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29吴春柳孙希瑞荆亚宇
吴春柳,孙希瑞,荆亚宇
(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旅游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吴春柳,孙希瑞,荆亚宇
(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旅游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旅游人才应以适应时代需求为主要目的.但在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堂讲授缺乏与学生互动以及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互联网+”元素,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引导者,强化其对“互联网+”内涵的理解,除此以外,还应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譬如酒店、旅行社、景区规划、会展旅游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培养酒店及旅游管理人才.
互联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1 引言
2015年,在中央新常态的经济理念大背景下,李克强总理首次将“互联网+”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形态、新业态,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早在“互联网+”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学者们就已经将旅游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的概念、理论体系、架构平台等方面[1-4].智慧旅游主要是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而其建设必然少不了相关专业人才.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服务商逐步发展壮大,具有代表性的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等.在此背景下,更要求旅游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于“互联网+旅游”时代的需求[5].吴旻瑜等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因此智慧校园建设亟需提上日程,“互联网+”校园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对传统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重塑[6].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也为我们将互联网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王春丽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呈现出崭新的商业应用,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教学实践的发展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路径,必须能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颠覆式培养[7].胡晓聪在“互联网+”景下提出如何提高旅游人才新媒体营销能力,个性化服务定制能力,智慧景区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跨界综合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逐步深化校企合作[8].刘丽华等提出高校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对旅游人才能力的需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9].
目前虽有学者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着重进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将旅游管理专业按就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之下根据各方向的不同需要进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依据现今旅游管理毕业生相关就业情况,本文拟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划分为酒店、旅行社、景区规划、会展旅游等四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提出相应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同时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水平.
2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涵义,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现实行业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具备相关的行业经验.但高校引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往往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几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有些可能具有一些酒店、旅行社的实习经历.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是将课本知识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教授给学生,相关案例可能只是自己百度而来,正是因为没有亲身体验,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甚至可能与实际相差很大,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
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相关实训室建设经费,学生外出安全等问题,学校并不能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尤其是针对旅行社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旅行社学生实习人数的容纳量有限,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为学生提供旅行社实习的机会.学生能接受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但往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际,有时甚至会怀疑在学校的学习毫无用处.
2.2 课堂讲授缺乏与学生互动
据了解,现今“互联网+”时代,教师授课方式中与互联网关系最密切的就是PPT教学.但是,PPT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许多教师的PPT内容仅仅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电子再现.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即使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但知识点都在课本中,并不能激起学生的互动.虽然借助于互联网载体,教师会下载一些教学视频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但基本是视频播放结束课程内容也结束了,学生很少会去总结从教学视频当中真正获得了什么.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设计的教学互动,如果不能很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收获颇少.
2.3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被动灌输”与“主动汲取”两种知识获取方式,其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如果学生对旅游相关知识的获取,纯粹是由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满堂灌”,这样的方式或许能让学生一时记住,但学生由于缺乏自身对知识的内化,时间稍长些就会遗忘.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搜集一些资料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有深刻的印象.现如今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或者虽有引导,但由于方式不正确,并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互联网+”元素,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教育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刻不容缓.教育创新举措提出之后,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教师理解其内涵并懂得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执行.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引导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知识培训、企业挂职、出国访学等多种形式,强化其对“互联网+”内涵的理解,以将“互联网+”更好的与旅游管理教学实际相结合.除了强化教师素质队伍建设外,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建立酒店软件操作实训室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建有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等教学生如何操作中西餐摆台,客房铺床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对于酒店服务涉及软件操作模块,实际教学中较偏理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引进前台操作系统软件花费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教师本身对前台操作系统并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所以,现实教学中很多会把涉及酒店软件这块直接弱化.对于酒店方向的课程应注重前台Opera软件、餐饮收银系统、智能点餐系统的教授.前台操作软件,多数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只是听说过,并未了解其操作程序,步入工作岗位后可能需要花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熟悉其操作流程,这样增加了酒店的用人成本同时使得学生在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那么走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能更加得心应手.
智能点餐系统在现今许多酒店都非常盛行,为了方便顾客点餐,酒店通常都由服务员拿着Ipad在餐桌前直接为顾客下单.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餐饮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这样一些系统光凭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因此,高校可通过引资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酒店软件操作实训室.
3.2 建立3D导游模拟实训室
导游方向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课本,那么学生即使考取了导游证,也不具备带团能力.学生如果全部去旅行社实习,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首先没有哪家旅行社有这么大的导游需求量,其次,即使分散或者分批实习,但学生在外带团其人身安全学校不能保障.在这样的情形下,仿真导游模拟实训室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实训室中可以配备导游讲解模拟实训系统和景区的3d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逼真的数字化立体模拟场景让我们的学生即使不到景区也能观看到实景立体模型,学生在实训室里可以进行单个景点的讲解练习,同时也可以依据导游资格考试要求按照景区游览路线进行全程讲解.导游模拟实训室中的导游模拟比在教室中的无景物模拟更能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
3.3 巧妙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
《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相对于酒店、旅行社课程更加枯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利用“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翻转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课中和课后,扩展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可以事先将自己所要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而课堂中主要是就某个主题(如某个景点如何开发旅游、某个地方如何规划景点等)由学生根据事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上讲,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学生就某个专题的思考可能与实际有偏颇,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是真正参与了资料收集和知识消化,同时教师也做到了借助大数据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慕课”学习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最初以远程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逐渐从内容由学习者创作、控制、交流和分享的cMOOC模式转变成大学课堂延伸迷你版本的xMOOC模式.慕课完全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与运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并为其提供了交流与讨论的平台,人性化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
会展管理是我国21世纪才有的全新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课程体系标准还有待完善.部分学校以培养通用型会展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层次与重点,对会展专业课程的具体取舍上缺乏侧重点,导致课程设置并没有为专业特色服务,反而损害和削弱了原有的特色.一些高校虽开设了与会展管理有关的酒店管理、接待服务管理等部分核心课程,但会展风险管理、会展赞助、会展协调、会展娱乐管理等在会展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
慕课平台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平台提供会展管理专业优秀的高校课程,特别是会展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会展风险管理、会展协调等课程.甚至某一高校的一整套课程体系的教学视频可供会展管理专业师生下载学习.老师应主动向学生推荐慕课平台,可尝试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进行慕课课程学习,通过实际体验(如何注册,如何选择平台,如何选择课程,如何进行课程学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另外也可考虑适当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将所学慕课课题带到班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仅能使教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学生完成慕课课程的学习.
4 结语
旅游管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各大高校需要培养既具备高度理论知识,又有充分职业技能的学生,使他们毕业后可以立即配合快节奏和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高速运行的行业服务.众所周知,技能短缺已成为旅游与服务行业的一大挑战,本文认为除了强化教师素质队伍建设外,还应根据不同就业方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方法,酒店方向可以采取建立酒店软件操作实训室、导游方向可以建立3D导游模拟实训室、景区管理方向巧妙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以及鼓励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慕课”学习等措施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达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的目的.
〔1〕张凌云,刘敏,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2〕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3〕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6):97-100.
〔4〕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
〔5〕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15,30(7):11-13.
〔6〕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7〕王春丽.大数据时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5(10):197-198.
〔8〕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10):70-71.
〔9〕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 (11):262-265.
G712
A
1673-260X(2017)07-0185-03
2017-04-05
校级“双创”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wky201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