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行走项目的哲学视角探析
2017-03-29徐琳迪
徐琳迪,李 洋
(1.吉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安图县第三中学,吉林 安图 136000)
越野行走项目的哲学视角探析
徐琳迪1,李 洋2
(1.吉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安图县第三中学,吉林 安图 136000)
越野行走运动起源于芬兰,目前是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休闲运动.越野行走运动以其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良好的健身效果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运动项目文化分析,它充分体现了运动项目文化中的“真、善、美”,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越野进行运动进入课堂充分展示了体育教育的回归性,保证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基本权利,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回归自然的教育终极目标.
越野行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运动价值
1 越野行走运动及其特点
1.1 越野行走运动定义
越野行走是指行走者双手持杖与双脚协调一致由前后交替推进,手杖尖头必须接触地面,双脚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直立迈进的过程,整个行走过程没有人眼所见的腾空的周期性体能类耐力型项目,是人类目前最接近完美的有氧运动方式.
1.2 越野行走运动的特点
越野行走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它带来的益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和目标,因此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它的群体适用度更广,更能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年龄人的需要.越野行走使人快乐,不会感到疲倦,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越野行走可以在市内的公园、社区、郊外和山地等不同环境下进行,使人们在运动的同时更贴进自然,缓解工作的压力,充满自信和活力,找到回归自然的亲近感.
2 行走的力量
2.1 越野行走运动是一种真正的回归教育
越野行走项目就是在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一项体育运动,简单地运动器具(两支手杖),简化的技术动作(人本能的行走)的操作,回归自然的运动环境(山林、公园)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延展.在此过程中甚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还没有察觉,就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将四肢的运动内化到了你体验的情感中,在行走中你学会了自清,在行走中你感受到了自静,在行走中你意识到了自醒,在行走中坚定了你的自立.
2.2 越野行走运动充分展示着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真、善、美”
2.2.1 越野行走运动的致“真”文化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真”表现的是主客体观念形态上的统一;从性质上看属于认识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运动项目的致“真”文化是对运动项目的真理、规律动态的学习、探索的过程,是运动项目文化的基石与载体.越野行走项目短9年间便从风靡北欧到全球推广,足以充分证明了该项目中“真”的特点.同时,随着越野行走项目不同规模比赛的组织召开,规则的细化,专业书籍的相继出版,对于越野行走项目运动形式的不断发掘、完善、突破、创新,是致真文化在越野行走项目中的又一次体现.
2.2.2 越野行走运动的致“善”文化
“善”是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产生的行为的伦理价值属性.在越野行走项目文化中的善,主要是让学生在参与越野行走锻炼、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公平的竞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社会人.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兴的内容,与传统体育项目完全不同,全新的印象全新的体验是调动内驱力的关键,激发动力的基本,这本身又是一个推向致“善”的完美过程.
2.2.3 越野行走项目中的致“美”文化
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是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是维持某种运动实践的持久动力.体育运动项目的致美文化是指项目本身固有的高级情感体验.持上手杖,迈开双脚,踏着晨露,倾听着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音乐,沉浸在自己呼吸与心跳的美妙旋律中,可以爽朗的笑,可以倾心的交谈,可以静心冥想,可以深沉的思索,这一些行为都在不断的行走间进行着.按照流畅体验理论(Flow)有观点:“流畅体验是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来深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让人美在不言中的感觉.
3 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作用
3.1 “玩”运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推动学生进入学习的最强动力,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越野行走项目因与常规体育项目的不同引起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好多学生投入进来都是因“没见过,挺好玩”.进入越野行走运动中后,不同的行走方式,和对手杖的适应与使用让学生对它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同时越野行走中,使用两只手杖,使上肢参与行走,下肢的负担减轻了,不会过早出现劳累感,疲惫感,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也给学生一种行走起来的轻松感,更像一种娱乐,对于学生来说是“玩”的运动.
3.2 技术弱化使学生回归了体育学习的本原
体育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学习,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体育学习体验也沿着“娱乐-技巧-耗能-体验-提升”的发展规律在发生着变化.越野行走运动,所用器械简单方便,运动过程中对于技术要求不高,在非专业化训练中,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式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引领陪同的作用.心灵高度差的缩小使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坦诚的交流使老师更有机会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关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情感引导,积极导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正确学习心态、正确社会认知已不再是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完成的任务,它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内容当中.在高校教学中,学生主体已经是成年人,对于技能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自身主动学习完成,而对于人生观还未完全确定的他们,正确的引导,积极的体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帮助会更明显.体育教学中的体验感,真切感,直接感又是所有理论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3.3 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权利获得了最大范围内的保证
北京市体验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北京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当年参加高招体检的考生中,完全合格的比例只占13.39%.更让人担心的是,高考学生的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加,已经占到了体检总人数的24%.与1985年相比,2013年大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13.1%.在这样一个学源基本体质状况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过程,值得大家的思考.
我国体育法中对于学校体育的条文中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教育法》、《高校教育法》中也都提出,学生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平等的参与学习活动.体育教育是教育中不可获缺的内容,如何在学生体质不断下降,超重生、肥胖生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调整高校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权,实现学生体质的逐步提升,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研究证明,越野行走运动对于肥胖人群,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个体具有极好的锻炼效果,与普通的行走相比,越野行走可以动员全身90%左右的肌肉,心率提高13%,热量多消耗30%-46%,总体健身效果提高40%.专用手杖的使用,使用手杖使人体由两占支撑变为四点支撑,减轻了腰椎和膝关节的压力,仅对膝关节而言,承受的压力最小可以减少到体重的50%.同时低强度的运动可以延长学生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达到充分的锻炼目的.正如美国运动协会的首席生理医生塞德里克?布莱恩曾这样评价越野行走运动:“这种低强度的运动适用于所有年龄的步行者,包括那些正在为克服伤痛进行锻炼的人.”
3.4 实现了现代“自然教育观”的全面提升
自然主义教育观是卢梭针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观点,他在其“自然人”的教育论中提出,人之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物”,其中自然的教育完全不能由人类掌控,事物的教育部分由人类决定,只有人的教育地是我们能够真正驾驭的.故而应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物事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顺从之,才能使三个方面的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育人目标.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其他纯文化教育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从教育主体(学生)来看,学生是一个能动个体,他一方面有着社会个体的能动性外,还具有着生物体能的所有特征,所以其生长发育必须符合其生物发展规律,教学过程受生理条件约束更大,曾经的拔苗助长式的体育教学已经给一代人留沉痛的教训.其次,教学内容上,与单纯的符号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有着相当一部分的机能、技能学习,所以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的生物结构为基础来设计,最大限度内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不科学的大强度训练,高难度训练造成的运动损伤在无数个运动员身上都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所以,分析卢梭的教育观,这我们当下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越野行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全面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从人类自然进化成的行为能力入用,通过人为力量来控制其强度和时间,回归自然环境,弱化技术传授,增加情感交流,让人在运动中体会自己生命的力量和改变,将成为打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
〔1〕张锐,等.后现代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2〕黄晓丽.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的特征与实质[J].求索,2015(03).
〔3〕张磊.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4〕艾安丽,常卫国.体育课堂模式的创新基础与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5(05).
〔5〕杜高山.休闲时代下的体育审美初探[J].体育学刊,2015(02).
〔6〕陈聪.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才智,2015(11).
〔7〕张卫强,林劲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
〔8〕黄荣.“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高校体育教育——评《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
G807
A
1673-260X(2017)07-0037-02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