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2017-03-29刘征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刘征文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刘征文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随着对大学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目前我国众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更偏向于咨询化以及治疗化,而缺乏发展性的意识,并且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也很好很少,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文将以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包括这一理念的提出、内涵、意义以及其实践的途径,旨在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素质型的人才.

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业、就业、爱情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只注重咨询和治疗的矫治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了,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起系统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并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作为研究对象,最终以实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发展的目的的教学模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而是需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不断地给予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一种长远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它对促进学生终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从2001年教育部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正式写到文件中的时候,众多高校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且也积极地将其落实到了实践中.然而,在理论上,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着很多很多认识的偏差,这就导致了其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咨询和治疗两种方式为主,事实上这种教学形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这就需要提高发展性的意识,以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充分重视其中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

2 进行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然要求

大学阶段是一个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的过程,人们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的确如此,在大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包括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心理困惑等等,为了保证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调查得知,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适应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主,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是不同的,但是都是发展性的问题.如大一新生,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刚入学的适应问题、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业困惑等等;大二学生则面临着恋爱、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大三学生则面临着学业问题、情感问题等等;大四学生则面临着毕业、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困惑.虽然不同阶段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学生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严格来讲并非是心理问题,因此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最终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等.其中,心理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在拥有一个健康心理的基础上,以及在拥有一个健全人格的条件下,才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需要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落实,充分做到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 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在学科课程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为其设置专门的相关课程,更应该在每门的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融入进去,这是因为很多学科中都不乏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教学资源,这将会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学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比如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自身通过仔细观察、想象、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在思维逻辑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艺术类以及体育类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摒弃自身消极的想法;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这些都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发挥专业课程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不失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当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性以及灵活性,还是需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将专业知识和心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2 开设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以及讲座,以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在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能够专门地进行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是很小的.但是为了使得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这时候学校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将心理知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进行公选课以及讲座的开设,通过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的确是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选修课课程的设定上,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学生特点来进行;通过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在讲座的开设上,也需要结合学校的集体活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在心理上常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以确定讲座的内容,从而增强其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3.3 开展“朋辈互助式”的发展性心理辅导

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学生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点也正是“朋辈互助式”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在解决心理障碍的过程中,除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寻求朋友、长辈、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对于身边其他人面临的心理问题,学生也需要通过给予别人帮助的方式,从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这种模式以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一种指导别人的角色去帮助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同龄人.这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模式首先需要挑选出一批有这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队员;其次,还需要组织这些队员进行培训,其内容就包括能够识别基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能力等等.然后让这些朋辈队员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以及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大学生活规划.

3.4 实施“情理交融”的心理主题教育活动

心理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参加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周围同学所面临的各种困惑,然后在充分发挥创造性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情景剧、主题班会、心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等等.心理主题的教育活动需要注意这几点:第一,需要重复呢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主观体验,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学生只有在内心中懂得反思和调节,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心理健康.第二,开展心理主题教育活动所选择的素材应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只有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才能够引发学生心灵上的触动.反之,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是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更不能起到良好的心理教学效果.最后,心理主题的教学活动还需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该活动是有兴趣了,但是结束之后就忘了,那么该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只有促进学生心灵上的思考和反思,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情理交融”.

3.5 建设起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根据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其主要的成员包括班主任、专业的心理学人员以及医务工作者,这些群体具备丰富的解决心理问题的经验,对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困惑具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最与这些问题贴近要数学生群体,因此可以建设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于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最为了解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够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帮助他们.然而大学生毕竟不是专业人员,他们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这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人格塑造、情感调控等等,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工作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需要建立起学生和专业的心理人员之间联合工作的制度,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3.6 建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大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其中的社会环境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一方面,这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对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都产生无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充分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其中既包括软环境,即校园的人文环境;又包括硬环境,即校园的基础设施,双管齐下,从而实现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它比传统的心理健康的治理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要想真正提高其教学的效率,还需要高校不断地探索有用的实践模式.

〔1〕张莜莉.基于学生主体性的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苏高教,2014(06).

〔2〕赵阿勐,崔光成,沈影.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J].教育探索,2009(01).

〔3〕王瑞红.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B844.2

A

1673-260X(2017)07-0153-02

2017-03-2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