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BC分类法如何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探究
2017-03-29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陶峰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陶峰
关于ABC分类法如何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探究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陶峰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产业在物资管理机制选择以及建构过程中,相关项目运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煤矿产业,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要在企业生产以及建设活动中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管控模型,利用ABC分类方法也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本文对ABC管理法的原理进行了集中分析,并着重阐释了企业物资管理中应用ABC分类方法的具体路径,旨在为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ABC分类法 煤矿企业 物资管理
一、ABC管理法原理
ABC法主要针对品种繁多较为复杂系统,进行分类管理,在众多元素中寻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且按照管理策略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集中分类。在煤矿产业常规化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应用ABC方法,能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有效分析和集中管理,并且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化分析,将其在整体物品中占据的比例作为基本的标准,从而参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细化分析。
在实际分类过程中,要对A类物资、B类物资和C类物质进行细化分割,按照物资种类以及规格等参数进行细化分类,并结合重要程度以及消耗数量等进行集中处理,真正践行重点控制和重点管理的相关标准,能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和物资项目进行细化处理。其中,占用量最大、重要性最高的是A类物资或B类物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物资库存管理、采购以及储备管理方面都要着重关注。而相对较次列为C类物资。例如,A类物资是年消耗金额控制在60%到80%之间,B类物资年消耗金额控制在15%到40%之间,C类物资年消耗金额控制在5%到15%之间。
二、煤矿企业应用ABC进行物资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煤矿企业应用ABC机制对各类物质进行管理
煤矿企业在物资管理项目中,要针对实际物资储备进行细化管理,积极践行具有实效性的管控机制,建构系统化的运行体系和控制维度。本文以A类物资为例,对其库存管物资管理项目进行细化处理,由于A类物资的数量较少,但是整体物资的占用率最高,需要技术人员在保证物资管理质量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减少库存额度以及资金占用率,确保相关资金流动效果的最优化。管理人员要积极践行以下三点,第一,保证进货速度和额度符合标准,要在每次采购过程中减少额度,按照经济性批量进货的方式进行订货和批货。第二,要在实际应用管理机制建构过程中,要建立发货机制优化的原则,确保适当控制发料量,减少发货数量的同时,减少二级库存量,并且利用“以领带耗”机制建构更加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管理维度。第三,要积极了解管理人员的需求动向,煤矿企业要按照自身物资需求量进行细化管理和集中控制,对于日常需要以及消耗量较高的项目进行有效处理,只有对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和需求进行及时性管控,合理安排物资供给机制也能保证资源的协同管理,确保管控要求贴合实际。
例如,煤矿企业每年要购入煤钻头75箱,单位物资年保管费用约为30元,每次实际项目的订货成本控制500元,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济订货批量公式,能对物资量进行测定和计算,约为50箱。
以此类推,C类库存物资管理项目,由于品种数量较多,且消耗金额少,主要采取的是多储备以及少报警的机制,能提升整体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并积极落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管理模型和运行维度的最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管理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库存占用率,及时进行清仓处理,并且保证物资管理模型贴合实际需求。B类库存物资管理项目,是介于A类库存管理项目和C类库存管理项目的管理办法,因此,利用常规化管理机制即可。
(二)煤矿企业应用ABC机制管理的优化机制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践行分类管理标准,严格按照物资品名以及规格分类机制,对于不同类物资年消耗总金额进行集中的计算和统计,并且要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和数量结构,对物资年消耗总金额占全部总量比重数值进行集中处理和计算,从而按照不同的顺序对其进行排列分析,将其直接列为ABC不同类别。另外,在煤矿生产单位进行沟通时,也要建立多元化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维度,并对相关物资建构及时性的跟踪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之间相贴合,在节约工时和资料的同时,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煤矿企业物资管理项目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控机制,减少资源和材料的消耗量,深度挖掘物资管理能力的同时,减少资金浪费,有效应用ABC方法,建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框架。
[1]沈雪飞.ABC分类法及条形码系统在宣钢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冶金,2013,15(01):73-77
[2]传正江.ABC分类法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5,29 (12):101-102
[3]崔旺.ABC分类法及Kraljic矩阵分析在库存管理方面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