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理论对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2017-03-29王增芬
王增芬
教育管理
学习型理论对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王增芬
学习已成为21世纪个人和组织生存的主要方式。学习型理论即以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和内涵为主导的理论,它所提出的学习理念、管理理念、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等契合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旨在借鉴学习型理论及其实践范式,探索如何把职业教育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班级”,如何通过班组织学习,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发展型人才。
学习型理论;学习型班级;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后,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21世纪,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正如扎波夫(Zuboff,1988)所说,学习成为“劳动的新形式”,是个人与组织生存的主要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和要求,职业院校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职业院校班级成为“学习型班级”,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学习型班级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持续革新,开创了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以及工作的新方式,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社会正在由学历型向学习型转变,终身学习已成为历史必然。1968年,伴随着赫钦斯《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一书的出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学习化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普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并很快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应势而兴。
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和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他们一致强调“组织学习是现代组织应对内部和外部挑战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有的组织首先要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如果说“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反映了新的时代条件对社会运行机制和运行动力的要求,那么“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则反映了新的时代条件对各类社会单元的要求。”[1]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学习型组织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承载高职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个体社会化的基层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直接体现为班级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班级发展的质量决定着“学习型人”的培养质量,而学习型社会的质量是由“学习型人”的质量决定的,即班级发展的质量决定了学习型社会发展的优良。
二、学习型理论为学习型班级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下简称“学习型理论”)提出的学习理念、管理理念、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等契合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为高职院班级向学习型班级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学会系统思考,活出生命的意义
“系统思维”的实践要求人们着眼于全局和整体,透过现象来探究问题的本质,使人们思考影响其内在关系的各种因素,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把这些因素割裂开来。传统社会的学习观屈服于社会、单位和家庭的某种压力,是适应性学习。学习只是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如果把学习的目的仅局限于为了考取更好的分数,考高分的目的是为了拿奖学金或各种荣誉证书,进而为就业作筹码,把好的工作等同于赚取更多的钱,最终把人们导向了满足于物质层面的追求,这就割裂了学习的目的与生命的意义。系统思维理念强调学习不再局限于工具性的目的,它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追求,人们将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不再是征服者、侵占者,而是探究者、合作者,不断拓展创造未来的能力,做一些未曾做到的事,组织内的每个人真正能在学习或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发展自我超越,提高学习力
学习型理论认为传统反应性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倡导以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面对工作和生活,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认为,自我超越旨在“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以被动反应的观点去生活,而是从主动创造的视角去生活”。[2]发展自我超越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学习型社会中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习力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自我超越修炼的关键是要澄清愿景和保持必要的创造性张力。创造性张力是实现愿景的动力和源泉,要保持创造性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把人们认为实现愿景需要做的事,以及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与真正想要实现的愿景本身区分开来。
(三)强调团队学习,创建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强调在共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全体成员的整体搭配和协同行动能力,学习活动成为团队成员系统化、合作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团队学习中的每个人承担着教师、辅导员和教练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是自觉的管理者,也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既是学习者,又是贡献者。团队学习的修炼,就是要使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相互学习,形成共同的有效思维,以创造个人力量所无法创造出来的出色成果。“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全面参与学习进修,通过“深度对话”(Dialogue)与“讨论”协助组织成员成长与发展。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起来,制订出组织成员共同关切的目标或理想,进而能够激发每位成员产生强烈实现其愿景的动力与愿望。
(四)改变心智模式,实现学习的全过程性和共享性
“心智模式”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因此,“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也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3]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认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全过程学习”将贯穿于每个人的整个人生,工作的场所与家庭的学习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学校仅是人们学习的一种场所;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即时学习”的理念和习惯改变心智模式,随时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三、学习型理论对高职院班级建设的启示
学习型理论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态度、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积极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变化。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学会学习”
学习型理论认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贯穿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学校,大学教育仅是迈向社会的预备阶段,要通过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品质与学习状态,增强学习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具备从变化万千的海量信息资源中选择信息、判断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系统思维观念,形成学习型班级的合力
学习型理论的基础是系统思维模式,系统思维强调系统性、动态性和本质性。我们要摒弃以往班级管理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只重视“两头”即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群体而忽视中间群体,只重视维稳而忽视发展,只看眼前不管将来的思维模式,将其转变为重视班级组织内部系统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思维模式。用系统的思维观念来统领班级工作,使高职院校所有成员意识到,要想建立学习型班级,必须把高职院校的管理视为一个系统来运作,无论从学校—班级—宿舍来说,还是对教师—辅导员—员工而言,他们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只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的总和。
(三)改变心智模式,培养团队学习精神
传统班级管理过于强调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导致以学生个体性的单独学习活动居多,这种个体性甚至封闭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经常游离于班级共同价值之外,也无法培养其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学习型班级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学习,赋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群体意义上的学习,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达成共同的目标,使学生学习与班级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共同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学习型班级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共同目标,注重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营造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探讨的学习环境,把个体内向式的自我学习与群体间外向式的互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织学习的优势。
(四)创建班级共同愿景,点燃学习型班级的灵魂
学习型班级既是需要个人主义、又需要集体主义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合作共享的态度和习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班级集体愿景的提出要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上,经过学生充分的讨论来确定,才能使愿景与学生个人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五)发展自我超越,提高班级发展的内驱力
在学习型班级里,学生学习不再是被迫去做的事情,学习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个人及其团队会主动确定自己的学习日程和学习目标。正如斯蒂格勒和赫伯特(James.W.Stigler& James Hiebert,1999)所言,“一种专业的创生并非借助于证书或外界的责难,而是借助于一种真实意义上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能够促进这一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机制,借助于从事该专业的人员真正地改善自身实践的愿望”。[4]“自我超越”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修炼的动力来源于不断的保持创造性张力,而在保持创造性张力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与焦虑有关的感受或消极情绪,诸如悲伤、沮丧、绝望、担忧等,即“情感性张力”。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很容易将“情感性张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与创造性张力相混淆,运用自我超越修炼,可以帮助他们理清共同愿景,消除“情感张力”,唤醒其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动力和团队智慧。
总之,高职院创建“学习型班级”,意味着每个班级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习,以应对外界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并用学到的成果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效能增强,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不仅仅是学生技能的训练,更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学习必须成为学生工作、生活的方式之一,学习不再被仅仅看成是获取行业、企业准入资格的工具和手段,工作也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学习与工作必须交织在一起,从而共同创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大学生活。
[1]张晓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实践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J.Stigler&J.Hiebert.The teaching gap: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M].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9:146.
责任编辑:苏航
G715.1
A
1671-6531(2017)03-0075-03
*2014年度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2014SJD273)王增芬/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江苏南京2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