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探究
2017-03-29马晓丽
马晓丽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探究
马晓丽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祖国的发展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开辟了一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思路.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新思路新策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大学生;认知心理学;心理状态
1 认知心理学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1.1 认知心理学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最早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学概念,重点关注研究对象的内部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心理学涉及到了一定的西方传统哲学理论,强调对于行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
1.2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较为新颖的心理学分支,认知心理学在出现的二十年之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在那一年,认知心理学派人才辈出,理论体系也不断丰富完善.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说有“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由认知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共同提出;还有心理学家Chomsky提出的语言理论等.其中,真正可以作为心理学去向的重要指导性理论的是1958年由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重度和轻度心理障碍之分.福建省曾经进行过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30%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度心理障碍;2%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查阅郑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近8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数据不难发现,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国家教育委员会也进行过相关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0%的受调查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门表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造成一系列诸如抑郁、退学、轻生等高校悲剧事件的主要因素.在一项权威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退学大学生是因为心理健康状态异常而选择退学.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形势愈加严峻,并且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征.
首先,在大学环境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大学环境并不适应,从而也就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心理.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次,他们还存在着无法承担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
3.1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主要指的是高校学生的一种多愁善感、焦躁不安的心理,不仅显示出他们面对问题时的不自信和毫无主见,还显示出他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不安和无所适从.心理学认为,适当的保持焦虑心理,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给自身施加压力,有激励促进自我不断提升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避免人们因为过于安逸而出现被动受困的局面.然而这仅仅是建立在适度焦虑的情况下,一旦焦虑情绪过于沉重,势必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焦虑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个别学生不满意当前所选的专业,或者是由于成绩不理想、学业过重而出现的焦虑心理;其次,有的学生担心家庭条件无法继续负担高额学费,担心自己无法实现家庭期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部分学生面临毕业和择业的双重压力,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困惑,从而产生焦虑心理;有的学生困惑于学校的个别事务,诸如先进评选、在校入党等,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还有的学生抱有自怨自艾心理,导致无法专心学习,整日无所事事还感觉前途毫无方向等等.这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了焦虑心理,或者有的已经意识到了,但是不想或者没有意识到向他人求助,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不良后果.
3.2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指的是一种跟随大众、盲目从众的不良心理状态.拥有从中心理的人,通常会一味掩饰自己的才能活着思想,转而盲目附和大众的潮流和思想.这种心理必然会对个人展示的欲望造成限制.从众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的表现: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缺乏自己的主见;个别学生看到有部分同学逃课或睡懒觉,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看到课堂上几乎无人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自己也就选择闭口不言;个别学生能够忍受别人的指手画脚.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会极大削弱自身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会阻碍个人才能和创新欲望的发展.
3.3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普遍心理.主要反映出了学生本人的反抗和叛逆意识.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常常会对别人或周围环境提出质疑或否定,以此显示出自我的不从众的状态.逆反心理状态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不随大流,用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过度的逆反心理可能会导致对于他人或环境过度否定而产生不良后果.当前高校的学生当中,拥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可谓人数众多.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十分明显.通常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因此不愿意被学校和家庭束缚,进而选择不遵从学校的规定.有的学生明知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外租住房屋,仍然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有的在上课时间逃课出去上网;有的学生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对学校的规定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稍微对学校规定有所不满便起哄闹事;有的学生甚至煽动其他学生破坏学校财物,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这些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4 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提升策略
4.1 克服焦虑心理
首先,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要想克服焦虑心理首先需要能够适当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如果人体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发作,这种压抑的情绪会一直困扰着他们导致人体长期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大学生在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时候,如果一味的压抑隐藏,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所以让大学生适当的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能够有效的改善和缓解其负面情绪.具体来说适用于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直接方式就是对引起其不良情绪的刺激物进行发泄,而如果直接发泄会造成自身或者他人不利的时候,可以选择间接发泄的方式,间接发泄常见的方式有在毕竟的地方大生喊叫、找朋友进行哭诉等等,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泄时候,大学生的心情也会随之平静下来,缓解了原有的负面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在进行不良情绪发泄的时候,对于情绪发泄的方式和时间进行充分的考量之后进行.
其次,大学生还应该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进行自我安慰.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追求的某种事物没有得到,或者心中出现失望等等.此时大学生需要寻找一个减少失望的借口,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时候,应该多进行自我安慰,了解到没有人是一帆风水的,不可能处处顺心,面对困难应该面对现实,想办法接受.除此之外还应该多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词来安慰自己,在出现焦虑以及失望等不良心理的时候,多用积极的语录激励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获得心理的平静.
4.2 培养独立心理
心理上的独立,是一个人真正成熟自主的标志,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它要求大学生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大学生走向独立的自我,从心理上真正成长起来,对大学生的完善与成熟,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所大学,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说,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坦诚地对待自己,这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其次,引导他们在接受经验之后,要对自己的认识和期望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保持与现实的和谐;再次,应引导他们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在幻想中保持自信.
4.3 舒缓逆反心理
首先,大学生需要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进一步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从而能够切实培养和发挥自我控制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应该从自我心理状态认知的角度入手,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状态下,尽量对个人的行为和情绪进行控制,自觉抵制诱惑和冲动,通过不断地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心理状态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出现骂人、哭泣甚至更加极端的消极行为,此时应该对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尽量保持冷静,认识到如果自己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引发的不良后果,分析自己行为的利弊之后选择出最佳的处理方式,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提升了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的深化治疗和教育.所以,这就需要对当前阶段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治疗,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此,高校内设置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部门应当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将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持续性作为首要任务.
5 结语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发展和提高,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看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认知心理学视角,建立健全专业、规范且科学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1〕孙盛存,苏琪.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几种消极心理状态及应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38-39.
〔2〕王永萍.浅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J].求知导刊,2014(12):27-28.
〔3〕宋璐.微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状态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4):12-13.
〔4〕孙鑫.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J].科技视界,2014(10):164+180.
B844.2
A
1673-260X(2017)09-0135-02
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