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原因探讨及对策研究

2017-03-29杨路耀贺清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素养工程教育

杨路耀,贺清明

(延安大学 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原因探讨及对策研究

杨路耀,贺清明

(延安大学 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制约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原因,分析研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深层次根源,探索破解因病返贫困境的策略措施,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倡科学文明的健康理念,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健康教育;工程;因病返贫;居民;健康素养

贫困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贫困是一切愚昧、落后、犯罪现象的根源之一,贫困的原因许多如资源缺乏、战争、人口暴涨、发展缓慢等等,但因病返贫是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环,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有1256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4%.在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表示,城市人口贫困主要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还有因残致贫或返贫.无数事实证明我国贫穷人口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面对的就是如何破解因病返贫的困境,尤其是在2020年之后仍然会长期存在此类现象,因此,在夯实精准扶贫的基础上,研判因病返贫的根本性原因,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破解机制,就具有很重要的社会的现实的意义.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在广大人民群众温饱尚未彻底解决的时期,人们对于健康、养生、保健的诉求明显很低,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与方法虽然博大精深,但近代以来受到西医文化的影响,中医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西医来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保健意识、健康理念普遍淡薄,加之目前患病的年龄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获得的健康知识很少,生活方式缺乏科学性,导致小病拖大病,因病致贫也就在所难免了.

1 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根源:

1.1 居民健康教育未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步而行

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各领域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态势,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但是,就在我国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之际,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成为我们各级政府精准扶贫的主要工作之一,这就说明改革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居民的健康教育没有能与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步而行,群众的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严重不足,普遍存在把自己的健康寄希望于医院和医生,而医学绝非万能的基本科学知识不被人们认可.陈清蓉等[1]研究表示,全市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偏远山区,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普遍存在,卫生知识相当缺乏,因愚致病、因病返贫现象较严重.许多研究认为,我国的健康教育在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虽已起步,但仍处于卫生宣教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健康教育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形势,我国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国际健康促进发展差距还很大,所以需要我们给于足够的重视.

1.2 公民基本健康素养较低,健康意识薄弱

健康素养是人基本素养的重要要素.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公民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2].健康素养是个体具有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3].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最近发布了《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这个意见的发布说明我国公民目前的健康素养普遍较低,居民的健康商数严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原因是成年人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没有形成科学规范、落到实处的现实原因,导致公民基本健康素养较低,健康意识薄弱,健康行为缺乏科学,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成为公民患病的主要原因,而在患病后又会不遗余力进行过度治疗,甚至于违背科学规律,“年轻时拿健康换取金钱,年老后拿钱换取健康”已经成为我国多数公民对待健康的基本态度和行为.

1.3 公民“防未病、已病防变”的思想淡薄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医学最先进的观念,然而这一正确的具有超前科学理念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未能正真深入民心,加之,近百年来受到近现代西医及时、快捷治疗效果的影响,中医受到不断质疑和排斥,中医文化中极具先见之明的防病思想没有得到极大限度宣传与普及,普通公民基本没有形成及早预防疾病或者患病后积极预防病情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落后的健康防病意识及保健预防思想就为某些大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也就必然成为可能.

2 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程,积极破解因病返贫困境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5].健康教育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重要的一项工作,更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工程.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其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而人力资源除过知识、文化、经济等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健康问题,从宏观上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就是要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程,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增强防病意识,预防医疗危机,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2.1 强化与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程

健康教育是一项在政府指导下多部门共同实施的社会性服务工程,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基层、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因此,自上而下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对此项工作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强化政府的指导、协调职能,统筹与落实卫计委、医院、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针对中国居民缺乏健康管理意识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健康管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健康管理,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健康管理意识[6].我们同时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及方法.新加坡为保障居民健康,不断完善健康管理体系.2001年4月1日成立独立的健康促进局,其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其愿景是创造一个具有良好环境的新加坡,实现人人都健康快乐,其使命是帮助人民管理自己的健康[7].芬兰健康管理通过与社区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干预,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8].因此,长远来看,健康教育是事关一个国家与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政府的态度与决心、决策与实施是保障这一工程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2.2 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注重落实和效果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持续发酵,社会对学校成绩的排名,择校之风的盛行,学校评价体制的缺陷等诸多原因使得学校的素质教育严重偏离的应有的轨道,其中学校的健康教育存在严重的倒退现象,为应付上级检查学校课表虽可呈现关于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校缺乏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健康教育课程名正言顺地语数外主要课程侵占,那些为学生编撰的健康知识课本也被无情地打入“冷宫”,我们的教学管理者们绝对不会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此种现象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并非不知情,而是置若罔闻.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配置中小学相关健康教育的师资资源,把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到实处,确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商数,纠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学生科学的健康理念,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长远的战略举措.

2.3 加强普通民众的健康教育,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是居民社区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许多研究证明这项工作一直是社区居民管理中的弱项,要不不做或者做的很少,社会效益很低,如何加大社区管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工程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社区管理中的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注重社会效果,不走过程,不流于形式,通过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纠正不科学的生活行为,积极开展自我保健.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同样重要,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9].健康教育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战略措施,必须持之以恒.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长期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与民众的整体健康素养较低关系密切,如何破解这个深层次社会问题,在深化医疗体制及制度改革的同时,在精准扶贫的助力之下,全社会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程,不断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提倡科学文明的健康理念,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防病治病,降低社会的医疗危机风险,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陈清蓉,喻成华,王静.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9):66.

〔2〕李素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5—388.

〔3〕卫红.健康教育在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中的作用[J].临床医学实践,2012,21(3);217—220.

〔4〕朱建平.浅谈“治未病”与中医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336—338.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6〕曹婷婷,姚东明.国际健康管理模式对我国健康教育管理发展的启示[J].医药前沿,2015(34).

〔7〕刘佑琴.从新加坡的健康管理得到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13(3):60-63.

〔8〕金彩虹.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313.

〔9〕李爱民.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4.

R127

A

1673-260X(2017)07-0166-02

2017-04-09

贺清明(1964-),男.延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学与医学人文

猜你喜欢

素养工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