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理念下的大学生资助探究

2017-03-29解雪梅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精准

解雪梅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精准扶贫理念下的大学生资助探究

解雪梅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贯彻国家精准扶贫理念。通过对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究,首先对现阶段大学生资助中出现的资金使用不当现状进行准确分析;其次是高校对于资助不将学习成绩纳入评价体系,没有学习标准,导致受助学生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丧失了资助学生成功的意义;再就是学生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缺失。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从精准识别、点面结合、提升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精准化助学的方法,使大学生资助能在精准扶贫理念下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分析,以达到资助的最高意义。

精准扶贫;大学生资助;感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绝大多数的贫困地区,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较差,相较发展较快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差异体现在城乡教育资源、贫困地区贫困生教育资源素质等方面。部分城市学生因特殊原因也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习。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尤为快速,因此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中,必须贯彻落实我国的高校扶贫政策机制,实现学生工作精准、重视素质教学,从而培养高素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勇于奋斗的综合性理想人才。高校的课程开展中,有着高素质的教师,社会实践资本都较为丰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有重大、长远意义。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

1 大学生资助现状

全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助于学生实现大学梦想、成人成才、贡献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1.1 资金使用不当

在当前发展进程中,国家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学期中的相关学业奖学金等。一些社会机构、企业也会挑选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资金扶持的对象。而少数学生在缺乏一定针对性资金使用指导的情况下,在得到各种奖学金之后,往往会胡乱消费或者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导致许多资金得不到合理使用,比如对名牌产品的购买以及在娱乐场所的消费等。缺乏正确的资金使用指导致使对学生的扶持资助原本意愿被破坏[1]。

1.2 缺乏学习标准破坏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生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诸多高校都不会将成绩纳入大学生家庭资金困难的评价体系,因此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筹集资金。虽然帮助学生解决了书本学习费用,但是剩余的资金也不能支撑学生日常的生活开支。因此部分家庭情况过于困难的同学,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导致缺勤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学习,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不及格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让大多数的学生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致使资助的资金丧失了原本的真正资助意义。

1.3 缺乏完整记录的学生信息平台

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平台,对学生的详细家庭状况进行记录,无法完成精细化的分类帮助。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大学生,主要源自父母务农、贫困村、单亲、病重、收入人口少、孤儿等诸多原因。现在主要经由每个学生所在地区发出的贫困证明书,来完成贫困程度的区分。由于学生每年的家庭情况存在多变性,纸质类贫困证明书并不能够详细及时的反映学生的准确信息。

2 精准化助学方法

深刻理解精准扶贫内涵。在开展大学生扶贫工作时,应当严谨遵守精准扶贫,了解此种概念的意义及作用,采用不同的措施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对高校的大学生扶贫工作开展具体的实践内涵进行阐述。

加强责任认知,重视扶贫理念的责任感。通过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进行深入了解,来深入学生的自身环境,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自身贫困情况进行仔细筛选,不能由于个人主义对具体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

构建需求驱动扶贫观念。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部分经济资助,部分则需要情绪心理方面的资助,以及学业方面等。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困难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帮助,来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对家庭情况过于困难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培养,来达到一定的经费资助,实现精准扶贫。通过构建助学金系统平台,对大学生所接受的补助金挂钩申请,可以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多方面困难情况。比如建立综合性素质培养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动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全部参与。课程开展中建立考勤机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通过测试来实现每个学期的梯形加分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2]。

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对经济条件过于困难的大学生相关信息进行录入。之后利用相关网站对学生进行支持,详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并将所搜集的信息上传至互联网平台,来更好地开展精准化扶贫。

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让大学生理解到国家所开展的资助扶贫是尤为不易的,在受到资助之后要知道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重视“准确识别”和“精准扶贫”。通过依照不同类型的困难量化评价指标,对不同的类型完成大数据分析。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扶贫系统的动态化管理,实时更新大学生情况及扶贫相关信息。依照不同的信息条件来完成信息的介绍,对于条件不符合的情况,则需要及时依照不同的信息来源,完成一定的归类整合,合理分布[3]。

全方位精细化资助,满足大学生对资助的多方面需求。每一个学生的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并且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需求分类的基础之上,依照学生自身的情况完成分类创新。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动态化管理,在准确识别资助基础之上,达到真正的帮助,但是并不能思维僵化,不加变更,要高度体现扶贫工作的自身灵活性。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从而有效地进行反应创新,来不断反映动态化的科学发展管理观。

3 “精准扶贫”思想下践行大学生“精准资助”

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为现阶段大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为破除现阶段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思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针对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必须要有效地增强国家资助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同时还要借助国家现阶段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平台,最大限度的保证有关学生的各项资助、奖补等扶持、优惠政策,能够真正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国家帮持的大学生身上。2016年初针对未来“十三五”规划方面,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到,未来在大学生资助工作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实现“精准资助”。

由此表明,基于“精准扶贫”思想理论为主导,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新常态下开展大学生资助方面工作的一个新方向、新任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不仅是党、国家扶贫工作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客观反映,同时还是在开展教育领域资助工作中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现阶段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为根本目标,同时要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三方面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内容,进而有效的、综合的完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精准资助”。

3.1 精准识别,细致困难认定

针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方面的调查,是现阶段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基础。必须要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方面的认定上实现精准识别,才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第一步是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创建一个完整、规范的困难认定制度。要按照精准扶贫核心理论,实现困难识别必须有效地发动基层群众的力量,针对困难学生对象的认定也必须要积极地发扬基层民主精神,同时要牢牢把握“三结合”的原则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基层组织的认定必须要与学生的辅导员的意见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普查必须要与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调查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资助客观标准必须要与学生的主观需求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因此需要设计出切合困难学生实际的困难认定标准,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家庭在经济方面困难的内容,并且创建具有针对性的详细信息资料库。最后根据学校基层学生观察员、学生的指导老师、辅导员组织等提供的信息反馈,再充分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具体表现,然后通过有关渠道与学生生源地取得联系,进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综合上述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学生的困难实际,使资助工作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还要创建一个具有动态功能的困难认定体系。常态困难认定必须要与突发困难认定之间相结合。其中的常态困难认定工作通常是可以分群体、分批地进行,譬如:可以首先运用认定在校生、再认定新生的方法,然后再分批开展,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常态认定实现更加精细化。就动态认定来说,可以将学生个体、家庭出现的突发情况作为前提,尽可能地实现早发现、早上报、早评估、早认定。

3.2 点面结合,多维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实际上是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关键。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开展的资助工作是在基于全面掌握受助学生的阶段特点以及其需求之间的差异前提下,采取多样化的内容、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分人群、分重点来实现帮扶到位,进而能够让受助群体根据需求得到应有的资助,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精准度。就体制改革方面而言,要有效地破除当前高校单一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必须要将基于经济帮扶为主导的资助工作体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内容、多种样式、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帮扶体制。开展资助工作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而有效、明确地掌握高校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学生个体之间在需求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再针对主体对象的需求变化,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适当的帮扶;最后创建基于精准化为重点,基于高校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学生共性资助为基础,基于学生个性资助为突破点的多维度资助体制。

就资助内容方面而言,首先要做的是,精准帮扶必须要在经济帮扶、精神帮扶之间实现并行,同时这两个帮扶要充分地贯穿学生的大学阶段始终。其中的经济帮扶,实际上是精神帮扶的一种基本保障,必须要充分地落实国家针对大学生资助出台的有关资助、优惠政策,大多是通过筹措资金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基本层面上的一种经济帮扶。就精神帮扶来说,是经济帮扶的一种精神引导,通过树榜样、传励志的方式,不断地向大学生传输正能量,进而起到为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积极态度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帮扶活动。首先要充分地完成基本调研,然后根据各个年级段、不同程度的学历等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帮扶活动。譬如:针对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困难学生,可以开展强调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

就资助形式方面来说,必须要严格实行奖、贷、勤、助、补为主体的资助形式,全面、有效地落实国家有关助学贷款方面的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在基本学费上存在的压力。还可以开展以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这将有助于增强困难学生自身的技能、整体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

3.3 提升服务,实现管理精准

就精准管理方面来说,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管理集中反映在以下两点:

第一是需要良好地实现精准服务。精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地让资助工作在工作流程方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有关资助工作的细则,并要严格确保学生各种奖助学金在评审、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合理性。这能够有效保障整个资助工作具有公正性、公开性以及透明性。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工作具备时效性,如果资助出现了延迟实际上就在折扣资助的效用。资助工作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般的救济,因此,精准服务必须要实现资助及时、精准到位;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日常资助工作的工作效率,进而保障服务工作的质量。

第二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要使资助服务宣传实现信息化,借助现代化新媒介、网络创建资助工作各项管理的信息平台,可以进行各类资助信息的发布和通知,进而有效地实现精准服务,同时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

4 结束语

高校精准扶贫理念需要进行系统地研究,大学生扶贫工作需要各个高校认真对待,在对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心态、价值取向进行积极地引导。

[1]王静,孙婧.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30-32.

[2]范晓婷.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6.

[3]母雁群.高职院校困难学生资助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5.

G647

A

1672-2868(2017)05-0122-04

2017-08-20

解雪梅(1976-),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