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
2017-03-29李钰欣
李钰欣
浅谈如何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
李钰欣
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是编辑出版人员对自己所就工作的岗位、所从事的职业在情感、思想以及心理上存在认同和投入,积极心理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首先介绍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背景等相关问题,并对当前我国编辑出版人员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同时,重点介绍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的重要意义,并从个人心理健康、幸福感水平和提高个人业务为突破口,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意义;对策
[作 者]李钰欣,济南出版社。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人被亚健康、心理疾病所困扰,编辑出版人员也不例外。尤其是出版业同质化产品日益增多,VR、AR等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导致传统编辑出版人员在工作中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编辑工作将会出现新的挑战,工作应接不暇,编辑苦不堪言,甚至难以对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对编辑出版人员进行积极心理的培养成为当前非常紧迫且重要的事情。
一、社会发展对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出版方面的差距正在日渐缩小,经济全球化对整个国家的出版全球化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和其他国家交流的频繁化,有利于加快出版交流,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扩大出版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等。以上因素为编辑出版人员带来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这种发展中,想要让编辑出版人员的基本任务得到满足,更需要找到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出版物,从而促进出版业的兴起,带动编辑出版人员的稳健发展。除此之外,也需要形成国际化的合作体系和更好的拓宽途径,让国际业务水平得到增强,促进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负担过重,必然会产生矛盾,甚至激化编辑出版人员的情绪压力。
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能够形成新的网络技术,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兴盛,使得出版技术水平更高,更加具有现代化水平,出版技术正在向合理化、多样化、密集化的方向迈进,科学的技术发展加大了编辑出版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出版行业要求编辑出版人员拥有过硬的素质,因为只有编辑出版人员在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能科学、合理应用相关的电脑软件实现静态信息的动态化,才能为出版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现代科技,必然会对那些熟悉传统技术却不了解现代化的编辑出版人员带来压力,以致工作上的压力、焦虑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阅读视野开阔、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因此,消费者购买图书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对图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且更具个性化的图书产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才能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有些编辑出版人员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急功近利。那些具备学术功底、能经得起考验的图书已经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低俗文化产品横流,这些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可见,编辑出版人员必须改变过去待在办公室等待书稿的旧的工作模式,不仅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还要研究读者的心理,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发出符合读者需求且具备一定文学底蕴的产品。这些因素在一定层面上也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拥有一支精干而忠诚的员工队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仅从编辑出版机构的角度看,编辑出版人员作为基层活动的参与者,承载着和企业息息相关的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慢慢演变为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若是疏于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的管理,忽视员工“出工不出力”,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力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进而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基层员工的心理健康也应越来越加以重视。
二、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近几年时间里,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关注,有关该方面的研究也在增多。然而,笔者在相关的研究资料中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编辑出版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症、强迫症、躯体化等方面。根据各个省市关于编辑出版人员心理状况的性别调查,男性编辑出版人员存在心理问题的要远远多于女性编辑出版人员。其主要问题是抑郁和烦躁,这也是很多编辑出版人员不想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原因。从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表现来看,编辑出版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人数较少,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编辑出版人员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非常有必要。
三、积极心理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
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并不能说明没有心理问题,甚至一些人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通过相关研究来看,人在积极心理上的表现增加,那么他的消极心理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消极心理增加,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积极心理的发展和培养过程能够通过某种方法来解决。如果做到心理健康,就会促进健康心理,会主动用乐观、积极、开心、坚定等积极心理应对困难,就会抑制心理问题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人认知水平高低和情感态度好坏的根本,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表现和心理作用。主观幸福感是在先天和后天共同形成的一种感觉。主观幸福感能够促进人们对事物和人生改变基本想法,还能让人的特征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具有了积极的人格,那么就会去主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力量。拥有主观幸福感的编辑出版人员会感到世界是多变的、生活是美好的,因而幸福感能促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联系,甚至可以促进客观事物对主观的感受,让主观与客观彼此联系起来,形成必然沟通。对于不同的工作,更需要进行主观体验的沟通,需要彼此之间的人格配合,让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编辑出版人员在完成一部图书后,积极心理能够让他们拥有幸福感,会为他人和自己感到欣慰。
(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业务素质
积极心理是人本来具有的、现实的、隐藏的一种基本力量,会随着工作效率的提升形成一定的力量基础,带动了以美德和个人素质为出发点,不断形成自身的工作效率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以积极心理去形成个人的潜力并获得更佳的工作状态。积极心理可以促进个人不断向上发展,让人们对工作更加喜爱,也能够影响个人的生活,使编辑出版人员与社会、与环境更好地相处。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工作中,在积极心理的引导下,促使个人积极学习新技能、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编辑出版人员拥有积极心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
四、如何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
(一)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情绪体验
实践证明,编辑出版人员只有在具备了愉快、喜悦、自我得意的积极心理的体验中,才能更好地进行主观工作。在生活中,需要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这样才能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普遍意义上看,人的积极心理更需要积极情绪和体验,进而促进人们主观上对相关事物的满足、心理上的享受或是情绪满足。相对于自我感觉来说,编辑出版人员更需要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中成长,也更需要积极品质的配合,这样才能促进编辑人员积极情绪的培养,形成心理享受。
(二)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人格
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不仅有代表抑郁、惶恐、担心、怨恨、自私、悲观、自以为是等的消极力量,也有代表开心、乐观、善良、宽容、美好、真理等的积极力量。编辑出版人员想要积极力量主导,就一定要不断吸收正能量,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出版界普遍认为,想要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就必须要增进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要从编辑出版人员的自尊和抱负中得到希望,通过个人成绩和个人期望来实现,更需要依靠自己的生活和目标来进行丰富,形成重要的价值取向。
(三)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人生态度
编辑出版人员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也非常重要,这要求编辑出版人员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也需要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观点。在编辑出版中,编辑出版人员对外界环境不断地适应,形成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中促进个人人格的提升和生活态度的完善,认真对待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辑出版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培养编辑出版人员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编辑出版人员的心理健康关系一部图书的基本质量。因此,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心理值得关注,需要从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为依托。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本文已经指出了相关的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希望他们能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改进,并最终实现提高我国图书质量、保证我国出版业稳健发展的终极目标。
[1]王燕.浅议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5(23):143,145.
[2]易图强,龚维忠.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竞争优势[G]//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编辑研究(201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周进.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田常清.企业化背景下的出版价值追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白玉洁.音乐心理效应:增进积极品质与舒缓消极情绪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
[6]陈娇娇.以社团为载体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