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
2017-03-29王钦安
王钦安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旅游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
王钦安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旅游地理学现存在教学条件、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该课程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的特点,改变和提升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师资团队水平,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旅游地理学;课程;改革;优化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提升,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1].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科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称为旅游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2],也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因此,旅游地理学课程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教育和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3].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其学科研究、内容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在以现代旅游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其内容、方法和平台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视角加以探讨.
1 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教材与课程内容方面
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教材主体框架及核心内容还是1993年由保继刚、楚义芳编著的《旅游地理学》范式,虽然该书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生成了系列概念、机理和典型案例情境,但偏重于理科的地理专业,且内容模块化明显,旅游学视角的理论贯通较弱[4].在2006年冯学钢、黄成林主编的《旅游地理学》中,以旅游者(T)、资源(R)、环境(E)和发展(D)为主线,力求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部门旅游地理学的内容框架[5],但教材内容都存在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叠较多,如有关旅游者、旅游行为、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在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中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学生重复学习[6].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消费也进入了后现代模式,不论是在地理科学专业,还是旅游管理及其相关专业,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业态,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也诞生了许多新理论、新知识,现在的教材未能及时充分的补充和完善.
1.2 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
目前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和静态化,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填鸭式式、注入式教学阶段,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讲授方法为手段,向学生机械的灌输书本知识,形成机械的“短时记忆”仍然是常态.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探究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基本没有过程性压力,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活动变成了学习主体缺位的纯粹教师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而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跟进和创造思维训练意识,长期如此学生就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效率不高.更大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上,缺乏理论拓展消化和对区域旅游发展、旅游各要素现实问题的分析,主动跟进现代旅游新业态意识不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1.3 考核评价方面
在课程教育评价标准上,目前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考试卷面分数,而很少考查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定.虽然也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考核,但综合成绩评定中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一般都高于80%,平时成绩一般都低于2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对于平时考核也只停留在考勤、作业等内容,考核内容单一、缺乏新意、力度不够.期末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死记硬背的概念、理论等方面,对于案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考察不足.同时,也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平时不必认真学习,到考前 “临阵磨刀”就能轻易过关,平时课程学习及作业完成、课堂参与、课程论文敷衍了事,其结果显然是达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1.4 教学条件方面
在教材方面,目前《旅游地理学》版本较多,内容各有侧重,我校以冯学钢、黄成林主编的《旅游地理学》为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2006年出第一版,到2016年已经是第8次印刷,分为概论篇、要素片和拓展篇三部分,是一本适合旅游专业质量相对高的教材,但版本已使用10余年,未能及时根据知识发展呈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来修订更新,使得学生及够把握学术动态发展前沿的新内容显得不足,作为教材版本有些陈旧.其它教材多从旅游学或旅游现象中精选出有地理意义的对象,增加一些其他学科也讨论的有关内容[7],多地理学习惯做法而缺少明确的旅游学视角意识;教学条件方面.基本上是传统的黑板、粉笔加多媒体投影,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的教学场所,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现场指导调查资料的搜集、编码、输入、制图、建模及测算推演等基本不具备,只能偶尔借助其它专业实训场所或学生各自寻找来完成.缺少统一的完成从任务下达、资料收集、分组完成、跟踪辅导等的规范场所.相关的图书资料不多,使用的科学规范客源国概况、世界及中国旅游流特征统计资料较少.
2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旅游行业职业综合素质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育规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尝试行动导向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行为、旅游空间、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方法技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数据收集处理、问题分析等实际工作能力.
2.1 内容与方式一体化改革
克服现有课程过于注重现有书本知识体系的较为陈旧的课程内容、严重学科主义倾向的内容结构、过于偏向被动接受学习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等弊端,进行“明内容”、“转方式”,以对旅游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夯实的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结果考核方式.
2.2 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统筹
课内将《旅游地理学》课程与旅游学、旅游行为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融合设计,精简相互重复和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及讲授学时,补充本学科近年来的的新知识、新成果.教师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外通过众源媒体渠道加强课外学习,尤其要学习本课程及相关专业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示范引导,课外自觉自学来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的发展新趋势,锻炼自主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2.3 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组织
除课堂主体知识呈现、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将更多的教学内容和过程“网络化”,开发建设好线上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以辅助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来组织教学,科学指导和管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将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和重构,督导学生在课外观看学习,预习相关课程内容,协作完成作业.在线下,教师还要通过课堂上面对面讲授、辅导、讨论、答疑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充分协作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
2.4 传统与现代一体化实施
《旅游地理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这时空现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地理素养、旅游专业素养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课程教学中不能简单化、快餐化,要用传统讲授法夯实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众媒体技术,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结合,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技能训练和能力拓展.
2.5 结果与过程一体化考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体化的动态生成过程,要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要进行“平时+期末”的模式改革考核方式,要增加平时考核内容、比重和次数.并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尤其将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纳入过程考核之中,降低期末结果性考试的比重.将平时考核所占的分数比重由不到20%提高至40%,考核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小组写作任务完成成果、课堂内外及线上线下参与度、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学期末闭卷考核等.
3 课程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限度”为基本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有效拓展,应适当弱化较深的理论内容,强化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论与实践应用密切相关内容.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优化知识体系.以资源、环境、空间、行为为内容建构主线,从后现代消费者游憩和休闲视角构建《旅游地理学》教材结构框架.以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地)和旅游媒介(旅游流)作为重点建构内容框架.以旅游者、流动、时空、资源、环境、区域、合作、信息化作为核心概念体系组织教材核心内容,简化或剔除其他课程内容重叠教材内容,构建出旅游专业知识点相匹配的课程技能体系.尤其对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信息化、旅游容量、旅游地域结构、旅游区域合作等内容要从时空视角加以构建和丰富.
3.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高效扎实的学要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深化教学与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提高课程教学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3.2.1 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改革探索.在教学中要优化师生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通过系统讲授与推行探究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等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理论,考查学生对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地)和旅游媒介(旅游流)等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确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氛围和平台,引导学生真正将思维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表现出探究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联网+”技术和平台,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课程学习,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机制,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切实改变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局面[8],让课堂成为教学生“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的殿堂.
3.2.2 推行案例教学
在旅游行为特征、市场表现、资源开发、地域结构、环境承载等许多旅游案例中,面对的都是现实旅游事件,有各自不同的发生背景及真实面貌,其丰富性和多样性问题会有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把问题设计好再抛出来,师生共同按照专业知识对这些旅游地理事物作出有根有据的分析探讨,这样通过把现实旅游事件、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讨论、分析、判断、求解、延伸和发展的案例教学,无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旅游问题,以此来锻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2.3 加强项目化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是用一个专题作业(任务)作为主线,集问题式、引导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于一体,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项目,如对某目的地及景区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需求偏好、环境状况、游客满意度、形象定位等问题设计成若干独立项目,交给学生或学生团队来完成.通过这些项目引导,让学生们接深入接触到旅游发展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各种现实问题,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现实行业找到真实的结合点和着力点[9],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知识应用、思维创新和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2.4 尝试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集体性的)来组织教与学的教学方法,是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某个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去积极地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每次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队安排8左右人,设队长1人,然后将设计出的项目交给学生团队,由队长负责分解任务并组织实施,限定时间完成任务,最后将每位同学完成的成果集中为团队成果,形成项目论文或团队任务报告.这样通过组成不同团队来集体完成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提升课程师资团队水平
师资队伍是教学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组建学科交叉型的师资队伍.以旅游学和地理学“双能型”交叉背景为主体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旅游地理学边缘学科的性质又要求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包括地理学和旅游学两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为熟练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去分析研究旅游基本问题的能力;其次,组建职称年龄梯度型的师资队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讲及老、中、请共同组成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师团队,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再次,形成主讲教师和助教二元教师结构,助教帮助主讲教师课程资料收集、设计项目、管理学生、发布批阅作业、辅导答疑等,既可锻炼其教学基本能力,又可让主讲教师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进行课程创新研究,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合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局面,进一步促进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重结果、轻过程的期末终结性量化评价在当前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这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因此,必须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原则,实施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建立本课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方式和体系.首先,阶段性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在一些章节或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阶段性专题考核,既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是否调整提供依据,又可以检查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简单想象[9];其次,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卷考试主要是通过项目或任务驱动考核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9];再次,实行过程与结果结合,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平时采用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案例策划等灵活多种考核形式,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过程性资料、参与和课程学习相关的竞赛和活动等综合考核,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充分体现课程特点,要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对学生深度的理解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达到“以考促学”效果显著.
3.5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旅游活动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诸多领域,应该在具体实践中对旅游的现象和各种关系进行考察探究,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在实地实事中进行锻炼,将知识内化为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5.1 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从旅游者行为时空分析、旅游需求预测、旅游地生命周期诊断、旅游空间布局、旅游空间竞合、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区的规划策划等内容设计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专题综合等多样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文献收集、田野实地考察和调查获取旅游产业资料,在考察、调查、整理、探究、设计、规划、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实践矛盾和解决问题[10].
3.5.2 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把实践内容尽量设计为综合性、项目式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多人共同完成,实践环节一般分组进行,将班级同学按每8左右人进行组队,并长期固定下来,每个组安排一名队长,组内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任务[9],这种方式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和精神.
3.5.3 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价值,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实践两种方式进行.文献资料法是指,教师拟定实践任务,如对安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进行空间和时间的集中性分析、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时空格局分析等问题,让学生查阅《安徽旅游统计便览》、《安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再利用旅游地理知识和统计软件对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时空变化、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时空格局进行综合研究,并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田野实践,即让学生亲自到目的地(景区)、企业中去,做一些真实的市场调查和访谈活动,如琅琊山景区游客满意度测定与提升,学生需要到景区调查采访游客,收集田野数据,再利用旅游地理知识和统计软件对其分析.这样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融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一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对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极为重要.为此,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引导下,面对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教学过程单调呆板、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落后等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创新思维的弊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尤其要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师资团队水平,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1〕王迎涛.高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67-69.
〔2〕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8,18(4):434-443.
〔3〕韦福巍,黄荣娟.论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128-130.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凡.《游地理学》教材内容分析与重构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刊),2013(10):12-13.
〔6〕冯学钢,黄成林.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陈晓磬.基于时空视角的旅游地理学内容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81-84.
〔8〕赖绍聪,华洪.基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3(1):30-31.
〔9〕张丽娟.《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课程改革方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244-245.
〔10〕齐兴田,陈季,黄秀英.高校旅游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才智,2008(16):177-178.
G642.0
A
1673-260X(2017)07-0215-04
2017-04-02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zy064);滁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kcgg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