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7-03-29吕嘉捷
吕嘉捷,张 娟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区域经济研究
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吕嘉捷,张 娟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进军发展的新阶段提出来的,是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本文结合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综合滁州市现状,借助多种分析方法,寻求加快滁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江淮风水岭;滁州市;特色农业
1 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基本状况
1.1 基本市情
江淮分水岭地区有合肥、六安、淮南、滁州四市,包括 14 个县(市、区)、100个重点乡镇.滁州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东部,分水岭岭脊由西南向东北绵延200多公里,涉及到7个县(市、区)、55个乡镇(其中:定远县17个、凤阳县9个、明光市10个、全椒县5个、来安县5个、南谯区5个、天长市4个)、227 万人口和344.7万亩耕地.
1997年以来,安徽省委先后确定了滁州市6个县(市、区)的29个乡镇为重点乡镇(其中:定远县9个、凤阳县5个、明光市5个、全椒县4个、来安县3个、南谯区3个),共有行政村389个、总人口121.7万人、耕地面积176万亩.分别占全省治理重点县(市、区)和乡镇总数的50%和29%.拥有旱涝保收耕地面积9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2%;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36.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51.2万亩,油料面积45.4万亩,棉花面积12.1万亩,蔬菜面积10.6万亩;常年饲养生猪170万头、牛25万头、羊50万只、禽2700万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
1.2 滁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滁州市依托本地区位优势以及气候特点,明确优势产品和区域发展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特色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特色品种从规模、品种和档次上均有较大提高,各县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资源,逐步形成了各富特色的特色农业产业.南谯的滁菊、茶叶、草坪;琅琊的蔬菜、大樱桃、休闲农业;天长的芡实、水产;明光的螃蟹及明绿豆、花生、甜叶菊、银杏、山芋种植;来安的苗木瓜果、蔬菜及休闲农业;全椒的小龙虾、蔬菜瓜果、薄皮山核桃;定远的生猪养殖、苗木及板栗种植;凤阳的黑豆种植、蓝莓、大樱桃、树莓等优质水果种植,均已成规模、上档次,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6年底,全市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近100万亩.其中螃蟹养殖面积约47万亩,小龙虾20万亩,芡实种植面积10万亩;水果面积约17万亩,优质新品种不断增加,如蓝莓近2000亩,大樱桃3000亩,冬桃3000亩;苗木花卉面积超50万亩,面积增加的同时品种也在逐步更新提高,全椒金丝楠木约2000亩,栀子花种植面积3000多亩,薄皮山核桃2万多亩;茶菊总面积约5万亩,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畜牧业新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山羊、獭兔等规模养殖越来越多.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特色农业丰富了特色农产品种类,也打造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滁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省优质旅游产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又获得“安徽老字号”并被评为2016安徽旅游必购商品.芡实创立“芙蓉岗”等10多个品牌,6家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16年我市女山湖大闸蟹、金玉滁菊等7个特色农产品品牌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前不久,明光梅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证书.
到2016年底,全市创建特色农业的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已达到207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2个.特色农业专业村覆盖了苗木、水产、优质稻麦、油料、畜禽、水果、蔬菜、茶类、农产品加工、糖类、休闲农业、药材类、林产品、劳务及其他作物共15大类.省级以上专业示范村(乡、镇)产品种植、生产规模占全村(乡、镇)产业或产品总规模基本都在50%以上,特色村(乡、镇)注重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龙头企业对接,注重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注重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注重品牌,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专业化.绝大多数特色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竭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订单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多方互利共赢.
2 滁州市江淮风水岭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2.1 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滁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前沿,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在滁州交汇,缩短了与北京、上海、南京、合肥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近年随着宁滁同城化水平的提升,滁州市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不断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客观上有利于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作为合肥经济圈一员,以农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深化分工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实现圈内资源互补、产品互认、市场互联、信息互通、科技共用、平台共享,走出一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农业一体化发展之路,迎来了拉高标杆、等高对接的新挑战和加强圈内外城市分工合作、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资源优势.滁州市气候条件优越,丰富的耕地、水面、山地等自然资源,为发展江淮分水岭地区奠定了优厚的基础.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现有344.7万亩耕地74万亩水面和469万亩山地,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政策优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将持续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4105”行动计划、技术创新试点省以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抓不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来抓,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并相继出台下发了有关文件,为滁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优势.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已初步形成产业优势,一些新的业态和新型生产形式不断涌现.全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永言水产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已经形成一批驰名品牌,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2 制约因素
农业资源约束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乡资源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江淮分水岭地区也同样受到影响.目前,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农村能源短缺与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日趋明显;农业资源存量逐年减少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显现等,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现有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抗灾能力差,很多大中型水库年久失修,病险隐患较多,蓄水、供水能力较差,一些固定机电排灌站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业生产难以得到保障.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生产依然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同时缺少上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生产风险大,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污染日益严重.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民整体的生活环境较差,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匮乏,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高;农用化学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对区域内的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3 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有效措施,分析了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总结了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适合滁州市江淮风水岭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建议,为更好的促进滁州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3.1 以龙头企业和当地资源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原料基地和加工比较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对已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监管,如天长的芡实基地、南谯的茶菊基地、全椒的小龙虾基地、明光的甜叶菊、山芋基地、定远的畜牧基地、琅琊的城郊乡村旅游及水果基地、凤阳的蓝莓基地、来安的苗木、蔬菜基地等,定期考核其经营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或者取消政策与资金扶持,促进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发展.
3.2 以“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凤阳小岗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滁州市应以这些示范村为根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特色产业明显、附加值高、主导产业突出、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专业村将作为重点扶持,充分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规范发展,推动“一村一品”和美好乡村建设快速发展.
3.3 以提升产品质量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专业村镇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16年1-11月,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个.全市现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70家,认证产品193个;产品涉及粮油、水产品、乳制品、茶叶、调味品等十几个品种,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19.7万亩.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
3.4 以“互联网+”创新工程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提高特色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渗透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透明化、服务便捷化.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1)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实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加快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试点.围绕绿色增效和环境可测、生长可控、质量可溯,推动种植、养殖、农机等各行业在大田种植、养殖业、设施园艺、农机化等领域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市县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2)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推广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全覆盖.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阿里巴巴、京东、一号店、邮乐农品、聚农e购、宇培吉品等第三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深度对接,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资电商发展模式,使农资电商和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实现直接对接.
〔1〕王春荣.西宁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2〕安徽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挺起岭区发展的“脊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效喜人[N].安徽日报,2014-11-20(4).
〔3〕郑峰.对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研究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6(3):159-161.
〔4〕曹阳,等.分水岭上人欢笑——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果显著[N].安徽日报,2014-12-01(4).
F230
A
1673-260X(2017)09-0083-03
2017-06-28
滁州学院科研项目: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2014GH29);滁州学院科研项目: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机遇分析(2014GH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