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宿迁市高校学生为例

2017-03-29王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社交微信

王洁

(宿迁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宿迁市高校学生为例

王洁

(宿迁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宿迁市四所高校学生的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进而客观描述了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对策.

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现状调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占比由85.8%提升至88.9%.社交网站用户中20-29岁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4.1%,大学生参与群体规模较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为了了解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促进其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新型社交媒体,2016年5月一6月,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四所重点高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新型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的抽样调查.

1 调查背景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高达95.6%.其中,男生613人,占61.3%,女生387人,占38.7%,文科生553人,理科生占44.7%.除调查问卷外,我们还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宿迁市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新型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进而剖析了大学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

新型社交媒体通常包括7种类型:社交网站、微信、微博、博客、论坛、SNS、播客等.在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微信、QQ和社交网站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型社交媒体类型.大学生经常使用微信的比例为77.9%,经常使用QQ空间的比例为68.6%,经常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为51.1%.

2.2 大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基本认知

调查显示,关于“新型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反馈,大学生认为新型社交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占65%,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9.24%,感觉到“无所谓”的仅有9.91%的大学生.

2.3 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关于“上课时收到信息你会怎么做”的选项调查,20.2%的大学生表示“不看”,47.6%的大学生“视情况而定”,21.7%的大学生“只是看一下,但不会回复”,10.5%的大学生“看完直接回复”.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有过在课堂上玩新型社交媒体的经历.关于“在课堂上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会对听课有影响吗”的选项调查,53.8%的大学生表示“有影响”,41.4%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影响”,4.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影响”.

2.4 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对于“遇到困难时,愿意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向朋友倾诉吗”,6.7%的大学生选择“完全愿意”,62.6%的大学生选择“部分愿意”,27.5%的大学生选择“不愿意”,3.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愿意”.在关于“新型社交媒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的调查中,61.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帮助自己拓展人脉,19.8%的大学生认为锻炼了沟通和交友能力,仅有18.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作用.

2.5 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状况

大学生患有“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症”的特征之一就是整天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不停地刷各类软件,刷到晚上很晚才睡觉.在访谈中有57.7%的大学生在起床前和睡觉前都有刷新型社交媒体的习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强迫症.有关“若一天不使用新型社交媒体,是否会出现某些感受”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新型社交媒体依赖.有27.9%的大学生表现出“心神不定,忐忑不安”,24.8%的大学生表示会“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有32.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什么感觉”.

3 结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认可度高

新型社交媒体凭借自身强大的实用性、丰富性、便捷性等媒介功能,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本次调查发现,新型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有接触过新型社交媒体,且时间较长.这表明新型社交媒体已迅速、广泛地进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讯工具转变为一种时尚用品,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3.2 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普遍

随时随地查看新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一种习惯,当下很多大学生不论上课还是休息都会惦记着新型社交媒体,他们常常利用吃饭、坐车、上厕所等碎片化时间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关注有没有人评论、朋友圈里有没有更新动态,甚至有的大学生离开它一分钟就会心神不定,明知自己已经对新型社交媒体产生了依赖,却无法割舍,造成学业倦怠和睡眠问题.

3.3 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冲击

新型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吸引着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注意力与兴趣.对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在课堂上频繁地查看手机,无心听课.课堂上响起的手机铃声、更新的微博声音和短信提示声时常打断老师们的上课思路,这种情况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3.4 对大学生个性品质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新型社交媒体网络功能的虚拟性,给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提供了土壤,他们喜欢在虚拟的人际交往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是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较差等类型的大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依赖则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信息的依赖性使得具有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症的大学生一旦社交工具没带或一段时间没接触到信息,就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对自身个性品质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5 个人隐私泄露,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个人信息过度暴露,加之个人隐私保护的措施尚未进一步完善,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侵害机会.长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大学生会在上面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资料,未经考证传播低俗、虚假的信息,随意公开自己的履历、近照、手机定位的地理位置等.因此现实中“网络约架”、“女大学生约见网友受害”、“微信定位引发犯罪”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4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对策

4.1 政府层面

第一,在新型社交媒体的运行管理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和法规,对网络运营商和新型社交媒体用户的违规行为进行规范,净化新型社交媒体环境,引领新型社交媒体的传播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有了这些法律法规的保证,政府还应认真落实相应管理,监督相关单位和人员严格执法,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第三,政府应积极研发各种新型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监控技术,依靠技术手段防范具有错误价值导向的不良信息,规范媒介传播内容,推动新型社交媒体服务业健康发展.

4.2 学校层面

高校应通过形式新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放下新型社交媒体,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动中,重拾自信和快乐.其次,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丰富大学时光.

4.3 家庭层面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知之甚少,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是失位的.然而,家庭教育却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情况,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多给予情感上的关爱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物色条件合适的家长成为“意见领袖”.让他们以家长的角色去发现问题,表达意见,影响和示范学生,有效纠正大学生不良的的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

4.4 大学生自身

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大学生新型学业杀手,而且占据了他们应该用来锻炼、读书,甚至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其媒介的客观属性,也要学会合理使用.第一,严格控制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时间和频率,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使用新型社交媒体,每天抽出一段固定时间登录新型社交媒体浏览信息、回复留言和与朋友聊天等,把零碎的时间解放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第二,闲暇时间多读纸质书,多和朋友、同学们去户外走走,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规避新型社交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综而观之,新型社交媒体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微信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新型社交媒体的力量.新型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发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1〕任秀芹,刘颖,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

〔3〕徐剑,商晓娟.社交媒体国际学术研究综述——基于SSCI高被引论文的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G641

A

1673-260X(2017)02-0180-02

2016-11-27

本文系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立项课题“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LX2016Y025)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