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不同文体,训练“读中学写”
2017-03-29武汉市育才小学丁巍玮
■ 武汉市育才小学 丁巍玮
依据不同文体,训练“读中学写”
■ 武汉市育才小学 丁巍玮
不同文体有不同表达方式,根据文体的不同设计训练点,教学生“读中学写”也是一个好办法。在此,笔者就不同文体如何训练读写谈几点经验。
一、从写人的文章中找补白,训练动作、心理描写
四年级语文下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描写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拒绝陈庚同志的帮助,不上马,把困难留给自己,最后牺牲的故事,课文真实感人。全文重点写了陈庚与小红军的对话,但陈庚走后小红军的表现、心理活动以及他是怎么牺牲的却只字未提,这变是一个广阔的练笔空间,这样一个练笔的目的是发挥想象,挖掘课文内在内容,升华对人物品质的认识。练写的方向是人物动作、心理描写。但如果缺少指导,操作不当是不会有效果的。
教师指导:
补白想象,进一步感受课文。陈庚走后,小红军是怎样做的?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拍摄到怎样的镜头?
提示:陈庚骑上马走了,小红军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他想……他休息一会儿,可是……他倒在了草地上……最后,他终于……
学生作品
小红军看着陈庚同志远去的背影,松了口气,心想:“那位老同志真好呀,让我骑马,给我吃东西,他活在人间,一定会帮助我门红军战士的!小红军想着笑了。他累了想休息一会,突然他那三天三夜没吃一点东西的肚子疼起来,饿得咕咕直叫。他右手紧按着肚子,倒在地上,打着滚。此时更疼了,小红军眉头紧索,牙齿直打颤,头上留下豆大的汗珠。他把身子缩成一团,实在忍不住了就从干粮袋拿出那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再啃上几口。过了一会,小红军把牛膝骨放回干粮袋,想:再忍一会!多少回我不都挺过来了吗?刚想到这里,突然,他眼前发黑,双腿一蹬,永远离开人世。他死不瞑目,一定想看到红军战士们顺利到达陕西北部吧!(方人平)
同样是练习动作心理描写的训练,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13课《二泉映月》因为时代久远,主人翁独特的身世,理解主人翁阿炳的苦难生活,学生很难感受到重点句“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笔者在文本中找出了“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疾病折磨”这几个关键词语后,及时补白,创设两种情景:炎炎烈日,寒风呼啸,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片段当场写作。在创作期间,教室环绕着《二泉映月》的乐曲,学生进入沉思,于是诞生了以下作品。
学生作品
夏天
天气日渐炎热,慢慢地步入了三伏天。40多度的气温,似乎能将一切生灵抹杀。天空中的炎炎烈日散发出他最大的威力,拼命炙烤着大地。在这七月流火的日子里,河中的水滚烫,地上的土石燃烧。阿炳依然出来卖艺,好不容易地找到了一个卖艺的位置,还没开始拉,已浑身是汗了。他拿起他那满是补丁的二胡,一手握着弓,另一只手搭在弦上,微微顿了一顿,随着弓的推拉和另一只手的点按,一阵欢快的旋律在城中回荡。这旋律好似一股清凉的泉水,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每一个听了的人都神清气爽。炎炎烈日虽然灼烧着他,但却丝毫打动不了他的旋律。尽管他的身上的汗珠一次次被晒干,却丝毫动摇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禹懿桓)
冬天
不远处的天边又绽开一朵朵烟花,天,还没有全黑。“但是冬天的天是黑的很早的,”阿炳暗自估摸着,“大概不到半个小时天就黑了罢。”他虽然看不见,可是估时间却特别准。
今天阿炳没有什么收获——大年三十的,不停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已经完完全全淹没了他的琴声,但他依然忘情的演奏着动人的音乐,偶尔有几个路人停下来同情的看着他,他没有停,因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不需要来自他人的同情。
他一直演奏着,直到天黑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那又何妨?对于阿炳来说,天从未亮过。(黄端砚)
这样设身处地的联想,创作中有动作描写、有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把文本与人物勾连起来,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不仅深刻领悟主人翁生活艰辛不易,而且为进一步感受人物与命运的抗争,追求理想的精神埋下伏笔。读写使学生贴近人物,走近人物,这样一个阿炳不是书上的,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是感同身受的。
二、从写景的文章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海上日出》是老舍先生笔下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观察细致、语言平实,读着句子画面就好像浮现眼前,画面感强便是这一课读中学写的切入点。于是,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插图,并写上解说词。旨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开辟语文练习空间。
设计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配几幅插图,写一段解说词,可以用上书中的词句。
学生作品
(1)嗬嗬!太阳已经露出小半儿脸,但迟迟不肯出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少女,迟迟不肯出来见客,只愿自个在闺房中偷偷露出小脸偷看。
(2)太阳像个顽皮的小孩,不声不息的升起来,又悄悄躲到白云“姐姐”的身后。然后又悄悄放出几个缕光芒,酒在“荡”着波浪的海上。哇!星星点点的光芒,多像传说的银河啊!
(3)那个发光的圆球“蹭”一下的窜了上来,就那么一会儿工夫,它已经在天空上稳当了。那是朝阳。阳光若刺剑一般,穿过黑色的云层,渐渐的,越升越高,把脖儿仰得酸痛了,也不见它的全貌。圆球带着满身的光亮与红色的的朝霞渐渐地一起升上了天,让大家都沐浴在金光中,我呆呆地望着。日出,将我与阳光融为一起,在金光中,我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了。
(4)黑暗,顺着高楼向西边漫了过来,伸出魔爪,想把太阳握进手心。可是夕阳并没有任凭黑夜玩弄,而是发出更刺眼的光芒,如雄雄烈火般抵抗黑夜的侵占。那刚强的刺眼的光辉映在房顶上,湖面上,路人上,把最后的光芒奉献于大地。夕阳最终还是被黑夜笼罩,可那迷人的,震撼心灵的光还留在人们心间。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写解说词的练习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抓住不同时期的太阳形象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写得的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如把太阳比做柔媚的姑娘、顽皮的小孩,使日出更添一分活力与童贞,使文本更具生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他感受到的是日出的壮美、震撼人心,于是他的笔尖流淌的就是不忘给黑云加上一“层”自己亲自“做”的金色“霞衣”“在金光中,我也成了一道净利的风景了。”“夕阳最终还是被黑夜笼罩,可那迷人的,震撼心灵的光还留在人们心间。”阅读本身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根据文本内容作画并配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消化文本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是很有写作能力的,详细的描写、大胆的想象、强烈的感受无不让我都敬佩三分,我想就是巴金先生本人也要肯定的吧。
三、从说明文中训练文章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有很多种,六年级有篇课文尤其有趣。《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之所以比普通说明文更有文采,运用了自述的方法揭示矿产的秘密,十分生动。课后习题第4题:指出“课文主要运用自述的方法来揭示“矿产的秘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喜欢的物品。”这篇课文湖北省特级教师李莉曾亲自指导,提醒我们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充分体会自述手法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了李莉老师的提议,落实了课后习题,让学生用自述的方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___________说些什么话》。这样的学生作品应运而生:
纸杯说些什么话
我,是一颗小树。
哦,不。准确地说,我曾经是一颗小树。而现在,我是一个纸杯。
当我还是一颗小树时,我在森林里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有一天,一群人类来到了树林里,还开了三台大车,弄得森林里尘土飞扬。我问身旁的大树这是怎么回事,他们说那些人类是来把我们带走的。为什么要带走?当然是让我们为人类做贡献。他们说着,就被砍倒了,当然,我也不例外。
人类把我们堆到大车子上,他们就自己,载着我们向前行驶。车开了很久,我被运到了一个类似于工厂的地方。
人类把我们一个个从车上抬下来,运到工厂里面。然后,我被搬进了一个机器里。机器在不断地旋转,与我的身体产生摩擦,我感到我体内的纤维原料被撕裂了,当我从机器里出来后,我就变成了白色的,粘粘的,稠稠的。从人类口中得知,我现在的样子,叫纸浆。
变成纸浆后,我就被压成了薄薄的一片,几天后,我变硬了,外表也不像之前那么粘了,现在的我,叫纸。
后来,人类把我剪成了各种形状,再拼接起来,我成为了一个纸杯。
人类把我带到了商场内,和其他纸杯待在一起。人类用我们盛水喝,十分便利。
我一直对人类怀着钦佩之情,他们将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可是,我渐渐发现,有太多纸杯被运过来。这也就意味树木越来越少了。
人类为什么要不断地砍树?难道只是因为他们的一己私欲吗?人类啊,快住手吧!你们,已经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了,树木,是用来保护环境的,你们这样做,是在破坏!快住手吧!(骆冰妍)
小骆用纸的自述介绍了纸杯的产生过程,由树木砍伐到压制纸浆最后拼接裁剪成纸杯,不仅有这一演变程序的说明,而且自述的方式让学生贴近生活,呼吁人们环保意识就很自然了。
我们还可以借课题教学生给文章取题,例如《花脸》《自行车》等。这样的课文以具体的事物为题,其实并不是想介绍事物本身,而是将作者要表述的情感承载在具体的事物上,这个事物本身是要有代表性的。孩子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取题。
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文章是有关联的,乐园的习作练习也是与之关联的。我们在教课文时便可以渗透写作,为单元习作做好阶段性准备。例如12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奇妙现象,学习抓住特点,生动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方法,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1课《奇妙的田螺》,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理解课文时,抓特点奇妙:外形、习性、生殖方式。抓顺序:作者按时间发展顺序观察,一天,第二天早晨,又一天早晨,学习有条理地表达。体会作者心情快乐的句子,学习在观察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学完课文,在学习乐园之前,我布置学生连续三天写“我的发现”的片段。以此促进学生搜集习作信息。
写单元习作时,学生不仅能够有话可说,而且最后到有顺序的表达。课堂上,我让学生把三天的发现列成表格,选择自己最想写的作为对象,同时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样一来,学课文和锻炼单元习作有效结合,学生很受益,写作不再是困难的事。一个拥有思考的脑和敏锐的心的人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