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
2017-03-29王曙光
王曙光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赤峰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
王曙光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本文基于作者在芬兰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管理与人才培养”为专题进行考察的收获和思考,以赤峰学院为例,分析了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工作实际与成效,认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立足学校发展,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团队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立足专业建设,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立足就业导向,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立足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模式;立足质量提高,健全管理制度;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是赤峰学院深层次推进转型发展的有效对策.
赤峰学院;产教融合;转型发展
1 序言
2015年5月,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的教育部、李兆基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六期赴芬兰研修团.赴芬兰研修团以“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为研修主题,分别以“芬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管理与人才培养”为专题,于2015年5月16日至6月5日在芬兰坦佩雷大学、海门应用科技大学、哈格哈里亚应用科技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进行了研修.先后参加了讲座27场,座谈研讨7次,现场参观6次,拜访了我国驻芬大使馆和芬兰教育文化部,参加了中芬教育高峰对话会.研修与考察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感受到芬兰高等教育在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理念及做法,围绕高校转型发展的主题对芬兰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学习.
2 海外研修的收获与体会
2.1 海外研修的收获
研修期间,我对芬兰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定位明确、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理念先进等特征进行了深入思考,研修的主要收获有:一是芬兰的高等教育有较好的制度设计,对高等教育设有专门的法律,分别为《大学法案》和《多科技术学院法案》.二是芬兰的高等教育为双重系统,高等学校分为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两种类型.芬兰的高等学校不论公立还是私立的综合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都依据《大学法案》和《多科技术学院法案》开展办学活动,只要符合条件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可以互通、互转、互读.三是芬兰的高等教育长期秉承了北欧福利制度的特征,均以中央政府出资为主体,政府对学校有绝对的话语权,政府对学校的监督、管理非常到位.四是芬兰的高等学校在办学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各种设备采购、教职工待遇等均由高等学校自主实施.五是中国和芬兰两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虽然不同,高等教育系统也呈现较多的差异性,但两国高等教育政策和大学面临的问题却有相近之处,并且在高等教育系统层面的治理原则十分相似,都强调发挥国家强大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两国建立应用型科技大学的目的都在于满足向创新型和知识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目前进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应该借鉴芬兰的经验,使转型后的应用科技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同步发展.
2.2 海外研修的体会
2.2.1 通过立法确立地方本科院校的地位
在芬兰,由《大学法》和《多科技术学院法》来确定研究型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它们平等但使命不同.中国在此方面还有欠缺,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逆循环.中国应该借鉴芬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顶层设计和立法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与“985”“211”等重点大学的平等地位和不同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不是专属的精英教育,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在中国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应该借鉴芬兰高等教育的经验,加大普及本硕连读的力度,使地方本科院校增设更多本硕连读专业,学制可定位为6-7年.
2.2.2 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办学经费的支持力度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大学“平等但不同”,二者之间是互补关系,双重系统确保了二者之间能平起平坐.芬兰的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和基金会,具有比较充足的办学经费.2014年改革后,85%的经费基于教学活动,15%基于应用研发,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在建立对院校教育质量的社会信任方面,将教师的学历提高到硕士和博士层次”,应用科技大学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政府和政策支持.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专业院校有区别的、便于操作的政策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2.3 赋予地方本科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芬兰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执行不同的法案,应用科技大学在生源选拔上有独特的程序,而不是选拔综合大学招生后的剩余学生,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较大自主权,这些政策和措施均保证了应用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办学自主权不够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更加缺乏.比如,学校的定位、专业设置、人员配置、教师培养、学生来源等方面赋予更多的自主权.
2.2.4 增强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信任度
芬兰的综合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保持平衡发展,地位平等.学生在基础教育毕业后(初中毕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条件,通过双向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参加综合大学入试或选择职业学校、学徒培训,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申请研究型大学的硕士学位课程,拥有应用科技大学硕士学位的学生有资格申请研究型大学的博士学位课程,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毕业生申请应用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必须有三年以上的相应工作经历.通过教师、毕业生和雇主的认可,最终由科技大学逐步积累起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来决定.
2.2.5 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化进行改革的产物,是向服务地方经济成功转型的典范.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可,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法律、法规框架之下,利用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经济发展之间、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结下了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也正是因为高等教育逐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也才赢得了自身的发展.所以,芬兰的应用科技大学和芬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
2.2.6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的很多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得处于转型发展的地方新建本院校学习借鉴.一是用大学的办学愿景与办学使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大学的办学愿景与使命的实现与达成必须紧紧依靠教师,而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眼光、专业智慧是推动办学愿景与使命达成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用学校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办学使命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把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精力集中在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等实际问题上,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二是用校企合作的实践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实践载体,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注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加重视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依靠的主要载体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载体,教师专业发展与其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工作成效、工作场域紧密正相关.三是用政府的支持保障政策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核心利益,是同行评价的关键元素,是学术领域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芬兰政府在面对和处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总是善于使用鼓励和保障手段去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让教师在快乐和愉快的心境下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而不是采用操纵和控制的手段去迫使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应该更多的是立足和面向企业生产管理,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到地方和企业的一线中去,了解、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聘用更多的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任教,加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的比例.
3 研修之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改革举措
3.1 学校原来的状况与困境
赤峰学院于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由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组建而成. 2008年赤峰艺术旅游学校并入赤峰学院.学校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市,实行自治区和赤峰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学校2011年作为全国新一轮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首家被评高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取得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成为全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先进案例.
学校设有24个教学院部,专业设置涵盖文学、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个学科门类,开设42个本科专业和60个高职高专专业,拥有“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学校有专任教师985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3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自治区教学名师5人;现有全日制研究生30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1000人,外国留学生199人.学校设有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学三个附属单位.
学校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惑:一是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任务重,经费压力大.二是学校合并升本前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生师比不合理,办学效益不高.三是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优秀拔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四是学科专业设置与发展不均衡,优势和特色不够突出,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五是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3.2 结合研修成果采取的发展举措
3.2.1 明析学校办学定位,确立学校奋斗目标
赤峰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培育形成了“崇德敬业、求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和“经世致用、立己达人”的校训,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立足赤峰、面向全区、辐射周边的服务面向定位,继续坚持走开门开放的办学道路.面向未来,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所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成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与服务基地,为赤峰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2.2 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科学打造专业集群
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赤峰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需求,按照“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专业建设思路,学校理性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加强应用类专业建设,形成教师教育类、医药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以及文化艺术类等若干专业集群.
3.2.3 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深入推动产教融合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开放办学方式,尤其是注重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新常态的合作育人模式,旨在有效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校校合作方面,注重发挥学校在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通过共同拟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互派教师、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产教融合方面,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与流程积极探索和尝试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3.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实施“百名双师”培养和引进工程,有计划选送教师到合作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或挂职锻炼,重点培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把引进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与企业行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以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学校立足于区域性地方院校的实际,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全面加强与地方政府、各行政部门、旗县区政府及企业、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和互动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育人品牌,鼓励广大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工厂、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深入调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以此提升和扩大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4 改革举措的成效
4.1 办学思想全面创新,发展战略更加明确
学校确立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和“开门、开放、开明”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赤峰、面向全区、辐射周边”的服务面向,形成了“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的办学思路,科学制定了《赤峰学院大学章程》和《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凝练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理性提出了建设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与服务基地、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
4.2 政府支持持续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积极争取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党委政府支持,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债务化解、人才支撑等方面寻求了诸多支持和帮助,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和赤峰市共建共管、共同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两年来,学校新建了近十万平米的学生公寓和图书馆大楼,实施了旧楼改造工程、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和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大了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
4.3 师资队伍整体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实施了以“百名博士工程”为重点的人才开发战略,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针对教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深入开展了完全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强化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大幅提升,招生就业呈现出良好态势.
4.4 深入推进联合办学,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学校以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教师教育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以及文化艺术类等若干专业集群.学校选择优势专业,先后与安博集团等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与赤峰市、红山区等多个政府部门开展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与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国(境)外14所院校联合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比如,口腔医学专业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校利用附属医院的学科优势和便利条件,将口腔医学专业从医学院分离,专门成立口腔医学院,建立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采取“全程管理、分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已取得显著成效.再比如,学校与赤峰富龙集团及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开展“校-校-企”合作项目,采取“4+3+3”模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一本招生.学校因学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而成为国家100所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5 改革的启示与建议
赤峰学院作为国家100所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其转型发展之路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紧密围绕地区经济社会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既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所面临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还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体制机制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强化内涵、因地制宜,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才会在新一轮的教育结构调整和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5.1 立足学校发展,科学做好顶层设计
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要的问题是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顶层设计工作,就是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赤峰地区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赤峰学院大学章程》和《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产学研结合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理清哪些要素和办学机制符合、有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哪些不符合、不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于符合、有利的,就要肯定坚持,如业已成型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系统的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要坚持.对于不符合、不利的,就要改革突破,就要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靠拢,如满足应用技术型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大胆突破.只有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转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5.2 立足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社会的参与、检验与认可.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以自治区或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突出具有自治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模式,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
5.3 立足团队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实现持续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继续挖掘学校部分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并把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打造成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其次要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陪培训工作.第三要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第四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执业资格与素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第五要从行业、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5.4 立足专业建设,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在形成地方产业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体系和课程不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还要反映在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地方产业与学科专业建设相互支撑.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只有立足学校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培育,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才能够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专业布局调整都要集中构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
5.5 立足就业导向,加强校地校企合作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实验实训的条件要求更高,仅仅靠高等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企业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充分借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与期盼,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大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深入持续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为转型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还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5.6 立足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模式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全面推动赤峰市籍学教育体系建设.在普通教育方面,发挥学校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培育新亮点,推进赤峰市职业化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立交桥”,推动地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5.7 立足质量提高,健全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落脚点是保证教育质量.为保证教育质量,保障新建本科院校顺利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健全和完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不仅要扩大学校的专业设置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事关学校发展的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更需要改革招生考试选拔制度,鼓励起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有效搭建起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只有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建设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目标落到实处.
5.8 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还要立足自治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部署和赤峰地缘优势,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和产业化,特别是在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草原丝路文化等地域文化方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一路一带”文化建设和赤峰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研究,积极培育和推动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
G648.4
:A
:1673-260X(2017)03-0001-05
2017-03-03
2016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6B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