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2017-03-29黄丽荧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素

黄丽荧(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黄丽荧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目前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然而在现实中其传承效果仍难达到理想效果,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整体上仍呈现萎缩的发展趋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客观定位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民族民间音乐;原始困境;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通常是指千百年来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地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且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具有密切关系的优秀传统音乐艺术。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民族思想道德和民族生活态度。随着民族民间音乐原有生存发展场域的发展变迁,依附于原有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模式不断被瓦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有序传承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难题。目前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多有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其传承效果仍难达到理想效果,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整体上仍呈现萎缩的趋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客观定位来开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原始困境

1.1 原始需求困境: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态基础日渐薄弱

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基于当地民族群众最为深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说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的缘由,同时也是其得以传承的理由。在传统社会场域中,当地群众可以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而民族民间音乐本身具有群众性和低成本的特征,使得其在传统社会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主要的娱乐选择。民族民间音乐与当地民族群众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心理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地民族群众主要的音乐娱乐选择。然而,在现实社会场域中,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通迅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形式,进而使得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始需求不断淡化。首先,多元化的现代音乐形式迎合了当地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音乐文化需求,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已经不再是当地人民群众的唯一音乐选择,而成为众多可供其自主选择的一种音乐形式。其次,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习俗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当地原有的民族习俗不断被简化或忽略使民族民间音乐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正在逐渐消失。最后,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和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这与现代社会追求经济利益相冲突,进而使得民族民间音乐传唱需求减弱。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种生态基础要素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民族民间音乐附着于原始需求的传承模式在现代社会已难以继续,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原始文化需求困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原始传承困境: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态传承受到破坏

民族民间音乐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传承问题。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大多数民族民间音乐已经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生态传承机制,如花儿会、仪式庆典、歌墟集市、山歌对唱、锅庄表演等,这些生态传承形式具有自发形成与约定俗成的特点。这种原始传承机制不仅可以保证民族民间音乐在代际之间实现传承,同时也可以使民族民间音乐在实践中得以磨砺并不断完善,最终使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得到新生。由此可见,生态传承机制对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被改变,民族民间音乐原始的生态传承机制逐步失去原有的内在支撑条件。例如,在许多民族地区的山歌往往都是在青年男女交往过程中产生并得以传承的,但随着民众生产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自然传唱的婚恋歌传情达意的作用不断被减弱。整体而言,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始生态传承是当地民族民众自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 原始审美困境:民族民众的音乐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审美观念的不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民众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态度和行为。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场域中,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和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当地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主要基于当地文化以及区域环境,而民族民间音乐正是基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艺术形式,其与当地民族群众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心理是一致的,因此在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场景中民族民众的音乐审美观念和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是一致的。然而,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深刻影响下,民族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原有的生活方法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对那些表达古老传说、乡土情怀和祭祀信仰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已不感兴趣,认为其落后保守而不愿意学习。

1.4 原始评价困境: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态传播受到冲击

民族民间音乐是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目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于感性认识,相对于其他音乐学院派的规范化、流程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而言,民族民间音乐尚未形成科学评价体系。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当地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特定区域民族民众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族民间音乐如果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传播以得到更多音乐受众的认可,就需要借助更多的表演舞台,和其他音乐形式同台竟技。民族民间音乐评价机制的缺乏使民族民间音乐在各种表演舞台上不够形象且难以获得公众的客观评价,不利于民族民间音乐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传播。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内容

2.1 音乐思想价值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音乐价值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民族先民开展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每一个民族和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习俗以及经济发展各有不同,每一个民族和地区对音乐文化形成不同的认识,进而构成每个民族和地区独特的音乐思想价值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就必须重视推广其音乐思想价值文化。

2.2 音乐文化内涵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点内容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文化性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内容。民族民间音乐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的文学、宗教、舞蹈、哲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相互融合,彼此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科学体系。对于民族民众而言,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而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其重要价值,也是其和其他音乐形式区别的重要标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而应该将音乐文化内涵作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2.3 音乐艺术要素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基础内容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每一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由核心要素、主体要素以及外围要素共同构成的,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三要素。核心要素通常是指民族民间音乐主体内容的诸多要素之中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因素。核心要素不仅是民族民间音乐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和其他音乐形式有效区分的重要因素。主体要素通常是指民族民间音乐主体内容之外的相关要素,其可以反映出民族民间音乐的类别和性质,不同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主体要素存在着差异。外围要素是指民族民间音乐主体内容之外的相关要素,主要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分布地区、保护主体单位、传承人以及申报单位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对于这些外围要素的掌握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整体保护及活态传承。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外围要素三种要素共同构成民族民间音乐项目的核心圈,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系统相关性与层次性特征。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不断被发掘,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支持与保护,从而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然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仍然不甚理想。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现代传承模式。

3.1 构建民族民间音乐的法律保护机制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落实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明确的立法和执法才可以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如201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其仅规定了行政保护,缺乏实施细则,法律操作灵活性大,不利于有效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法律保护陷入“喊口号”的困境。目前,国家层面专门针对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规或条例尚未出台。因此,相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的立法就显得迫在眉睫。一些拥有丰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地区的政府应该根据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在省、市、县政府层面上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有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构建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需求机制

音乐需求是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的重要支持,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模式必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的音乐需求机制。对于许多民族民众而言,民族民间音乐贯穿于其所有人生礼仪,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促使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和发展的音乐需求和当前社会的需求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观念发生改变,民族民间音乐原有的需求不断被弱化,缺乏了需求的民族民间音乐自然而然在当地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地位。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要使民族民间音乐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不断创新以激发其文化公共需求。在传统社会环境下,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满足了民族民众诸如宗教、婚庆、丧葬、祭祀等方面的音乐需求。对于当地民族民众而言,民族民间音乐原本就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需求由于各种原因被其他娱乐活动所代替。因此,必须激发当地民族民众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需求。全新的音乐需求是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3.3 构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机制

在现代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原有的生态传承机制逐渐被消解,进而使其失去赖以存续的传承机制,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自然就难以为继。新的形势下要顺利推进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态传承发展,就必须借助现有的条件建构新的生态传承机制,从而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寻找新的路径。传承就是教育,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可以依托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公众性和集体性特征,而不再仅仅依靠民族民间音乐老艺人的口耳相传。我们应该积极地将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课堂,不断开拓其教育空间、丰富其教育手段和扩充其教育资源。以“教育传承”为抓手,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有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实现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要依托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而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培养更多的生力军。例如,泉州南音是福建特有的民间音乐,我们可以将其引入学校音乐课堂,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种音乐文化。同时,还可以将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向学生进行面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孩子们下到田野乡间,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南音传承现状,继而将课堂所学和实际演出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其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双赢。

3.4 重构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评价体系

民族民间音乐因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见长,本不应该以特定的评价规范来要求。但是,从实际操作而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必须借助一定的评价体系,使民族民众清晰地认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价值,进而推进民族民众对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和艺术要素的音乐认知。然而,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目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评价尚未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只能依据大众音乐或者学院音乐的评价机制来进行,而这样的评价难以全方位地体现民族民间音乐丰富的内容。新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的评价体系建立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音乐艺术要素方面的评价,当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评价更多地基于西方音乐理论评价体系,更多地侧重音乐发声技巧、力度、音准表演及情绪等方面。另一方面,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评价也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格体现、民族情感表达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要求民族民间音乐必须实现本真传承和深度发展,建立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评价体系,进而推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

4 结语

全球化浪潮让西方文化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要发展陷入困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一面,借助新的时代要素,创新传承发展路径,从而使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发展且不失特色。

[1]周勇.“非遗”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8):60-62.

[2]程辉.场域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模式建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6(5):87-88.

[3]罗树萱.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2(1):50-52.

[4]崔雅.对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探究[J].大舞台,2011(9):207-208.

[5]吴春薇.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4):180-182.

[6]周雨城、史红玲.湖北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30-32.

[7]刘胜男.河北省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50-151.

[8]李倩.江西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研究[J].大舞台,2016(2):241-242.

[9]朱咏北,姜珊珊.湖湘传统音乐传承的多维建构[J].求索,2015(11):174-175.

[10]乐之乐.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民俗学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0-122.

[11]史小亚.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原始困境与现代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5(6):58-59.

[12]吴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6(9):96-97.

2016-12-01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音乐MOOC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究”(FJ2016B221);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音乐传播学视阈下的闽南语童谣艺术发展研究”(JAS150344)。

黄丽荧(1979-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琵琶演奏与教学、民族音乐学研究。

J607

A

2095-7602(2017)04-0175-04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素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