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2017-03-29卓莉莉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头腔高山流水声乐

卓莉莉(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卓莉莉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以《高山流水》为名的声乐类题材已有河南、浙江、山东各派别及各曲艺特色的版本,虽相似但又不可一概而论。民族声乐类作品《高山流水》完美延续并保留着古筝、古琴版《高山流水》水墨浓郁的曲风特点,其曲调优美流畅、纯美恬静、刚柔相济的音乐特性承载着我国民族审美与情感表达。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存在,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演唱技巧

民歌、民族器乐及传统戏曲等种类繁多的民族音乐,在表达和呈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余,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演变出体裁和题材更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建国后,音乐教育界及艺术表演界对民族声乐作品展开了大规模的创作与研究。《高山流水》在传统音乐风格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创作方式,传达出来全新的概念,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被列为目前国内重大赛事的主参考曲目,是最受专业院校师生及歌唱演员喜爱的曲目。

1 《高山流水》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高山流水》的典故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和《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在晋国为官的楚国郢都人俞伯牙在一次回楚国访亲的途中,对家乡山水美景的热爱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在江边就地抚琴一曲抒发心怀。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到,深受伯牙的琴音吸引,说自己也略通曲谱琴音。将信将疑的伯牙拨动琴弦演奏一曲,意喻山高。琴音刚落,子期说:“甚好啊!高峻巍峨的样子似泰山。”俞伯牙继而又弹奏一曲,意喻流水,子期沉醉之余赞叹道:“甚好啊!浩荡水势的样子似江河。”伯牙推琴而起,甚是激动,子期所言正是自己所思所表。时逢暴雨,二人便于船舱结拜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来年再叙友情。转眼到了相约之际,俞伯牙如期到江边抚琴,却迟迟没有等到子期,几经辗转询问后才得知子期已病逝,伯牙当即泪如泉涌心痛昏厥,醒来后想到再无人像钟子期那样懂他所思,便摔琴绝弦。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之所以被诸多典籍记录转载是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时当百家争鸣人才鼎盛时期,恃才之士莫不企盼遇到像知音般理解自己所学所思的明主。《高山流水》表达的知音难寻、相知可贵以及不得遇的缺憾引起了世人共鸣。而随着区域性的特色演绎《高山流水》目前已被世人改编为多种版本,以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同名异曲的题材流派为主。人民通过弹奏及演唱感悟到《高山流水》水墨风情之外的觅知音、珍友情的真谛。

2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风格及特色

2.1 体裁风格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取材于民间乐曲、板头曲及戏曲。音乐作曲家、词作家结合流行音乐和国外的手法创作,将其改编成为声乐作品。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由羊鸣先生作曲、韩静霆先生作词的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此作品在作曲风格上延续了古琴、古筝版《高山流水》优美流畅而又水墨浓郁的曲风曲调,刚柔并济而又纯美恬静。在作词风格上,作品借用抒情的形式体现出人们对天地间万物的感受及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谭晶的抒情演唱,情绪不断升华,充分激起人们内心最纯粹的情感和对知音的渴望。结尾一句“高山流水相知到永远”,更是把典故和乐曲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2.2 艺术特色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是一首二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歌曲沿用了中国传统民族调试的音乐技法创作,结构内在相关联,调式上运用了转调,扩大了其接触面,使《高山流水》传递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高山流水》在曲谱的带引子及尾声中,先是运用了比较自由又类似于传统乐散板的散体结构,借由柱式和弦勾勒出巍峨高耸的意境,借由琵琶音型模拟花奏古筝的创作手法呈现出溪水流潺潺的景象,慢起渐快的音乐辉映出《高山》伴《流水》的美妙;继而借由钢琴的卡农移位发展手法交替体现乐曲主题的三乐句结构模式。随着音阶的平稳进行,情绪的不断升华,歌声的抒情呼喊,同主音的反复近转调,“高山伴流水,相知至永远”的主题被表现得淋淋尽致[1]。

3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乐曲乐段及演唱技巧

3.1 乐曲乐段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是由古筝、古琴版改编而来,在“高山伴流水,相知至永远”的典故意境基础上诉说着知己之间超凡脱俗的情结[2]。民族声乐版的《高山流水》是带引子二部曲式结构作品。引子的第一部分先是采用2/4拍现代写作手法,借由散板的结构和柱式和弦的乐曲陈述,传递出自由的散板情绪和高山巍峨的景观;再借由琵琶音型模拟古筝花奏,慢起渐快的音乐辉映出溪水细流如江河与高山交相辉映的美。引子的第二部分变换为钢琴奏出三乐句机构式的音乐主题,采用移位卡农的发展手法,旋律转低声反复交替地呈现音乐主题。在引子的主音上做了第一部分歌曲的引入铺垫,沿用其调式歌声徐徐而平稳道来,演绎出内心对知音的期盼与渴望,情绪持续升华,近乎呼喊的歌唱方式不断反复,从而进入歌曲的第二部分,同时落在了F微调上,借由在同主音的近关系转调,整首歌曲和谐而自然地对知音作多重比喻,把“高山伴流水,相知至永远”的乐曲主题升华到高潮[3]。

3.2 演唱时气息和咬字的处理

民族声乐版的《高山流水》旋律优美、风格独特。演唱者作为二度创作演绎者,更要准确把握其灵魂,提高演唱技能。歌唱是由嘴发音的,自古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即做到吐字清晰准确,且调节好咬字和气息共鸣的统一性[4]。要演唱好一首歌曲,不仅要摸索其音律,更要熟读熟记其歌词,要感受每个字背后的情感跌宕和呼吸节奏,充分发挥鼻腔及头腔的共鸣作用,运用气息下沉的叹气方式演唱,掌握好吐字咬字和呼吸发声、情感表达等演唱技术。

演唱时气息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音域宽跳度大,算得上是一首挑战度较高的高音独唱作品,对呼吸的动力运用要求极高。在演唱《高山流水》时,一方面要注意协调休止和呼吸的统一性,用丹田及腰腹部的对抗力量把休止符乐句所体现的抑扬顿挫的跌宕情绪表现出来,在不同乐音的转换时把握好气息的运用,避免音位不统一和喉结不稳定方面的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演唱到延长乐音的部分时要注意深呼吸,保障气息通畅,平衡声音及呼气,在《高山流水》的高潮和结尾处展示出歌者应有的轻松自如又圆润华丽的高音调动歌唱技能[5]。

3.3 演唱时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的调节

若要完美演唱《高山流水》,除了运用好咬字和气息的处理以外,也要适度把握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一方面,利用口腔共鸣演唱时,在硬腭的支撑下调节好口腔和气息的流动,防止缺少泛音的大音量;另一方面,借用鼻腔共鸣演唱此作品中如“山、遍、癫”类型的鼻腔韵音的字眼时,要注意运用气流引导,有效打开鼻腔中的鼻咽开关,让鼻腔中的气、字和声产生共振,达到共鸣的艺术效果。通过头腔共鸣演唱时,要先稳固头腔共鸣感,再加入“安放”的投射感至头腔高位里,让声音产生另样美感。例如在演唱到结束句中的“永”字时,这种“高位起始”的头腔共鸣演唱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6]。歌唱中的共鸣尤其是高音区的共鸣都是相互关联的,歌者要把控好其中因素,完美地演唱《高山流水》。

4 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为我国声乐文化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演唱技巧也越来越被声乐家关注。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一方面要全面掌握发声技巧,刻苦练习,准确演绎出歌曲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提高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深入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及作品背后含义的同时,完美地演唱作品。

[1]刘丽丽.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68-72.

[2]栾穎.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研究[J].戏剧之家,2014(18):113.

[3]郑都春.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J].音乐时空,2015(1):44-45.

[4]祝小淇.探究筝乐中“静”的表演训练——以《高山流水》为例[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

[5]黄汨.析筝曲《高山流水》 论河南、山东、浙江筝派风格之比较[J].音乐大观,2013(8):94.

[6]刘宇.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两种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2017-01-11

卓莉莉(1980- ),女,讲师,从事声乐教育研究。

J616.2

A

2095-7602(2017)06-0174-03

猜你喜欢

头腔高山流水声乐
顾致农《高山流水》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高山流水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高山流水
声乐诊疗室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头腔共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