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生成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17-03-29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童绥宝

成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老师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童绥宝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 万成银

基于动态生成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童绥宝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 万成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创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一、弹性预设,奠基动态生成

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仍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即对教学的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有一位老师在分析《戊戌变法》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预设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假设自己就是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那么,你(康有为)将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预设一经提出,学生们反响非常热烈,纷纷为“自己”设计实现“理想”的途径。许多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位同学却小声说了一句:“说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用,当时康有为咋没想到呀?”老师立刻意识到,这是学生们自主生成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去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合作活动中不断地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大家基本上公认的结论和认识。

这节课,教师依据“事先预设”的模版,在课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还生成了新的问题。

二、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把握动态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从中挖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中逐步前进。

例如,有一位历史老师在某班上历史课时,上课铃响老半天了,可学生还沉浸在上一节体育课兴奋中,学生们依然在喊叫着,疯打着,有的还把纸飞机到处乱扔,正在这时有一架纸飞机向了老师,老师忽然灵机一动,用书一档,大声说:“快躲开啊,飞机要丢炸弹了,快进防空洞!”学生一听,惊了,也静了下来,“哪来的防空洞啊?”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笑了:“没有防空洞,我们进地道,好吗?”“地道?”学生吃惊地看着老师。老师立刻调整了上课前的预设课程,不是先讲《抗日战争》的原因,而是由地道战讲起,学生兴趣一下被调到起来了,有的学生讲起电影《地道战》,有的学生讲起《小兵张嘎》,有的学生甚至还讲到了《地雷战》等等,顺着学生的思路,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的经过,抗日战争的背景,两个战场的情况等等,完美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顽皮的天性,打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孩子们当时的心理需求放弃原来的预设目标,把一突发事件当作一个契机自主生成另外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创新学习的机会。

三、开放情境,催化动态生成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创设开放式的情境,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专题课《寻访“丝绸之路”》。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同学们都非常关心的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谈起。然后点出:正是在今天正在大开发中的这片戈壁茫茫的西北边疆,古代曾经绵延着一条瑰丽的“丝绸之路”……这种由当今热点问题切入的这种新情境,一下子便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迅速进入了历史意境之中。之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变成了一个旅游采访团,按照丝路路线的进展,分别模拟导游、记者、历史考古家、游客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等角色,对丝路上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诗歌典故等,结合电脑演示、短剧表演、诗歌朗诵以及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就以上展示让学生对“楼兰古国消亡的原因和启示”“丝路畅通的原因”和“用自己所采访到的史实和事例,说明对外开放能使国家繁荣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甚至最后学生还联想生成了新的问题“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献计等。整个过程非常活跃、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的情绪始终非常饱满。

这节课教师很好地创设开放式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并且使课堂生成了新的内容。

四、发展性评价,推动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动态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时,认为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这一问题,老师设置疑问:“既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实现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据此,大家想想看,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有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同学都答到“没有”。然而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站起来这样质疑:“老师,前面学过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规定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吗?为什么你现在又提出‘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有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问题?”对于课堂提问中生成的这一问题,老师听后很高兴,但不等老师讲解,一位反映比较敏捷的学生站起来解答到:“1954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仅仅规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但实际上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础。”对此回答,老师给予充分赞赏,并对他能将《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当时实际国情之间存在的差异加以较好地区别给予肯定。

然而正当老师肯定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这样质疑:“既然1954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你讲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础,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础,那么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学生生成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追问“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究竟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有什么联系?”由于该问题理论性太强,因而老师没有直接回答。

为了避免灌输给学生定型的答案,引起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老师采用把“球”抛给学生的方法,反问到:“你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此提问把刚才学生课堂生成的理解性问题转换为运用性问题,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功效,立刻激起全班学生的积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根据自己可感知联系的现实社会,提出了很多不同答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才引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分析,进行理论性归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生成出了新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

五、互联网技术下的历史课堂动态生成

最近几年武汉市中小学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接通了互联网,课堂中教师时常利用互联网功能,查找资料和信息,辅助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对历史问题进一步认知,促进课堂生成。基本的做法有:

(1)互联网技术下,充分利用百度上文字、图片、重大新闻等资料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历史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关注时政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的走向,开阔视野提升认知。

(2)互联网技术下,注重视频等动态资料利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中,有的老师十分喜欢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小视频增加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重大盛会召开时,会通过互联网找到一些直播让学生观看感知。

(3)互联网技术下,通过QQ、论坛等平台发贴互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当然,还可以利用师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来促成历史课堂的动态生成,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泰戈尔说:“教育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用动态的、生成的视角来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着力于建构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动态,为无法预约的精彩而喝彩吧!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老师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老师,节日快乐!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老师的见面礼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