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

2017-03-30靖梅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互动探究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靖梅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研究》([2016]-JKGHB-0675,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教育改革背景下,校本研究中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缘由、主要环节及未来的展望,对实现化学学科的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及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幸福还给学生。”这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以学生善学乐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显著的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最真实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就是要积极转变角色,提高教育技术,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激情碰撞,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一、实施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缘由

传统的化学教学多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多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抑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以下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着重于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着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现在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这一共存性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交往,这一点在“交往教学论”也得到强调。交往教学论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其最高目标是“解放”学生,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比较高的位置。相对于传统教学论,交往教学论不仅重视课堂物理环境的创建,更为重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这一动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达成共识,达到互惠,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在校本研究中探索实施了“互动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以实现新课标目标下的有效教学。

二、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校本研究中,我们形成的“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互动探究,解决问题——碰撞激发,内化问题——反思回顾,延伸問题。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主导下,无论是精讲导学,还是巧问诱思,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借助各种手段展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动力。比如,在讲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们先展示一组图片:沙滩海水晒盐,浩瀚的海洋资源宝库,长芦盐场,以及资料卡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后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了解氯的原子结构及氯元素存在形式;②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用途;③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④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及用途。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获得积极学习的动力,并且带着问题和疑问有目的地学习。通过展示学习目标,给出学生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自然就不会无所适从。从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当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化学新课程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探究常温下Mg2+是否水解。

常温下MgCl2是否水解?很多教辅上认为“能”。而学生用pH试纸测试了常温下MgCl2、MgSO4的酸碱性,结果显中性。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怎么解决呢?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Ksp、Kh、Kw数据,让学生计算若0.1mol·L-1MgCl2水解,水解产生的H+浓度是多少?学生进行相对严密的数学推理,来求证Mg2+是否水解。

Mg(OH)2的KSP=c(Mg2+)×c2(OH-)=1.8×10-11

若Mg2+水解,由Mg2++2H2O■Mg(OH)2+2H+可知其水解常数为:

Kh=■=■=■=■=■×10-17

当溶液中c(Mg2+)=0.1mol·L-1时,Mg2+水解产生的H+的浓度为:

c(H+)=■mol·L-1=7.5×10-9mol·L-1。比纯水中水电离出的H+还小(常温下纯水中的c(H+)=1.0×10-7mol·L-1)。故得出结论:常温下Mg2+不水解。

可是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时,才能得到无水MgCl2,其原因是什么?答案为在干燥的HCl气流中,抑制了MgCl2水解,且带走受热产生的水气,故能得到无水MgCl2。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于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如: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大约为10-12,由Kh=■可知,当Kw由常温下的10-14变为100℃的10-12时,水解常数大约要增大10 000倍,当然,Ksp也会增大,具体数据要查资料才能计算出来,可以根据Mg(OH)2的溶解度计算Ksp,计算结果当然是水解常数增大。因此,加热到一定温度时,Mg2+就水解了。我们曾学过水垢的形成过程:Mg(HCO3)2先受热分解成MgCO3,煮沸后MgCO3继续与水反应生成了Mg(OH)2,其实质就是Mg2+的水解。

通过该问题的探究,最终得到正确结论,即:常温下Mg2+不水解,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解。澄清了一些资料中关于Mg2+水解与否的模糊论断,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碰撞激发,内化问题

在互动探究,解决了基本问题后,继续深入探讨,可将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探究Mg(OH)2固体为什么可以在NH4Cl溶液中溶解。

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63页的实验3-3研究了Mg(OH)2固体在水、盐酸、NH2Cl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对于Mg(OH)2固体为什么能溶解在NH4Cl溶液中,学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NH2Cl溶液中存在着水解平衡:NH+4+H2O■NH3·H2O+H+,即NH4Cl溶液显酸性。而Mg(OH)2属中强碱,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Mg(OH)2■Mg2++2OH-,显碱性。二者混合后,NH2Cl溶液中的H+与Mg(OH)2电离出的OH-反应生成水,两个平衡都向右移动,最后Mg(OH)2就溶解了。”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但又不能苛求学生,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些。此时不急于纠正错误,而是让大家思考讨论:NH4Cl溶液中能与O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的,只有H+吗?

几分钟讨论后,演示Mg(OH)2固体与CH3COONH2溶液的反应,发现固体溶解。测试CH3COONH2溶液的pH,结果呈中性。

于是,大部分学生困惑了。中性的溶液也能使Mg(OH)2固体溶解?

这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在CH3COONH2溶液中,能与Mg(OH)2电离出的OH-结合的是什么离子?学生马上又醒悟了:是NH+4。因为:NH+4+OH-■NH3·H2O,随着OH-的减少,电离平衡Mg(OH)2■Mg2++2OH-向右移动,Mg(OH)2就溶解了。

紧接着,再回头思考Mg(OH)2固体可以在NH2Cl溶液中溶解的正确解释:在NH2Cl溶液中,由于水解是微弱的,NH+4浓度远远大于H+浓度,因此导致Mg(OH)2固体溶解的主要原因也是NH+4。方程式为:

Mg(OH)2+2NH2Cl■MgCl2+2NH3·H2O

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异议:当时讲到Al(OH)3的制备时,曾经学过: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同理:MgCl2+2NH3·H2O=Mg(OH)2↓+2NH4Cl应该能够发生,现在又说Mg(OH)2固体可以在NH4Cl溶液中溶解,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这个反应到底向哪边进行?

这是意料之中的问题,马上补做试验:向氨水中滴加MgCl2溶液,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学生再此陷入困惑中。一些学生情绪激动,课堂气氛简直有点“混乱”了。

于是,赶紧进行点拨:Mg(OH)2固体之所以能在NH4Cl溶液中溶解,是因为NH4Cl溶液中NH+4浓度较大,可以发生NH+4+OH-■NH3·H2O。而在用氨水制取Mg(OH)2时,虽然生成了NH4Cl,但是NH+4浓度较小,剩余的NH3·H2O的浓度较大,不利于平衡Mg(OH)2+2NH4Cl■MgCl2+2NH3·H2O向右移动,因此Mg(OH)2沉淀不会溶解。可以预测:氨水太稀时,加MgCl2不会有沉淀生成。

在碰撞激发,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巩固了以前所学知识,内化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4.反思回顾,延伸问题

注重互动探究教学活动后学生思维和技巧的总结,延伸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混淆,造成在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往往考虑可逆反应的两向速率。如有的学生有这样的结论:“升高温度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放热反应方向速率减小。”关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上讲的句型加以区别。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是“只要……就……”如“只要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就一定加快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条件是“只有……才……”如“只有升高温度平衡才会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通过这种思维上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过需要自己找出一种适合自己并且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开阔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最终形成一种全面的思维习惯。

三、对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互动探究”教学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组际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来构筑课堂。它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时间、资源留给学生,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方向和可能性出发进行指导帮助,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能及时获取来自學生的信息,掌握学生的思考情况,有助于调整教学方案。但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做支撑。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呈现空间,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点;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突发问题能给予及时评价。

校本研究中“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中学化学教学走上素质教育之路,实现新课标目标下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6.

2.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互动探究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电子白板“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