谈判建立四个“共同空间”:环境和能源合作的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合作空间;外部安全合作空间以及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空间。这四个“共同空间”是通向欧俄战略伙伴关系“路线图”的主要内容。俄罗斯的欧亚战略目的也是推动独联体一体化和欧亚两大洲的经济合作,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也主要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欧亚65国,但不限于这些国家,而是可以包容所以愿意参与合作的国家或地区。而且2008年2月19日,中国已经同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18国签署《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决定在今后数年投入430亿美元,激活古丝绸之路和其他一些古老的欧亚大陆通道。因此,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大的交集性、很强的相关性、很多的互补性,这使得双方高层形成了合作共识。习近平强调,中俄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双方要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和利益交融,特别是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推进更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保持我们两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势头。普京表示俄方赞同加强双方在贸易、能源、高技术、安全、人文等领域合作,支持欧亚经济联盟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合作。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双方发展战略实现对接、深化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不久前,最高欧亚经济理事会(元首级)通过了与中方正式启动谈判的决议,进一步夯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合作内涵,标志着对接工作迈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一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是两国元首从战略高度对中俄双边关系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中俄关系“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特殊性。“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全面对接需要首先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建立以下两大机制。

(1)建立能源不确定性终结体制

“一带一路”本身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计划,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绝不止来自资金、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方面,而且也必定来自政治、文化、宗教、语言和其他方面。“一带一路”整体风险有安全风险、政治稳定性风险、政府效能风险、法律和监管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外贸及支付风险、金融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劳动力市场风险、基础设施风险等十大类,同时还面临美国的战略围堵、日本的战略搅局、印度的战略不合作、某些国家的战略犹豫等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加强战略对话,理出战略合作的梯度布局,特别是贯彻实施“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必将使沿线各国规避能源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必将彰显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和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大国风范。“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建立感情沟通机制,形成能源发展的共同愿景。“一带一路”中的很多国家是国际能源宝库,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东北非,一方面与这些国家具有历史友好传统,具有传统的丝绸之路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带动阿拉伯民族的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建设“北纬30度国际经济走廊”,夯实传统友谊和感情基础,共同拉动国际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能源稳定供应机制,破解能源供给不确定性。例如,中国过剩的能源开采产能可以主动布局“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相对过剩的能源储备可以寻找合作开采伙伴以保障市场供应。

“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建立能源贸易对接机制,破解能源消费市场不确定性。“一带一路”中的阿拉伯国家因为战乱或者受到制裁,能源出口时常剧烈动荡,而中国能源消费和储备需求巨大,亟须扩大进口。利用能源对接机制,突破国际贸易保护、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技术壁垒,推动国际能源的优势互补和公平贸易。

“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建立能源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机制,破解能源运输安全风险。通过沿线各国能源通道合作建设,共同维护油气管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最终建设统一高效的能源互联网;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内部的能源统一市场,规避制度、文化和理念上的不和谐,夯实能源合作的硬件优势。

“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建立能源需求健康增长机制,破解能源供给大跌大涨风险。中国国内的梯度开发战略,使得中国具有稳定健康的能源需求增长。中国东部经济开发发展以后,中部面临着中原崛起,西部面临着西部大开发,这将至少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几十年。而这种增长,必将维持稳定的能源需求。

(2)建立能源共同体机制

“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彻底改变了过去西方主导的零和博弈思维,转而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起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和能源利益共同体。2015年2月,欧盟公布能源联盟战略纲领,提出2030年电网互联水平达到10%、温室气体减排40%、能效提高27%。建立能源联盟,最首要的是能源立法;其次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是建立一体化能源市场。实施“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可以借鉴欧盟能源联盟的做法,在制度、基础设施、统一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协议,共同突破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发展樊笼,真正建立起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全方位打造务实合作的产业链共同体、生态链共同体、价值链共同体,进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3]共商,就是政策上的沟通和发展规划上的衔接。例如,各国财政部要结合实施“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各国税务部门要出台服务“一带一路”能源战略的税收措施;金融部门要創新产品和服务全面支持“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共建,就是新建基础设施和国际治理体系。例如,能源领域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铁、电网和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油气管道等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推进能源装备技术的深化合作,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最终建设能源互联网,缩短能源运输距离和时间,并且提高能源使用成效。推进双向投资,从海上丝绸之路来说,可以让一些沿海省市与国际上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区”,即:我国省市在自己的沿海地带,建立针对对方国家的友好合作自贸区,也要求对方在相关沿海城市建立“中国投资开发优惠区”。从陆上丝绸之路来说,建设全球性公共工程,即将中国的“万里开发走廊”向西延伸,沿北纬30度,修一条由巴基斯坦到摩洛哥海岸的“北纬30度开发走廊”。同时,推进建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推动各国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改成追求GNP(国民生产总值),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统一能源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推进全球能源治理现代化。共享,就是共享共用能源软硬件。共同享用高铁、高速公路、电网和油气管道等硬件基础设施,同时共同打造可循环、低碳环保的能源生态系统。共赢,就是优势互补实现互利互惠。它的要义在于整合与提升: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种规则,整合各国发展的动力、强化自主发展的韧性、更新“现代化”的理念,努力形成一系列能适应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新趋势的创新性思路和做法,促动沿线各国相应变革,包括强化政府提供(海外)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升各国能源开发、储存、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的成效,推进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等成本的极大降低,最终实现零边际社会成本,推动世界性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建设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义务权利对等的责任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3建立区域和国际多边合作体系

2.3.1建立金砖框架下中俄合作体系

(1)建立中俄印合作稳定大三角机制

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具有能源优势,印度具有科技优势,中国具有资本优势,三者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将成为金砖国家稳定三角。其中,俄罗斯和中国更具有合作共识,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增长周期,而俄罗斯已经出现负增长。虽然印度也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是地缘原因,使得俄罗斯印度合作较为困难。因此,最好的合作,就是建立“莫斯科—新德里—北京战略大三角”。

(2)建立金砖银行中俄合作机制

2015年7月金砖银行正式开业,金砖国家联合设置1000亿美元的银行储备基金,用于金砖国家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特别是防范美国金融政策信息扰乱世界金融市场造成货币危机,抵御资本外逃回流欧美造成对金砖国家的强大冲击。其中中国提供410亿美元,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分别提供180亿美元,南非提供其余的50亿美元。这是中俄实打实的金融合作,我国可以借助金砖银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自贸区的联动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中俄合作机制

金砖国家最高级别或者说最恰当的合作,应该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因为金砖国家比较分散,而且同位新兴市场国家,在很多国际规则上处于相同档位,而且金砖国家只有5个成员,谈判成本较低,容易达成大规模合作。另外,金砖国家成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共同防范美国为主导的TPP、TTIP等国际贸易新规则带来的冲击。

2.3.2建立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合作体系

(1)共同提倡建立上合组织银行

发展经济合作,一定要有金融根基和金融支撑。上合组织国家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加快成立上合组织银行。上合组织银行可以同金砖银行、亚投行、亚开行、世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建设,保障中俄等成员的金融安全稳定。

(2)共同提倡建立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

李克强总理已经表示,中国对建设上合组织自贸区倡议持开放态度,愿与各方做好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更加全面、紧密、高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意味着经济越来越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上合组织是我国唯一主导的区域组织,如果不推行自贸区的话,可能逐渐失去活力和存在可能,而且无法抵挡美国的TPP压力。

(3)共同提倡推动上合组织扩员

一个更为强大的上合组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平缓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另外,上合组织已经走过了初期阶段,接下来需要迈出新的一步,即必须实现上合组织的扩员。应该考虑“大中亚”范畴内的安全与稳定。中俄双方可以加强沟通,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基础上,吸纳印度进入上合组织,从而逐渐贯通整个亚洲乃至欧洲,从而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上有所建树。

2.3.3建立APEC、G20、WTO等框架下的中俄合作体系

从我国融入国际制度的历程看,通过融入国际惯例(InternationalCustom)、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Regimes)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这三个阶段从而参与国际新制度制定,抗击发达国家高超的制度操控能力,在抵制与参与中成长。[4]要联合俄罗斯在APEC、G20、WTO甚至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框架下精诚合作,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建立新的国际惯例、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例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推动合理但有区别的大气排放标准;在WTO框架下推动贸易便利化和服务贸易协定;在G20框架下,携手推动G20机制合理化,支持中国方案;在APEC框架下,推动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2.3.4建立中俄蒙经济走廊合作体系

推动落实《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适当情况下可以帮助俄罗斯和蒙古国进行政策规划。

(1)中俄蒙三国发展政策对接

中俄是蒙古国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和最重要邻国,蒙古是中俄“心腹之地”,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合作的核心。在中俄蒙三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情况下,三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方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战略共识和政策保障。

(2)中俄蒙交通互联互通

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打造快捷便利的物流体系。第一通道是中国华北京津冀—内蒙古二连浩特—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第二通道是俄赤塔—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俄符拉迪沃斯托克;第三通道是蒙古国乌兰巴托—乔巴山—霍特—中国内蒙古阿尔山—吉林白城—长春—珲春—俄扎鲁比诺港。

(3)中俄蒙口岸互相开放

发展口岸建设,由点到面、由横到纵,最后形成经济带。在内蒙古有19个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满洲里口岸分别承担着中蒙、中俄之间70%和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要全面提升三国口岸建设,避免重复规划和浪费,切实扩大口岸贸易额度和成效。

(4)中俄蒙经济文化交流互鉴

经济走廊不仅仅是交通的连通,还涵盖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等多个方面,还要让中俄蒙经济走廊成为人文交流和商贸交流并进的合作典范,争取早日建立中俄蒙自由贸易区。

2.3.5建立“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合作体系

第一,共同推动建立中俄蒙自由贸易区。中俄蒙三国地理相连,经贸交往频繁,互补性强,完全可以早日推动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

第二,共同推动建立中俄印自由貿易区。中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是该构想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俄罗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位置,印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俄印金砖三国地缘相连,具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和相似(近)利益,容易达成共识。三国互联互通、互补互利,发挥亚欧大陆和海陆复合大国的优势,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大趋势,也是中俄印金砖三国共同的内在需求和战略指向。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符合中俄印三国各自的利益,也是中俄印三国的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俄印三国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也决定了中俄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巨大意义。

第三,共同推动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推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以及蒙古等国家的东北亚地区即环太平洋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确保东北亚的安全稳定。

第四,共同推动建立中国—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在建立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然后建立中国—独联体自由贸易区。

第五,共同推动建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我们应充分把握国际经贸新形势和世界发展新契机,通过发展自由贸易区,建立更广泛的经济发展统一战线,建立起中国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防范美国的新型经济霸权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综上,中俄双方当前的状况应该是推动务实合作,因为双方都面临着一定困境。当然,俄罗斯虽然不再是虎视眈眈的北极熊或双头鹰,我们也已经是醒来的雄狮或腾飞的巨龙,但是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醒狮有醒狮之困,巨龙有巨龙之忧。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不能集中在欧美澳等国家或地区,必须考虑在俄罗斯进行战略布局。第二,中国再也不能搞一边倒政策,不能把所有投资放在俄罗斯也不能太相信俄罗斯。不能太相信“莫斯科的眼泪”,但不要和俄罗斯走得太近,不等于和俄罗斯为敌。外交就是平衡的艺术,如果和俄罗斯抱团儿丢掉世界,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暂时收获现在,可丢掉的是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一定的合作线索、路线图、施工图有序地推进和深化双边合作。

3打好全面振兴东北的新“辽沈战役”

要搞好中俄合作,要把自己的事情先办好,要走好全面振兴东北的长征路。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华为,华为进入某一国家可以坚持十年不盈利,最终啃下这个市场。我们要提升中俄全面合作成效,要在未来战略接管俄罗斯经济,必须先把东北搞好,才能筑巢引凤。另外,我们要坚定信心信念,不能因为外来的一些干扰,而忘掉初心停止前进。近来,国外各种唱衰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层出不穷。有认为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认为中国负债率过高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中国主权信用展望评级被穆迪和标普降为负面;认为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会甚至已经跌破3.5%的大关,中国过去偏高的经济增长率导致了一系列后遗症。还有的,甚至抛出了系统的中国崩溃论、中国拖累论。国内也出现了各种看法,有说东北病了,还病得不轻,有追问浙江怎么了,有断定上海、深圳迷失了方向,有说香港基本被掏空,有说华为跑了,有说金融过度深化,有说脱实向虚……总之,各种舆论沸沸扬扬,以致权威人士连续发声,国务院网站连发三文。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主体还是正增长,但是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客观问题,然后才能冷静地处置。东北经济问题在“两会”时已经有所曝光,此次出台全面振兴意见,也证明东北经济确实面临困难。但是,文件已经出台,关键是如何落实,如何真正振兴,关键在于打赢一场新的“辽沈战役”。

第一,要搞清楚为什么叫振兴?这是解决东北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问题。根据历史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东北为伪满洲国。1945年,伪满洲国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其生产总值在全球仅次于美、苏、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首先夺取东北,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东北也成为共和国“长子”。作为“长子”的东北经济,一方面,早期获得了最多的投资。例如,“一五”期间,前苏联实际援建的150项重点工程,有56项安排在东北三省;国家对东北三省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的44%,其中民用工业占比超过50%。另一方面,不断地为全国各地输血。例如,向全国输出了大量生产资料,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向全国输送大量人才。但是新常态以来,东北经济增速全国垫底。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已经三次到东北调研。这种情况说明东北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说明全面振兴东北是一场输不起而且必须胜利的战争,更说明东北振兴的使命就是超越日本和俄罗斯,永远把日本和俄罗斯甩在后面。因此,亟须我们发动新的“辽沈战役”,夯实东北经济基础进而实现全面振兴。

第二,为什么叫全面振兴?这是衡量东北未来发展的质量问题。当前的东北虽然经历了2003年以来的振兴计划取得了十年高速增长,但近年来GDP增速却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财政收入锐减,青壮年人口净流出,投资不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亏损得越来越多。2016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客观地评估了东北经济问题,特别是指出东部地区在市场化程度、国有企业活力、民营经济发展、科技经济融合程度、经济产业结构、民生社会保障能力、思想观念、政府工作成效等方面亟待提升。可以说,东北几乎每个方面都出了问题,每个方面都需要振兴。一句话,东北经济能否再次超过日本,这才意味着东北全面振兴。

第三,如何全面振兴东北?这是实现东北未来发展的路径方法问题。如果说“一带一路”是我们发起的经济远征,那么振兴东北既是我们的先遣队冲锋之战,也是我们殿后部队的基地之战。因为,东北振兴的成功,是“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带一路”不断延伸的大后方。只有东北振兴搞好了,才能筑巢引凤,才能有扎实的根据地。东北振兴,笔者认为可以开出三个药方,以确实打赢新“辽沈战役”。

3.1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行动与愿景中,似乎没有东北啥事。但是,文件中没有体现,东北更应该努力对接,因为“一带一路”是解决世界经济困境的唯一答案。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东北经济不可能也不能独善其身,而要主动融入全球化,不仅面向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還要面向东西南北,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当然,对内要推动自身优势互补,顺应国家梯度发展战略,整体对接长江经济带、黄河“几”字湾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经济发展新战略;对外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共同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换言之,东北不能仅仅盯住东北亚,而是要面向“一带一路”,面向全世界。因为,虽然邻居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朋友和伙伴却是可以选择的。东北的合作伙伴可以是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主宰的俄罗斯、蒙古国和朝鲜。

3.2建立东北政治经济特区

一是强化2009年成立的东北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俄罗斯专门设立远东发展部,我们现在只是一个领导小组和发改委一个司。为了更好地执行全面振兴东北战略,可以考虑设置一名政治局委员或副总理兼任东北行政首长协调机制总负责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党政一把手为成员,这样一方面总负责人可以超脱于四省区,能够统筹考虑整个东北经济的规划;另一方面四省区也不会互相推诿,最终能够推动东北经济圈的形成。或者可以考虑重新建立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或者建立中央东北工作局,由政治局委员或副总理担任东北局书记,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农业部等中央部门,以及东北地区党政一把手担任成员,既全面贯彻中央战略,又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把在东北的央企全部划归地方。央企改革迟迟无法深入推进,一方面,要学习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国家只需参股或控股,而不必建立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运营。当前,在东北的央企分公司可以划拨给东北,中央政府仅保留部分股份。另一方面,东北的央企和东北自身的地方国企可以考虑进行同业重组。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也逐渐退出,最终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目标。

三是彻底改革东北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某种情况下,生产关系改革决定生产力,制度建设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不是真正的科技武装下的生产效率提高。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制度变革和体制机制改进。东北经济日据时期是典型的战时经济—政治体制,1949年后是典型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当然我们也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政治经济体制。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援助+国家投资+工农业剪刀差,成就了东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也束缚了东北人和东北人的思维,尤其是很多东北人具有“进大国企、端铁饭碗”的思维痼疾。因此,振兴东北,第一要振兴东北人。激发东北人“闯关东”的精神,还有共和国“长子”精神。第二要振兴东北企业。要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重工业,确实提高供给侧市场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要激活东北潜在优势。东北资源还是相对丰富的,但是稀缺的是制度和政策资源。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并不难,只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东北经济实现正增长不是问题。另外,东北的高铁网至今还未形成,基础设施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加上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等工程,东北经济仍然拥有强大动力。第四要克服东北劣势。利用特殊土地政策,激发东北经济活力。借鉴俄罗斯的送地计划和美国西部大开发经验,按照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和2016年《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的政策精神,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将土地5年或10年免费给个人使用,放活土地经营权。利用特殊人口政策,破解人口危机。数据显示:1980年东三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2%,2015年首次占比低于8%下降为7.96%。整个东北人口2015年下降为1.09亿人,比2014年减少近30万人。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出近5岁。人口老化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东北经济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另外,从1980年到2014年,东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从1297.9万人减少到473.9万人,减少接近824万人,降幅高达63.5%。可见,东北振兴亟须特殊的人口政策,例如早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从而鼓励移民定居东北,以此增加部分人口。另外,全面提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科技普及率。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社会建设,以此减少人口危机造成的危害。建立东北自由贸易区,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定居,同时推进跨境电商建立网上自由贸易区,以此增长人口和经济。第五要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配套服务能力,切实提升政府的资源配置成效。将传统的招商战略提升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打造市场体系;将传统的画圈发展思维战略提升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智慧,将招商投资战略转化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共生繁荣的发展常态。大力推进PPP机制,适当安排更大规模和更大优惠的PPP项目,打破国企和计划经济思维,鼓励更多外资和民资到东北发展。借助“营改增”实行契机,给予东北更加灵活的抵扣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给予东北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体验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第六要全面深化东北投融资体制。彻底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东北不能是东北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开门招商引资”,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引进国内企业家和资金。特别是可以考虑引进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因为东北有哈工大、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名校的人才支撑;还可以考虑引进东南沿海的优质民营企业,优化东北的产业结构,最终从供给侧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最后是建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区”。供给侧改革更强调的是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政府所能提供的各种供给,从而降低企业各种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如何优化供给,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呢?笔者认为在制度、体制、机制領域的创新供给十分关键。

四是做好东北行政体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一,加快推进全方位全新型行政区划。去掉副省级的城市和新区,去掉地市这一级,确实缩减行政委托代理链条和增加市场经济主体。也就是将现有的“中央—省—副省—市—县—乡—村”七级体制改为“中央—省—县—乡—村”五级体制,去掉的副省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改为副厅级的县,所有的县升格为副厅级单位。以吉林省为例,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合计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本来吉林省竞争主体就是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源、白城、延边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省管县以及降市升县改革以后,9个竞争主体变成9+2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69个副厅级小城市的竞争,市场竞争与合作将更加充分高效(原9个地级市所在地改成9个新县级单位以及原有58个县),而对整个国家来说,更是解放社会和生产发展力,推进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其二,适度恢复生产建设兵团体制。如果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根本要求,那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供给管理方式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上,我国政府对产业体系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影响产业体系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政策引导;二是监管约束;三是公共服务。从三个方面完善政府职能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延安时期实行过“精兵简政”,现在全国搞“简政放权”。东北政治经济特区可以通过将县升级为副厅级的生产建设兵团,并在内部更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政府部门中除了环保、质量、公共安全、社保、医疗卫生等必须有的公共职能外,其他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合并的就合并。除了环保、安全、质量等门槛外,投资门槛降到最低;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对外资、民营准入广开门路。留下的部门,要按照现代国家治理原则运行,特别是法治政府和契约精神。其三,加快列出体现简政放权的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利清单。“三大清单”中最关键的是税收减免,因为这对市场经营性主体立竿见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也提到了“资源税分配向资源产地基层政府倾斜”,但是为了起到加速振兴效果,应该既推动整体性大幅减税,又实行某些行业三年免税。另外,东北地区“营改增”后,增值税税率还可以更低一些,有些行业可以三年不征。其四,推进东北一体化建设。在党中央和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东北地区各省区要着眼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要有互联网和物联网思维,加快东北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对外经贸合作一体化,打造东北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远东产业经济新高地。

3.3建构“新加坡+以色列+日本+德国”的综合经济体

在建立东北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要进行东北经济结构和永续发展的动力培育,可以考虑向新加坡、以色列、日本和德国等四个国家学习,建立轻重合理、灵活高效的“综合经济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进行新加坡式样的国企改革,学习新加坡的东西方制度套利和贸易套利;学习以色列人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以色列的现代化教育和农业;学习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的千年老店发展体制。日本有全球最古老的企业金刚组,还有全球最多的百年千年老字号;学习德国人的逆袭精神。虽然,日本也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经济上逆袭成功,但是日本背后主要是美国的战略支持和国际经济政治背景。德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而且进行巨额战争赔款,仍然再次崛起为世界一流国家,凭借的是德国人敢于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改变现实的逆袭精神,凭借的是踏实肯干、爱拼会赢的奋斗精神。东北经济要彻底脱胎换骨并且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早日建立“新加坡+以色列+日本+德国”的综合经济体。

总之,振兴东北是国家意愿、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必须发扬举国体制精神,打好振兴东北这一个新的“辽沈战役”。如果说当年辽沈战役使我们党获得了解放大陆的战略基地、工业基地和补给基地并且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承接苏联援助的最前沿,今天的“辽沈战役”就是要成为破解经济新常态,使东北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成为未来承接对俄合作的桥头堡。全面振兴东北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不是可打可不打的普通战役。“一带一路”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是我们承接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抓手,“一带一路”是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答案方案,在各种涉及中俄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框架下,中俄应该精诚合作,迎接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共同打造全新国际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俄罗斯首次公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数据[EB/OL].(2013-07-16).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3/07/16/001437752.shtml.

[2]杨枝煌.全面加快建立“一带一路金融+”战略机制[J].国际经济合作,2015(6):35-42.

[3]杨枝煌.从全球采购到全球治理[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07-25.

[4]張仕荣,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10-08.

[5]杨枝煌.全面振兴东北亟需新的辽沈战役[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06-02.

[6]时丹丹.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的典型调查[J].世界农业,2016(10):193-196.

[7]许振宝,李哲敏.“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探析[J].世界农业,2016(8):192-193.

[8]李晓如.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对外经贸,2016(9):7-11.

[9]卢山冰,黄孟芳.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深化经济合作策略探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5(5):115-119.

[10]赵域.论深化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经贸合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72-75.

[11]ВВ日古廖娃.中国能源市场:俄罗斯的利益和机会[M].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2011.

[12]鲁燕,张鑫.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合作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杨枝煌(1975—),男,闽南人,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法金融学博士后,长期关注中国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