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改革进行到底”笔谈之五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2017-03-29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曾维伦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 曾维伦

“将改革进行到底”笔谈之五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 曾维伦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招数。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社会主义方向。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深入回答了如何改革,为谁改革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动员人民投身改革洪流,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把实现人民幸福与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推动改革事业的力量源泉,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的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高度重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关切点,始终关注人民的获得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当家作主问题、民族危亡等问题出发,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权,进行抗日战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不仅帮助6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而且使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现阶段要更加关注人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获得感”指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关乎自身利益实现状况的一种感受和关切。这种感受和关切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公平正义,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获得感与人们的需求层次密切相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需求是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从低到高按层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获得感也是随着人们生活状况的变化,需求层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获得感最直接的体会是收入以及由收入所带来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状况的变化,温饱问题是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逐步显现,人们对获得感的体认就会向更高层次演进,机会公平、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人们的需求层次大幅度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人民对于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生活更有品质和尊严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这就需要在改革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深水期,攻坚克难的任务十分繁重,只有着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引导人民把个体利益同改革的目标、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改革才能得到广大人民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才能汇聚起改革的强大动力。

一是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需要在改革中破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将群众的所需所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发力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在百姓心坎上,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需要在改革中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尽管中国牢牢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还相对靠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基础还不够雄厚,各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如果大干快上、寅吃卯粮,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去满足人民群众个别的、短期的需要,就难以持续,就会产生很多后遗症,最终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西方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的前车之鉴必须吸取。

二是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发挥群智群力。改革为了人民,改革需要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为改革出谋划策,为改革添砖加瓦,改革才能推进,才能成功。要坚持开门搞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向发力,专家意见与群众意愿同频共振,畅通改革参与渠道、健全改革参与机制,深入调研倾听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使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使基层成为改革主战场。

(责任编辑:张晓月)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