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生死观与儒家人格修养关系研究

2017-03-29张洋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死观子路重生

张洋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孔子生死观与儒家人格修养关系研究

张洋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孔子认为生与死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顺应天命是其生死观的重要基调。而重生成道与杀身成仁则是其生死观的两大重点,他以重生理念看待死亡,注重超越生死生理意义的价值意义。孔子这样的生死观首先体现了他对仁义道德的执着追求,具体表现在对于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修养要求上。仁和义是君子生与死的终极价值追求,礼是君子践行仁义的外在形式。孔子的生死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生与死的对立,有利于君子人格的完整培养。

孔子;生死观;仁义;人格修养

中国当代的生死态度,并没有完全继承中国传统的顺天命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心必将死去的事实,开始想尽各种方法以图延长寿命。

这种死生态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给生命带来了更多不舍与痛楚,甚至临终的折磨和难堪。学会正确对待生死,尤其是理性面对死亡,是当代中国人亟需提升的精神层面的要求。

一、生死观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就是生死观,它包括“如何对待生命”和“如何对待死亡”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生死的关注,不仅是对生的珍爱、对死的悼念,更是对生与死的沉思,沉思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超越死亡甚至达致永生。因此,生死观通常决定着其他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周国平说,人生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出生和死亡是生命这条有限线段的两个端点。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使得人更加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紧迫和珍贵。端坐未来某处的死亡像滴滴答答倒计时的时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珍爱生命活在当下,从这种意义上讲,死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1]25

二、孔子的生死观

(一)生命观

孔子生命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珍惜血肉之躯,孝敬赐予我们身躯的父母;其二,重视人的生命甚于财物;其三,生命虽可贵,但仍位于仁德之下。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人的身体是其生命的载体,爱惜身体是重视生命的重要步骤;而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所给,爱惜身体则是尽孝的第一步。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2]254也就是说,保护好父母所赐身体是行孝的基础。然“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身体尚不可毁伤,作子女的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因此,我们还需要使自己立身于世,践行大道,扬善名于后世,成为父母的骄傲和荣光。

2、“伤人乎?”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145(《论语·乡党》)马厩失火,人们的财产受到不小的损失,但是孔子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询问财产受损程度,而是急切地关心人有没有受伤。“马”在这里的形象含义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牲畜”,从而表明孔子“重人贱畜”的观念;在古代,人的生产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马更多的应该是人们的好帮手,是生产和交通的重要财产,其功能类似于犁、锄这样的生产工具,而不应该是与人相对应的“牲畜”概念。其实,孔子并不是不想问马的安危损伤,而是“恐伤人之意多,未暇问”。在孔子眼中,人的安危重要与生存价值要甚于财产,至少是马匹这种一般性财产。孔子这种思想一般被认作是我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的发端。

3、“朝闻道,夕死可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94(《论语·述而》)大意为,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品性,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说我这个人发愤努力,以致忘记吃饭,乐观快乐,以致忘记烦忧,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年老。说这话时,孔子已经62岁,连续周游列国9年之久却仍旧未得到重视,甚至途中险些丧命。即便如此,孔子仍称自己“乐而忘忧”、忘年纪,尤其体现了孔子乐观豁达的心态,而这种快乐则来源于发愤用功后的获益。可见,孔子虽然珍视生命,反对无谓的死亡,但却不是绝对的。财产远不如人珍贵,而人的言行生死要迎合“仁”的践行要求;“仁政”才是孔子的最高和最终的目标。[5]154

(二)死亡观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含义:第一,死不应是徒劳,应为成就仁德而死;第二,对于逝去的先人,应慎重安葬,时常追念。

1、“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235(《论语·卫灵公》)孔子这句话是对子路气愤质问的回应,子路不解,难道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说话时正当孔子与众弟子在陈国遇囧,学生们好多都因为断粮而饿病了,直率的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孔子前面的问题,孔子答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7]231君子即便身处困顿亦能固守节操,小人则不行,接着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凡有志向讲仁义的人,没有损仁苟活的,只会牺牲自己成就仁德。可见,重生与杀身成仁在孔子看来大有并驾齐驱之势,二者互不偏废,重生为成道,杀身以成仁。

2、“慎终追远”

孔子重视孝道,不仅要对活着的人尽孝,也不能忽视死去的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7(《论语·学而》)。如果谨慎办理亲人的丧事,虔诚追念先人,那么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淳朴厚道。对于生者来说,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理事件,更是一个心理事件。虽说亲人已世,但是亲子关系和亲情还在,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感情并不会因死亡的发生而终结,所以丧葬之礼便成为人们寄托哀思的媒介。通过守孝等丧葬之礼,可以抚慰亲人逝去之痛,寻求精神寄托;对于祖先的祭祀之礼,则有助于家族血脉和精神的传承。

四、儒家人格修养

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入世意识。因此比较关注个体的人格修养,希望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详细设定,能够不断提高现世人们的道德觉悟,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以实现道义盛行、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儒家理想人格是仁义道德价值观除生死观领域之外的另一重要研究视域。

(一)“我欲仁,斯仁至矣”[9]43

仁是孔子甚至整个儒家深深追求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自律,一种理性的修为。仁,从客体层面上,呈现仁者爱亲,仁者爱人,仁者爱物的递进层次,孝悌是仁之本,人伦之爱在此基础上扩充为爱人,超越血缘亲情的狭隘,以致超越人物的种族狭隘,为追求一种仁、和的大同社会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10]从主体层面上,仁有针对多数人的普世性要求,如人际交往中的忠恕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171的要求,自我修养中“克己复礼”[11]171的准则;也有针对君主的仁政要求,如政策上“不患寡而患不均”[12]250的公正性要求,言行上“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以身作则要求。

(二)“君子喻于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3]27(《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小人才会满脑子只知道利益,君子则更多地通晓道义。孔子在“尧曰篇”中提出君子有“五美”[14]306,其中有两美是在说君子对利益的正确处理,“惠而不费”,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4]306(《论语·尧曰》);“欲而不贪”则更加清楚明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5]9(《论语·学而》),满足基本欲求之外不能再过分贪恋财物。安贫乐道是锻造完满人格的必备条件,君子也难免遭遇困顿,即便是这样,也一定要坚守仁义,坚持人格独立性,“转世而不被世转”[16]254。之后,孟子又作了生动详尽地补充,当义利冲突不可得兼时,生命亦可弃,“舍生而取者也”[17]252。

五、孔子生死观与儒家人格修养关系

通观孔子的生死观,它表现出强烈的仁义趋向,生命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践行仁道,生命舍弃的目的是为了成全道义;孔子毕生追寻的大道也只有在生生死死的无限发展之中才能深刻显现,而仁义又是君子这种道德型理想人格的核心主题。所以整合生与死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中发掘出整个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崇尚和培养要求。[18]

(一)“仁者爱人”

孔子生死观的“重生”思想表现了“仁者爱人”价值内涵。总的来说,孔子仁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宗法制,以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即‘孝悌’为基点,推己及人的‘爱人’”,再扩张到爱其他生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9]182(《论语·颜渊》)孔子的“爱人”思想来源于周朝“保民”“敬民”观念,并构成孔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仁者之“爱人”首先是一种具有巨大感化力量和感染功能的人格魅力,“近者悦,远者来”[20]195(《论语·子路》)“泛爱众而亲仁。”[21]4(《论语·学而》)其次,这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完全发自本心的道德自律”[22]。总的来说,“仁”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价值,更是一种值得用尽毕生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它能够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赋予生命更崇高更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二)“死生亦大矣”

“死生亦大矣”出自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中有一句具体描写生死的名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明,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一死生”“齐彭殇”只是佯装的洒脱,内心始终收拾不尽死亡于人造成的威胁与苦闷。生死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大事,这样讲,反而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孔子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未知生,焉知死”通常作为论证孔子“重生轻死”的重要论据,但是仔细分析研究就能发现,这句话表现出的不仅是孔子重生倾向,也表明孔子同样重死。

(三)“生死,昼夜也”

照明儒罗近溪先生的解释,孔子所说的“生”并不如字面意思的“生”,即“生命”,而是指“仁”,即“生生”之理,也就是宇宙创生万物、长养万物的本根本源之生命力——人之生是“生生”之道的表现,人之“死”亦是“生生”之道的另一种表现,即“死犹生”。[23]这样看来,孔子也就再无“重生轻死”一说,而生死如昼夜般,是万物荣枯、天道常行的一部分,也是践行仁道必须直面的重要环节,更是君子人格修养不可逾越的必修课程,反过来讲,君子人格的修养是参悟“仁”这种“生生之道”的基础人格,也只有逐步养成君子人格,才有望进入儒者向往的圣人之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经常性地督促世人要珍惜生命、要有所作为,但他又并不忽视或不言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24]157,这句话其实可以作为孔子生死观的准确概括。整理人生一世的大事小情,是一个很大部分人都不好理清的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在仁义的引导下,不断修炼君子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处理好人事;也只有做好人事,达到相应的境界和层次,才能有精力、有能力去思考身后之事。参透生命的真谛,自然也就会领悟到死亡的意义。所以对那些本末倒置的思想是很危险的,是对有限生命的浪费和亵渎。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生的境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4][6][7][][8][9][11][12][13][14][15][17][18][19][20][21][2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黄艳.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3,(09):43-47

[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麻天祥.中国人的生死观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06):55-61

[22]李琼.孔子的生死观[J].湘潭大学学报,2012,(06):67-70

[23]廖名春.《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J].清华大学学报,2009,(06):151-155

(责任编辑 杨晓娟)

B222

:A

:1673-2014(2017)01-0005-03

2016—11—04

张洋(1990—),男,陕西靖边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生死观子路重生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微软重生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趣玩:南下重生
重生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