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恨水文化实践中的“三个合一”及其当代意义

2017-03-29汪全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思义利张恨水

汪全红

(中共潜山县委党校,安徽 潜山 246300)

论张恨水文化实践中的“三个合一”及其当代意义

汪全红

(中共潜山县委党校,安徽 潜山 246300)

张恨水终其一生的文化实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在“学思”“知行”“义利”方面做到了“三个合一”。挖掘张恨水的“三个合一”,对于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学思”观、“知行”观、“义利”观,意义深远。

张恨水;文化实践;三个合一

张恨水,现代著名小说家,曾被称为当时“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1]“中国抗战小说创作第一人”[2]等。张恨水笔耕50余年,总作品量超过3000万言。学界誉之为“通俗文学大师”。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现象”已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张恨水五十余年笔耕不辍?笔者通过对张恨水一生文化实践的考察和体悟,感到其为人为文的内驱力正是他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在“学思”“知行”“义利”等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

1 溶“三个合一”为一体的人文品格

其一:学思合一。

学,汲取外在概念、知识、技艺;思,是将汲取的东西予以消化,变成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其倡导的正是一种把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品质。没有思考的学习,其结果必然是惘然无知,一无所获,更谈不上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为我服务了;没有学习的思考,其结果也必然是徒劳的思考,疑惑还是疑惑而无法探求出释疑解惑的钥匙。而惟有学思结合、学思一体才能在诸多信息的纷扰中妥为处置,善为扬弃,实现有效率的学习。

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记述了他从初进蒙学到步入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求读的经过,其中留下了许多学思合一的印迹。如:

“十岁在南昌:借同桌的《论语》白话解而弄懂了原文;

一年后在安徽潜山:凭借《四书白话解》,弄清了乘的含义,在半年之内,搞懂了平仄;

十三岁在南昌:读《红楼梦》批注,弄懂了诸多文法;

两年后在江西新学堂:读上海来的报纸,领悟了《西厢记》的腾挪闪跌之法;

一年半后在甲种农业学校:读《儒林外史》,弄懂了讽刺、描写之法……”[3]

由此,我们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张恨水就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主动性学习、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而这正是学思合一的成功实践。

这种学习品质使得张恨水以“拿来主义”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如他对西方文艺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艺术表现手法十分欣赏,认为是弥补了我国传统小说描写中的不足。

这种学习品质更使张恨水反对以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942年他在重庆《新民报》上曾撰文指出:“四十年来,由模仿日本,变到模仿欧美,由政治到教育,由教育又深人政治,一切是欧美的好,中国的不好……我们政治上正缺乏固有文化的血液,要刷新教育,还得向政治上输入固有文化的血。”[4]。这些观点足见张恨水先生思考的深度和远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学习品质才造成了“这一个”,并成就了“张恨水流派”。张恨水敢于坚定自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信守,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力对包括章回小说在内的传统文学内容及其形式进行“彻底革命”的强势,张恨水以自己独立的思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说: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否则,《红楼》《水浒》,为何成为世界名著。而新派小说,虽然思想前卫,但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于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班人。我愿为这班人工作……[5]如果从现代性的视野来解读张恨水这一表白,完全可以看出张恨水这种态度的正确与可贵。1981年,张友鸾先生在《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中说:“张恨水自成一派,谓之‘张恨水派’,可也。”[6]而这正是学思合一的结果。

其二: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明代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最先提出。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做到想与做、言与行、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统一,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

张恨水把二者有机结合了起来。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29岁时首次推出的百万言巨著,张恨水在该著后序中说“渐之意义大矣哉!从来防患者杜于渐,创业者起于渐,渐者,人生所必注意之一事乎?吾何以知之?吾尝来往扬子江口,观于崇明岛有以发其省也。”[7]崇明岛是长江水挟泥沙千百年后渐积所成,“成于渐”,正是张恨水观岛省悟之“知”。古往今来或许有不少作家有此省悟,但以此来激励自己不辍笔耕五十余年者则古今鲜见。有些作家像一条溪流,当研究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文学史上也确有不少作家成名作就是代表作,而张恨水则不然,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各不相同的代表作问世。张恨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艺术丰矿”“一块常青不衰的艺术沃土”“一条永永不竭的艺术长河”[8]。台湾学者赵孝萱通过对张恨水小说题材的梳理,发现张恨水小说所展现的正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流变画卷:“《剑胆琴心》《天明寨》反映清代太平天国之乱;《中原豪侠传》反映推翻清朝的革命势力;《北燕南飞》反映晚清学堂中婚姻无法自主的问题;《春明外史》《水浒新传》和《啼笑因缘》《春明新史》分别反映民国后的北洋政府和北洋军阀;《满城风雨》《太平花》反映内战风云;《杨柳青青》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壮举;《燕归来》《小西天》反映西北灾难;《秦淮世家》反映汉奸嘴脸;《大江东去》《虎贲万岁》《蜀道难》反映抗日战争;《巴山夜雨》《五子登科》反映胜利复原接收等。”[9]张恨水之所以成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正是他“知行合一”理念结出的创作硕果。

其三:义利合一

所谓义利关系,实际上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只讲义不讲利,人和社会都将失去生存的基础;只讲利不讲义,那将是人欲横流,人与人相残相害,社会也不能生存。所以,“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阐释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义利观。可见,是不是见利忘义,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试金石。

张恨水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行为规范,做到了义利合一。他著述等身,但决不做“飞剑斩人头”和“诲淫诲盗”的媚俗文字来迎合读者。正如他在1943年的一首诗中说的那样“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3]即使是在最困难、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张恨水仍坚守义利合一的道德准则。

《虎贲万岁》是张恨水创作的一部较完整的描写正面抗战的长篇小说。张恨水为常德保卫战全师8000人最后仅有83人生还的悲壮而深深感动着。他应保卫战幸存者国民党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的请求,自1945年5月在重庆南温泉开始撰稿到1946年4月北平完稿,为《虎贲万岁》耗费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张恨水确定的歌颂常德抗日勇土的主题和几近“实话小说”的叙述风格令余程万非常感动。为感谢张恨水,余程万特地送给张恨水一大笔稿酬,但张恨水坚辞不受。他说:“我是为我抗日健儿的精神所感动,也是为您余师长敬念同胞的诚意所感动,但我写小说并不是为您余师长个人树碑立传,而是想让中国人民殊死抗日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代代传扬……”[10]张恨水闪光的文品和人品令余程万感念不已。

曾和张恨水先生一起共事多年的老报人罗承烈先生说“恨水先生一生埋头写作。他安贫乐道,不做官,不经商,然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知道他对于做官、经商以及一切人情世故,那是最透达无比的。但是他尽管透达人情,而并不为习俗所染。他处处昭示青年以做人之道,痛恨深华,摒绝虚伪。重友谊,尚侠任,自奉廉而对人厚,性情豪迈,勇于负责……他一生只是写文卖文,并无半点非份之想与丝毫不义之得。”[11]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民族文化与自主创新》中指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根本是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包括: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对历史有神圣使命感;对时代有紧迫发展感;对良心有鲜明荣辱感。”[12]张恨水终其一生,之所以始终践行着“三个合一”,最关键的一点正是他充分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根本”,这就是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可贵的担当精神。

2 对文艺创作的当代启示

张恨水文化实践中的“三个合一”,给予当代文艺创作者以许多宝贵的启示,主要为:

其一,强化文化担当意识

张恨水追求通俗,坚拒庸俗,重要的一点也正是因为他的文化担当。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转型时代,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与五四时代相比,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真正能引以为豪的经典作品经典作家还是少之又少。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陆天明在《当代文学怎么了》一文中说:“当前,我们的很多作家与大众与人民渐行渐远,津津乐道于小我,以坚持文学纯洁性为借口,忽视了文学担当精神。”[13]从当前文艺实践的价值取向来看,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有“泛娱乐化”现象,存在着媚俗、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趋势。赖大仁先生在《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中说:“对一些人而言,几乎谈不上什么文艺的精神价值而言,他们舞文弄墨,或为泄私情;或为捞钱财。放弃人格尊严,迎合低级趣味,甚至恶搞英雄,颠覆历史,哗众取宠等。”[14]这些人忘记了法律的底线是维护社会良知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作为文化人,最根本的恰恰是必须恪守人文精神价值的底线。

其二,打响“中国创造”品牌

文艺创作是个性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的新生过程。张恨水一生坚持平民立场,坚持自己的风格,形成了“张恨水流派”,创立了“张恨水品牌”,赢得了海内外的赞誉。我们在为文学先贤骄傲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大有作为。在新的时代,中华文化要走出去,赢得世界话语权,就必须要有中国风骨、中国气派的一代中国文化艺术军团迅速崛起,联袂打造“中国创造”品牌。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软实力在国家间综合国力对比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品输出,并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竞争实力。与此相比,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为了让中华文化强起来,我们必须全力打造“中国创造”品牌,必须像张恨水先生一样,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并为践行这份自信,脚踏实地地辛勤耕耘,最大限度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创造力,从而用最新的“中国创造”品牌赢得世界对中华文化的青睐。

其三,浓化和谐文化氛围

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其理想状态是“文化适度”。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既要凸现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又要体现百花齐放的兼容性。张恨水小说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遭遇尴尬,正是我国和谐文化长期缺失的遗憾。张恨水研究专家温奉桥先生说:“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单一、狭隘的局面,源于先天性简单化的价值认同及其评价体系,它严重制约了文学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客观上遮蔽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甚至造成了文学上的诸多‘冤假错案’,张恨水就是其一。”[15]今天,当我们用现代性的视野审视现代文学,才倍觉“和而不同”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弘扬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实现有机统一,切实营造出“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氛围。

[1]老舍.一点点认识[N].新民晚报,1944-05-16.

[2]汤哲声.张恨水:中国抗战小说创作第一人[EB/OL].(2007-07-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62da4030102wvta.html

[3]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C]//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1、50.

[4]张恨水.读钱穆先生一文有感[C]//徐传礼,张正.张恨水散文(四).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376.

[5]张恨水.总答谢[N].新民报,1944-05-20.

[6]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J].新文学史料,1982,(1):74-87+73.

[7]张恨水.春明外史后序[C]//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31.

[8]陈金泉.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中国小说艺术一条永永不竭的长河——兼论张恨水与金庸之比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3)(4).

[9]赵孝萱.世情小说传统的承继与转化:张恨水小说新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310.

[10]芮立祥.恨水百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13.

[11]罗承烈.我所认识的恨老[N].新民报,1944-05-16.

[12]杨叔子.民族文化与自主创新[J].安徽科技,2007,(10):10-11.

[13]陆天明.当代文学怎么了[N].人民日报,2007-01-31.

[14]赖大仁.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N].文艺报,2007-05-15.

[15]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46.

ON THE"THREE UNITY"IN ZHANG HENSHUI′S CULTURAL PRACTICE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ANG Quan-hong
(CPC party school of Qianshan county party Committee,Qianshan Anhui 246300)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Zhang Henshui′s whole life,absorbing the excellent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alized"three unity"in"thinking","knowing and doing"and"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Exploration of Zhang Henshui′s"three unity"would be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iew of"thinking","knowing and doing"and"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Zhang Henshui; cultural practice; "three unity"

I206.6

A

1672-2868(2017)05-0081-04

2017-08-17

汪全红(1965-),女,安徽潜山人。中共潜山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学思义利张恨水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我的学思历程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