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研究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2017-03-29杨剑徐艺
杨剑,徐艺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高校校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研究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杨剑,徐艺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招,许多位于市区的高校进行了新的开发和重新规划.本文通过提炼校园景观标识的特点,在改造和新建高校校园的过程中,构建符合校园人文特色的标识系统设计,塑造高校校园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对协调好高校品牌、校园风貌及师生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高校实例进行设计运用和展望.
景观标识;校园文化建设;设计风格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过渡到了大众教育阶段.为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的社会认同感和影响力,各地高校均不同程度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视觉标识系统(VI)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当代大学校园中,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校园视觉标识系统却呈现同一类面孔,校园环境的形象得不到恰当的体现.随着校园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师生对于特色性的学习生活环境愈发向往,尤其是具有指引和展示功能的标识系统.如何利用校园现有景观资源,为高校增添富有文化特色的视觉标识系统,成为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创新课题.
1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概念
1.1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定义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即基于校园内原有的环境空间,通过构建融于环境氛围的标识设施,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布局的系统组合.景观标识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快速且有效的指引使用者开展行为活动,而且可以形成特有的景观空间,展现该校园的文化特点及人文情怀.
1.2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特点
(1)识别性;作为标识系统,其视觉识别功能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在校园内,通过科学布局标识设施的位置,有机结合周边的景观环境;让使用者能够迅速且有序的找到目的地,是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主要特点.
(2)兼容性;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建立不仅是满足于功能上的需求,更应该结合其周边环境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布局,形成“景识合一”的校园特色风貌.除了静态的传统式标识外,应根据区域的功能需求,兼备一些动态信息的电子型标识设备,让使用者更好的安排其学习和生活.
(3)地域性;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风格,应具有地域特色.校园景观标识系统作为一个高校特殊的“名片”,通过其应用布局展现校园的文化积淀和环境空间,反映出该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传播校园特色的文化形象.
2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内容和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制定,应该依据校园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通过道路交通和建筑功能划分的分析,针对师生群体的行为轨迹和实际需求进行研究总结,从室外环境标识系统和建筑外部标识系统两个层面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内容.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是一个结合景观空间且统一而完整的视觉标识系统(VI);不仅需要解决使用者关于信息传导和空间指引的功能,更应该形成使用者与校园环境的有机互动,让自然景观更具有人文化气息.基于以上表述,可以大致总结以下几点原则:
2.1 人性化服务
校园内的景观标识设施主要是为大众师生的生活及学习而服务,如何构建最科学合理的景观标识系统是解决使用者需求的关键性难题.人性化的服务需要根据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过程,运用科学的设计手段,通过人体工程学原理和心理学、行为学等综合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满足校园使用人群自身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方案.
2.2 文景交融
随着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户外活动对于师生群体休闲娱乐生活至关重要.根据校园的规划布局,部分绿地和休闲空间成为了师生群体交流互动的开放平台.校园景观标识系统利用自然环境现有的景观资源,融合人文性的构建设施,不仅能够明确标识每块场地的使用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其融合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形成新的景观载体,突显其人文景观特点.
2.3 科技环保
在校园标识系统中,大部分标识设施位于室外空间,经久耐用成为衡量传统形校园户外标识设施的重要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涌现出各类新型材料,材质,色彩的创新更是琳琅满目,户外标识设施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作为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创建,应该合理利用丰富的新型材料,通过对当地气候的研究分析,结合选址空间的景观环境,制定出美观环保的标识设施.
2.4 彰显特色
设计师在制定校园景观标识系统时,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利用创意设计将技术和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小品设施;并充分的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和高校的人文历史,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符号,凸显校园的文化特色.
3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环境的现状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安徽省内重点建设的一所具有多科性的高等财经院校,于2004年9月整体迁入龙子湖东校区.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并积累了许多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校区上一周期所兴建的设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变得陈旧不堪,尤其是校园标识设施已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据笔者调研发现,目前校园现状有如下几点问题:
3.1 缺少统一且完整的系统标识
作为一套完整的校园标识系统,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划分为若干个层级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相对应某一个校园功能区域或者建筑空间的标识信息,方便使用者去观看信息、了解信息.现阶段,校园内标识系统种类较为单一,除了在东、西、南门入口校园内设置了校园平面导视图和校园文化宣传栏外,几乎无其他标识设施的设立.仅有几处道路交口设立了多功能指示牌,且不能明确反映校园各个建筑和地点的位置及方位,容易误导不熟悉校园环境的使用者.其他类型标识设施的缺失,造成信息传达体系的不完整,很难让使用者快速且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间接的影响了师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
3.2 设计风格单一化,且标识不规范及错误使用
目前,就笔者调研校园环境而言,发现大部分室外标识设施使用的同一材质和工艺,即钢板制模后,外层喷刷有色漆.所有标识设施的设计的形态和色彩搭配几乎相同,仅是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样式的高度及宽度发生一些改变而已,毫无创意.在信息文字上,不少名称表述缺少国际化视角,文字语种单一.局部区域设立的标示牌的图例与国家相关规范不符,部分关于公共空间内部的图例甚至被错误使用到外部环境中.
3.3 校园的文化氛围与设计的艺术性薄弱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需要高校管理层的决策,更应该鼓励师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作为校园的长期使用者,师生的需求能真实的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就安徽财经大学而言,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校开设了艺术学专业,相关艺术设计的师生人数众多,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目前,东校区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且缺少特色艺术性公共设施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设计人员资源,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为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践行方案.
4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策略
4.1 科学且合理的选址定位
对于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地址选定,需从规划设计的宏观角度分两层级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科学的分析校园整体规划设计、道路交通布局、人群流线、建筑位置等相关的基础性资料,基于上述资料的分析总结,制定出合理的位置范围.其次,根据景观标识系统选定的范围,结合使用人群与周边环境等要素的互动关联,因地制宜,确定标识设施最终的布置位置.
4.2 样式及色彩的再设计
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样式和色彩应延续校园历史文脉、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标识系统的设计需立足于符合高校实际使用需求的立场去创作与构建地域文化的样式美学.例如,样式上,可以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法,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空间基础设施,并能反映校园地理信息和人文情怀.借助校徽等宣传标识的色彩要素的运用,增加高校形象的辨识度;色彩采用简洁、明快的色彩,赋予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特征.
4.3 材料与制作手法
在校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中,材料的选取和运用直接影响校园环境空间的风格面貌,从设计美学角度,对材料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设计风格应符合当前遵从自然法则、追求简约之美的时代审美表现形式.安徽财经大学校园内,标识设施的表面装饰层可考虑传统手工艺形式进行展现,利用在校艺术生的艺术天赋和专业技能,呈现出适应学生群体需求的创新作品.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不仅可以提升艺术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能深入基层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
4.4 发掘并传承历史文化
安徽财经大学建校至今已有近58年的历史,数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交通路、宏业路、曹山路三个校址的变迁.在此期间校园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实践和发展,积淀了丰富人文元素和历史文化内涵.在校园景观标识系统设计中应发掘校园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传承我校人文历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标识设施.根据当地淮河文化的特点,可以由双墩刻符原有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新的表现符号达到二次创造,在原有元素上进行多方位的延伸,通过梳理找到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标识系统设计的契合点,使元素传递现代设计观念.[1]
5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通过校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建立展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特色,是高校管理层日后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全新着力点.优秀的校园景观标识系统,既要明确的反映校园信息和引导使用者到达目的地,同时应融合校内师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寻找传统和时代的结合点,结合校园历史和当地文化来塑造其景观标识系统的确立,从而形成一种兼具时代气息与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以满足校园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1〕应晓雨,杨剑.以蚌埠市为例分析淮河文化对家装设计风格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6(04):71-73.
J524
:A
:1673-260X(2017)03-0121-02
2016-11-28
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基金资助(ACKY1668);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度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基金资助(2016JFD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