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模式下陶艺实践教学研究

2017-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陶艺陶瓷

曹 阳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工作室模式下陶艺实践教学研究

曹 阳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工作室模式是更贴合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学形式,也是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从传统陶艺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对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实践教学改革方式进行探索研究。

工作室模式;陶艺教学;实践教学

1 陶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期的工作室模式教学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时期。包豪斯学院被称为现代设计教育的起源,随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得到发展。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背景下,形成独特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其背后的理论系统也是独具特色的。例如,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等院校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授工作室教学来完成的。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是最初尝试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的艺术类院校,从2003年开始导师工作室的调整和改革,全校建立了以导师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成立了108个导师工作室[1]。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成熟,其他院校也不断效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逐渐辐射到其他学科专业,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封闭式的,在教师传授书本理论的模式下,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而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教学是更具开放式的、面向实际生产的教学方式。通常陶瓷工作室设有炼泥区、拉坯成型区、陶艺制作区、陶瓷彩绘区、陶瓷烧成区,在硬件条件的保障下,每个工艺流程都可以在工作室中完成。工作室如同小型工厂的缩影,将工艺流程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这种模式更具融合性、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人才。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实践教学以工作室为载体,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技术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行业内工艺美术师为主导,强调教学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2],如果说专业教师的学院派设计理念能够促使学生在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艺术个性,那么行业内的工艺美术大师精湛的陶瓷技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 传统模式下陶艺实践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陶瓷技术要求和工艺程序极为繁琐、复杂,每一个步骤都会对最终的作品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设计专业的陶艺逻辑混乱,课程设置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陶艺课程较少。设计专业学生往往没有经历过系统的陶艺学习与实践,很难掌握陶瓷制作过程。此外,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设计成果的研发,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作品大多最终以“效果图”的形式呈现,这就使部分学生会单纯地把陶瓷设计理解为造型设计加上装饰的表现,而忽视了陶瓷工艺知识的参与,他们很难理解陶瓷工艺环环相扣的流程。设计专业学生的草图方案可能从外形上有一定的创意,但难以符合陶瓷工艺、技术以及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因此,设计专业学生的陶瓷作品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功能性、美观性、工艺性的相互融合,并不能满足陶瓷产品设计的要求。

2.2 陶艺创作缺乏清晰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陶瓷实验室的成立,陶瓷工艺设备日趋完善,陶艺逐渐具有了能与“国、油、版、雕”并列的媒介身份。在选择作品表现材质的时候,很多设计专业学生选择陶瓷。在毕业创作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能够专心在实验室完成毕业创作的时间十分有限,几乎没有系统地了解陶瓷工艺的成型技法。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缺乏清晰的创作目标,陶瓷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往往背道相驰。

3 工作室模式下陶艺教学流程的构建

3.1 课前准备阶段

陶瓷设计原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又分为日用陶瓷和装饰陶瓷、建筑陶瓷等学科方向。陶瓷产品在市场上也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的前期应该具体考察陶瓷市场,分析现有产品,了解产品定位以及市场趋势,再针对选定的某一个类别进行更深入的考察[3]。学生在进行陶艺课程之前应充分做好调研工作。设计专业学生进入设计之初应对陶瓷产品行业及种类、市场趋势等情况有所了解,让设计作品对接消费群体、对接市场空间。了解文化内涵,理清历史脉络、风格流派,才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碎片化”的课程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陶艺教学的模块不够连贯。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教学让学生能提前进入陶艺工作室的氛围中,还未上课的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高年级学生上课的全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前期泥料、泥浆的炼制以及后期施釉工艺、烧成工艺在整个陶瓷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全局意识,有了对陶瓷工艺知识的基本理解,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符合陶瓷本身的工艺要求,贴合批量生产的需求。陶艺工作室窑炉基本能保证三天烧制一次,作品多时甚至一天烧一次。学生在选择泥料、釉料时需要测试泥料的成型温度或者釉料发色情况,当天做了“实验试片”,第二天就能看到效果,学生能及时得到反馈,后期工作能顺利开展,为作品效果的呈现保留了最大的进步空间。

学生在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后,在陶艺工作室召开校内教师与业内工艺师研讨会。学生轮流上台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及创作思维,以作品的设计和工艺两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得到教师和业内工艺美术师以及同学三方位的建议和评鉴,相关困惑的问题也能一一得到解答。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模式,学生设计思路进一步清晰起来,作品的实践可行性和艺术表现性都逐渐完善。课堂之外,专业教师进一步跟进学生的设计过程,保证方案的延续性,直到每位学生的方案最终定稿。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阶段

在景德镇这样的产瓷区进行陶艺制作是格外便捷的,从原料、翻模、注浆到做坯、施釉、烧成,几乎所有的工艺阶段都被细分,匠人众多,学生往往不需要参与太多工艺性的实践。但是这种的模式的弊端在于,从流水线生产下来的作品最终效果过于“匠气”,缺乏个人艺术特色。非产瓷区的学生做一件作品常常是从原料到烧成全方位地亲自参与实践完成,这其实也是国外众多陶艺家创作作品的艺术状态和工艺模式。学生如能每一道工序都进行反复实验,不断改进,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保持亲自动手创作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工作室艺术创作的氛围之中。课前,专业教师把课程安排和教学日历发布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根据实践课程的阶段性计划制定自己的作品制作日程安排。专业教师除了通过多媒体手段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根据学生作品成型工艺的需要进行现场示范,比如拉坯、翻模、注浆、施釉等工艺流程都要一一进行仔细演示,确定制作标准。在陶瓷工作室中,学生可以直观观摩到专业的创作进程和工艺细节。在非产瓷区高校,陶瓷类艺术品和展览相对较少,学生对陶艺作品的认知最直观的就是教师作品和毕业作品。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很快速地得到解决,提高技能的掌握效率,这就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立足点要基于产品设计和陶瓷工艺的双向平衡[4]。相对PVC塑料或者树脂重量轻、成型方便、色彩可控制,陶瓷材质的实践性工艺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对陶瓷工艺的特性有所了解,加之专业教师与业内工艺美术师的演示,在操作模种制作、石膏翻模、注浆成型、拉坯成型、施釉烧成等工艺步骤时就可以避免严重失误。在工作室模式下创作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同步。学生前期有了对原材料的运用、施釉、烧成等工艺正确的判断,加上专业教师和业内工艺师的现场指导,可以保证作品成品率。

3.3 评价反馈与验收阶段

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教学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行考核评价体制。学生除了通过小型作品展览、作品摄影和后期处理、作品效果展板等形式来展示作品,还需举办课程作品汇报答辩。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互评,再由专业教师、工艺美术师、企业代表、客户代表评价给分,作为学生最终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指标。该教学模式下的反馈验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客户对教学的反馈,教师通过企业、客户代表的评价了解学生作品的市场可行性和作品受欢迎程度,从校外角度对整个教学成果有整体的认识和掌握,形成反馈信息,为日后教学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教师通过测评表、面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建议,进行教学更新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工作室模式下的陶艺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度、认知度、实践度都大幅提升。学生在陶瓷作品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思考、学习和创新,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完整体验陶瓷作品制作的设计师、工艺师的角色职业性,促进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1]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改革专题报道[R].中央美术学院,2016.

[2]刘毅.构筑体验交互设计工作室教学实录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学改革系列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曾发茂.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5.

[4]唐英.四川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教改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1(9):131-132.

2017-03-18

曹 阳(1984- ),男,讲师,从事陶艺研究。

J527.1

A

2095-7602(2017)08-0153-03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陶艺陶瓷
数字媒体运用于陶瓷工艺的研究
Chinese Ceramics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钵传瓷艺文化、创新陶瓷工艺、焠炼卓越品牌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