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桐城歌研究
2017-03-29韦凤杰
韦凤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文化视野下桐城歌研究
韦凤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桐城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由此形成的独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诸如民俗风情、婚姻爱情、仪式信仰、民间传说等,都深刻的渗透在歌谣里,相依相成,丰富了桐城地方文学。通过对民俗文化下桐城歌的研究,可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更好的传承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桐城文化。
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桐城歌;文学性
桐城,在明清两代有过一段辉煌的文化时期。“通衢而曲巷,夜伴诵书声不绝。”基于这样一个得天独厚、气息浓厚的地域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桐城的雅文学界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桐城派”。“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作为清代有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被尊称为“文坛盟主”,其作家之多,绵延时间之久,传播之远可谓历史罕见。相较于文苑奇葩的诗文,由此滋生的颇有影响的桐城歌,也具有特殊的文学特性和文学价值。在明清之际,家家传唱,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说道:“嘉、隆间,乃兴…….《桐城歌》《银纽丝》之属,……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1]647,除了那些流传在田间地头的无名氏创作的歌谣,很多桐城文人也参与其中,雅俗交融,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桐城文化。
1 桐城歌与风土文化
陈所巨先生提到:“桐城民间歌谣极为丰富,这些歌谣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尔后,又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地凝练与升华,许多歌谣脍炙人口。这些歌谣如歌如泣,或喜或忧,情真意切地表诉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中的愉悦,纯真坚贞的爱情,四时八节婚嫁丧娶的乡风民俗,既有颇具哲理的劝夫教子或者娓娓规劝,又有深沉压抑与痛苦中的愤懑与喷发,在这方热土上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气氛,氤氲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部无形与无所不在的人生教科书。歌谣的力量不可忽视。既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又具备历史性与经典性”[2]2。桐城历史悠久,儒家文化气息浓郁,世代累积,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风土文化。人们用传唱的方式表达了在风俗、节令、饮食、农耕等方面的生活,桐民歌组成了一幅风土画卷。
桐城自然环境优越,大自然无私把财富供给这片土地。比如姚兴泉在《龙眠杂忆》里写到:“桐城好,名宦史书青。司农没世多遗爱,都督平生只惜阴,膏泽遍生灵”[3]163。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民风淳朴,人民辛勤劳作,“忠孝节义,理学名儒,载在史策者…….枚举而数计……下逮鱼樵耕织,与夫闺阁之可法而可传者,悉以类从”[3]163。比如:“桐城好,贫妇俭梳妆。蓝布围裙蓝布褂,自家拆洗自家浆,偷空上厨房”[3]167。
岁时节日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人们由最开始的“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到逐渐的重视节令,每到传统节日,桐城人都会举行热闹隆重的各种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无尽色彩。如《春节拜俗歌》[3]87讲述了春节到来时拜年:
初一不出门,
初二拜新灵,
初三拜母舅,
初四拜丈人,
初五初六随便拜,
拜到十五日当中,
拜风拜俗乡乡同,
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
生活的安逸舒适,和桐城人的勤劳智慧分不开。我国以农事生产为主,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事习俗,有表达田间劳作的,有描写自然灾害的,有对收成寄予厚望的……“桐城好,田父乐丰年。”如写出了连年庄稼都喜获大丰收的高兴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感恩的《丰收歌》[4]70:
跳下田来唱一支歌,
田公田母你记着,
前年收下五千担,
去年收了万把箩,
万把箩,
今年比去年还要多。
《淮南子·主术训》:“食者,民之本也。”可见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被称作“表现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它对本民族说来,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粮食丰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不可避免的要庆祝,懂得享受的桐城人在饮食方面就会花样繁多,不仅菜肴丰盛,而且菜名寄予了主人家的美好寓意。比如《龙眠杂忆·六》专门收录了桐城饮食的歌谣。除了主食的讲究,点心也是来往的重要物什,“桐城好,宴会却唠忉。女客散时包果子,丫鬟随后找衣包,趱著轿夫跑”[2]180。
茶文化在饮食中不可忽略,颇有说法。桐城种茶由来已久,如《茶儿经》《盘茶歌》《桐城小花胜龙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不同方面以茶为主题唱出了人们的喜乐。
桐城的风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从劳动人民那里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最真实的反映。与桐城歌遥相呼应,不断丰富多彩,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采。
2 歌谣与婚俗文化
桐城歌中有关男女婚恋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像冯梦龙在“敍山歌”中说的“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这些歌曲内容丰富,有反映男女相恋相思的;有女子出嫁的热闹场面的;有婆媳矛盾,媳妇难做的……桐城歌里保存的爱情歌再现了当时当地的婚恋习俗,呈现出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
恋爱是婚姻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桐城歌里展现了男女情爱的心态,或羞涩或大胆热烈的表白,或热恋中的千愁百转,或婚姻中的冲突……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恋爱、结婚的过程。如《素帕》[4]10借一方素帕,以“丝”寓“思”表现了男女在恋爱之初牵肠挂肚的相思:
不写情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
横也丝也竖也丝,
这般心思有谁知?
自古不仅有男子心仪与追求女子的习俗,也有女子对男子大胆直白的示爱。《问郎可到姐家玩》[4]136就是写了一位女子对男子的大胆相邀。
郎在田里忙插秧,
姐在河边洗衣衫,
重捶棒槌三下响,
等郎抬头好答腔,
好答腔,
问郎可到姐家玩。
女子借声响引起田间郎的注意,以期达到搭讪的目的。聪明又不失女子的羞涩,开始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待到郎回应,立马邀请到家玩耍,大胆热烈,毫无矫揉造作。还有《只因哥在妹心中》《撩个心中如意人》等,都直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追求。
两情相悦的歌谣中,可以看到恋爱上的民俗现象,男子的追求多坦率自然,热情泼辣,求而不得的“辗转反侧”。而女子的追求,情感带有含蓄细腻,婉转执着,盼望对方来求娶的急切又委婉的心思。
男女由相互爱慕,发展到甜蜜约会再到组成婚姻,这是圆满的爱情,如《妹爱哥来妹就嫁》。但成婚由定亲到迎亲,从下聘、准备、亲迎、拜堂、回门等具体的婚俗仪式都有一系列的讲究。新郎的迎娶,双方的衣着打扮,拜堂,闹洞房等成了礼仪习俗被传承下来,直至今天桐城结婚还保留部分古习俗。《新婚絮祝》细致地描绘了新娘到婆家后,主婚人或唱或念的一连串新婚祝词,包含了双方的房屋家境、花轿式样、喜房布置、陪嫁东西等,或长或短,洋溢着喜气洋洋。《砸帐歌》称赞新婚夫妇的美丽,对双方的祝福,嫁妆的描绘、儿孙满堂的寄予等,可谓“百事大吉”。新娘拜堂后送入洞房又是一番光景,如新娘独自等待时的羞涩与饥肠辘辘的无奈:“桐城好,新妇总含羞。鸳帐坐来酸溜骨,凤冠压得泪盈眸,茶饭不沾喉。”
另外明清时期,该地还有一个典型的婚俗特点是“因亲结亲”又叫“亲上加亲”。《龙眠杂忆》里记录了这一习俗,“桐城好,世好结朱陈。姑本内姑原识性,舅为外舅不嫌贫,亲上更加亲”[3]177。
但并非所有的爱情都会有个幸福的结局,有的是来自父母的阻力两情忧伤或是决裂。如《风月词珍·又》[3]7孰是孰非,多情总被无情负,乃与君绝:
辜恩还是你辜恩,
薄情还是你薄情。
错了还是我错了,
痴心还是我痴心,
天地人问薄幸人。
爱情到一定阶段要请媒纳聘,除了媒妁之约,还有互订终身的习俗。《今朝自己订终身》中写了青年男女永结同心之好:“往日爹娘来做主,今朝自己订终身。”
在一定年代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自由的结合,有的是家庭所迫,被卖作童养媳,生活在压迫与苦难之中,没有爱情可言,且生命也会受到威胁。像《童养媳》《婆家狗比我强》讲述了童养媳的悲惨境遇,以《婆家狗比我强》[4]206为例:
……
我被卖到婆家去,
婆家狗也比我强。
好的东西任它吃,
是肉是骨任它衔,
我的饭菜是剩汤。
……
婚姻是两个人爱情的升华,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之美。有结婚就有离婚,因男子的薄情或封建家长制的胁迫,从古开始,弃妇的婚姻在诗歌里就层出不穷。桐城歌里也有对不幸婚姻的谴责,但更多的是对其的忠贞与守护。就像《糟糠夫妻不下堂》[4]146里所表达的“山无棱,天地合”,对双方对家庭的尊重与敢于承担责任的美好:
南风不抵北风凉,
家花没有野花香,
好男莫学陈世美,
糟糠夫妻不下堂。
桐城歌里的婚姻民俗,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曲曲婚恋的赞歌与哀歌,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对美好品德的肯定,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3 歌谣与民间文化
王列生的《桐城地域文化爬梳》中记录了桐城乡葬的习俗,以道士举行隆重的仪式。有宗教信仰在里面,以及对死亡的敬畏。人们对生死看得很重,当生命终止时,亲朋好友就会对其进行悼念活动,表达哀思以及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详平和的寄望。“冠婚、丧、祭礼之所在,即情之所在。”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不同时期,丧葬的礼仪也是有差异的。
因为崇尚迷信,所以丧葬习俗陋习很多。“穿上路衣”“送殡”“荫七”“风水”等,桐城的丧葬礼复杂而繁琐,也会存在些许陋习,但无不表达亲人的哀恸与不舍,寄托在仪式上,了却生前未了之事。有孝心之意,也不无“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与无助。《龙眠杂忆》记录了桐城“称衣”:“桐城好,家礼重新丧。称衣表里安魂魄,泣血哀号绝水浆,讣问遍维桑。”“桐城好,送殡至亲多。显呆挺腹开神道,邻众伤心听薤歌,打个乐呵呵。”[3]176
桐城的宴席上也有种种习俗,而酒文化在宴请中位居重要的位置,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桐城好,销夏喜朋来。分就时牌抠一首,现成凉腊嗑三杯,还要把拳猜”[3]181。除此之外,婴儿出生后有满月时抓周的风俗,从抓的东西来看其长大后的前程,有《抓周歌》等:“桐城好,周岁把周挝,图书笔砚堆盘满,邻里姻亲列坐哗,好个小娃娃。”今天这种方式仍然有,但娱乐性居多了。民间盖房子,宅基地选择、上梁、入住等,都要请定一个良好的日子。其中最讲究的是上梁,像《上梁歌》《进梁歌》等,都描写了其热闹隆重的场面。而民间故事和传说等以其独特的形式占据桐城民间文化一角。《八仙歌》一一讲述了八个神仙的特征,《花献南海观世音》借各季节各类之花表达对观世音的崇拜与尊敬。最为人乐道以及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孟姜女的故事了,人们用不同体裁描写这一故事,塑造了感天动地的孟姜女形象。在《孟姜女送寒衣》的桐城歌里,则是从正月一直到十二月,以“我”的口吻,以对比的手法叙述了孟姜女生活的凄楚,夫妻难分离的痛苦以及等待的无望:
正月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点红灯,
人家夫妻团圆聚,
我孟姜女丈夫修长城。
……
十二月来过年忙,
家家户户宰猪羊,
人家欢欢喜喜把年过,
我孟姜女守孝白满堂。
字字泣血,声声哀怨,更加打动人心。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产生了竞技习俗,包含了很多的游戏,如猜字谜、对歌、舞狮灯、龙灯、骑竹竿等,都丰富了生活,增添了乐趣。像《倒十字歌》《谜歌》《小小狮子尽情耍》《灯哥》等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有问有答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又充满了天真童趣。民间的这种竞技活动与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桐城人的普通日常。如《灯歌》[4]120:
小小的狮子花又花,
天天带我耍人家,
昨天耍到状元府,
今天又到宰相家,
状元府,宰相家,
东西两头插官花。
创造了一种相当浓郁的技艺与娱乐相结合的文化氛围,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宁静美好的人生场景。
4 结语
桐城歌内容丰富,每首歌谣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包括了桐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并与桐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虽然“音节皆仿前谱,而其语益为淫靡,其音亦如之。视桑间濮上之音,又不啻相去千里,诲淫导欲,亦非盛世所宜有也”[5]260。但是它仍然以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桐城文人的诗文创作以及周边地区俗文学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方便了我们研究当时桐城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当时的文化习俗。
由于俗文学一直被轻视,所以相较于独领风骚的散文研究,桐城歌相对冷落,而且口头相传为主的歌谣,在产生之初没有很好的得到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已遗失。但即使如此,桐城歌仍存在桐城文学里,甚至越来越大放异彩。在今天传统文化备受推崇的时代,与桐城文化紧密相连的桐城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视,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桐城歌乃至桐城的文化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虽然已有部分学者极力挽回,但人才的后接不足,新时期流行歌曲的冲击,仍然使其陷入尴尬的局面。该如何让这座奇葩继续徜徉在文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的前景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期待它的春暖花开。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叶濒.桐城歌谣[Z].北京:中国歌谣集成编委会,1992.
[3]徐庶,叶濒.桐城民俗风情[M].合肥:黄山书社,2002.
[4]叶濒,张志鸿.桐城歌[M].合肥:黄山书社,2012.
[5]顾起元.客座赘语[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钱果长]
I206
A
1674-1102(2017)02-0095-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22
2016-07-27
韦凤杰(1987-),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