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蒙台梭利儿童观及其渊源

2017-03-29索丽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蒙台梭敏感期儿童

索丽珍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福建漳州 363000)

论蒙台梭利儿童观及其渊源

索丽珍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福建漳州 363000)

蒙台梭利教育法从20世纪产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从儿童地位观、儿童能力观及儿童作用观三个维度对蒙台梭利儿童观及其形成依据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为研究与推行蒙台梭利教育法提供借鉴。

蒙台梭利;儿童观;渊源

蒙台梭利教育法自20世纪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间虽短,但对其推广热情却极高。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形式、轻本质。事实上,蒙台梭利“不仅创造了教育方法”,更“发现了儿童”。蒙台梭利在深入研究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形成了从“生命”出发的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主要包括儿童地位观、儿童能力观、儿童作用观。研究者尝试从这三个维度对蒙台梭利儿童观及其形成依据进行梳理与阐述。

1 蒙台梭利儿童地位观

儿童地位观是指人们是否尊重儿童的内在价值,是否承认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价值。

1.1 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德国外科医生卡斯帕·弗里德里希·沃尔弗(Kaspar Friedrich Wolff, 1733-1794)被视为胚胎学的奠基人。沃尔夫1759年出版了他革命性的著作《繁殖理论》,推翻了此前的“预成论”,提出植物或动物的胚胎细胞最初是不明确的,但后来分化产生具有不同组织类型的器官和系统,创立了“渐成论”。该理论经过另一位科学家冯贝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新分支——胚胎学,真正揭示了生命的创造过程。

受“胚胎学”理论影响,蒙台梭利提出人拥有双重胚胎期,即“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生理胚胎期”是孕期细胞逐渐分裂、专业化的时期,是一切动物的共性。“心理胚胎期”不同于“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形成最初心理萌芽的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蒙台梭利认为人刚刚出生,就心理来讲是一张白纸,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吸取外在环境的种种影响,与环境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逐渐形成诸多感受点,在此基础上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以及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人性得以发展。因此,“心理胚胎期”,即婴儿时期的教育极为重要。

1.2 特定的发展阶段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便提出教育应“归于自然”,强调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来进行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他把儿童发展归纳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及青年期四个阶段,并规定了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19世纪,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以他的泛性论为基础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发展需要经过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阶段之间有着固定顺序,且这种顺序由成熟过程所决定。20世纪,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彪勒提出,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预定的程序与节奏,外部环境并不能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只能加快或减慢其速度。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也在经过长期临床实验和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因此在儿童成熟之前,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教育应当关注儿童年龄特征。受到彪勒、格塞尔、弗洛伊德、卢梭等人的影响,蒙台梭利提出“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心理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阶段之间的差异特别大。不同阶段心理的差异与身体上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从心理角度来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人们将成长生动地比喻为‘持续再生的过程’,而不同的心理阶段是持续不断的。”[1]在此基础上,蒙台梭利将儿童发展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心理功能和个性形成时期,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健康、稳定、强壮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逐渐走向成熟时期。不同时期均有特定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2 蒙台梭利儿童能力观

儿童能力观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是无知无能力的还是富有潜力的。

2.1 巨大的“内在潜能”

19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论学说,其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原理”,认为生物都有为生存而适应环境的本能,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0世纪初,美国策动心理学创始人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提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均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能力,即本能,人类的行为源于本能。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则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生命哲学理论,认为生命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类似于意识,它有创造性,是绵延的,而这种创造、绵延的动力则来源于生命冲动,生命冲动创造了一切。

受到先进的生物学、心理学理论影响,蒙台梭利提出“生命,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2]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因此,成人应当把儿童看作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动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应当热爱儿童、尊重儿童,观察、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全面的、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2.2 短暂的“敏感期”

荷兰遗传学家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存在“敏感期”,处于敏感期内的动物对环境中某些事物有着极强的敏锐性,并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德弗里斯首先在昆虫身上注意到这些敏感期。例如,雌蝴蝶会把卵产于安全而隐蔽的树干与树枝连接处,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出于对光的敏感性,这些幼虫会顺着光线朝向树梢爬行,到达最亮的地方时,便找到了它们的食物——嫩叶,进而满足其贪婪的食欲。而一旦这些幼虫长到有能力吃较粗的食物时,它对光的敏感性也会随之消失。再比如,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成长期,在这个成长期内,如果被喂以“蜜蜂食料”,所有的雌性幼虫都有成为蜂皇的可能性。而年龄较大的工蜂由于已经失去了贪婪的食欲,它们的身体则不再可能发展成一只蜂皇。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也存在敏感期,并将敏感期概念运用于儿童教育中。所谓“敏感期”,即在特定的时期内,对环境中特定的因素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性。蒙台梭利强调“正是这种敏感性,让孩子有强烈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大脑中充满了活动和激情,并能轻松学会一些技能。每个成就都表明他们能量的增强,只要实现了这个时期的目标,他的疲劳与麻木感才会随之而来。当这种激情耗竭后,另一种激情又被点燃。儿童很平稳地由一种敏感期过渡到了另一种敏感期。就这样构成了他快乐、幸福的童年。而当敏感期消失后,经过不断地思考与积极的努力、不倦的研究,他的智力便得到了发展。”[3]此外,由于每个儿童各种敏感期出现的时间不同,并且只持续一个短暂的时期就会消失,消失就永远不会重新出现,蒙台梭利要求教育者应及时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并施以教育,从而发展儿童的这种敏感性。

3 蒙台梭利儿童作用观

儿童作用观是指儿童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究竟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探求。

3.1 强烈的“吸收性心智”

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大多采用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来探讨心理问题。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T.Fechner)出版了两卷本《心理物理学纲要》,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表达,为人们进行人类心理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1879年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起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创性地将实验法应用于人类心理研究。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建心理实验室,在对人类学习、保持和回忆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实验法同样适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受到实验心理学影响,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儿童之家”开展教育实验研究。蒙台梭利通过研究发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具有一种受内在生命力驱使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种强而有力的吸收性发生在6岁之前。0~3岁是无意识吸收阶段,儿童在环境中吸取知识时所依靠的是他们的天赋,而非主观思想。3~6岁是有意识吸收阶段,儿童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最终将融入记忆中,形成理解力与思考力。因此,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以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

3.2 独立的“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蒙台梭利十分重视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活动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4]。

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学用具进行的活动称为“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因为,比起“游戏”,儿童更喜欢“工作”。而且“游戏”时儿童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且无法形成严肃、认真、严格遵守纪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的,“在工作时,儿童喜欢秩序,并且追求秩序;在工作时,儿童喜欢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时,儿童是快乐的,所以,他对工作非常专注且投入。对儿童来说,工作能满足其内心的一些需求,于是,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工作,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5]。显然,儿童发展是在独立的“工作”中实现的。

4 结语

儿童观是建构教育理念的基础。蒙台梭利基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理论,不断叩问儿童生命的本真意义,建构起人本位的儿童地位观、拥有巨大学习潜力的儿童能力观以及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儿童作用观。这对我们科学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

[1]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爱立方,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爱立方,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爱立方,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016-10-16

索丽珍(1981- ),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

G610

A

2095-7602(2017)02-0104-03

猜你喜欢

蒙台梭敏感期儿童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
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的选择困惑及其运用中的思考*
完美捕捉孩子数学敏感期,这些绘本少不了
留守儿童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
六一儿童
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