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刍议
——基于高安石脑中学的调查
2017-03-29温凤鸣
温凤鸣
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刍议
——基于高安石脑中学的调查
温凤鸣
随着手机媒体日益普及,农村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逐年递增,因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征及农村地区留守家庭普遍,如何提升农村青少年的手机媒介素养以使其免受手机媒体不良影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宜春市高安石脑中学即农村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农村青少年的手机媒介素养薄弱,存在无法辨别手机信息真伪、用手机搜索色情信息、错误认知手机对学习的影响等问题。家庭和学校应加强监管和引导,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净化手机媒介环境、控制手游使用时长,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手机媒介素养,最大限度发挥手机对农村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建设性作用。
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87亿,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2.59亿,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0%[1],手机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媒体。当手机日益普及、媒介化的今天,也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手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理性、有效利用手机媒介资源为其生存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2],包括手机媒介使用、手机媒介认知、手机媒介评价和手机媒介参与四种能力。为此,调查主要围绕农村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对手机影响的认知、对手机媒介的评价、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参与及信息处理能力四个维度展开。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高一年级4个尖子班中发放问卷100份,每班25份,在12个普通班中随机抽取8个班共发放问卷200份,每个班2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6份,回收率为78.67%,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7.46%。男生占55.7%,女生占44.3%。72.8%农村青少年父母是农民或农民工,住宿生占93%。
一、农村青少年手机拥有率高却未能合理利用
调查发现,74.3%的农村青少年拥有手机,这一比例超过了2015年城市青少年72.4%的手机拥有率,远远高于全国农村青少年平均手机拥有率(27.6%)。出现这一反差的原因与他们大多为农民或农民工子女,又是住宿生直接相关,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首要目的是方便与父母、家长的联系。农村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体中,书籍、手机、电视和网络的比例较高,分别占98.9%、98%、96.5%和89.7%,广播和报纸的占比较低,分别为23%和19.5%。书籍接触比例最高跟高一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有关,高考是中国学生第一大考,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最重要也是最紧张的时期,高中阶段的学习以教材和书籍为主。手机成为仅次于书籍的第二大媒体,可见手机新媒体技术发展和渗透的速度之快。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是在初中时第一次使用手机,占65.5%,小学开始使用手机的仅占6.5%。农村青少年的手机来源有三个:家人用过的旧手机、家长或亲人购买、用自己的积蓄购买,占比分别为16.4%、51.5%、32.1%,由此说明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高中生使用手机是必要的。从使用目的看,除了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讯功能外,上网和游戏是农村青少年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分别占69.2%和67.5%,而浏览新闻获取资讯和获取学习相关信息的占比则较低,分别为23.4%和15.6%,由此可见,农村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娱乐目的很强。从使用时长看,每天使用三小时以上的高中生占37.4%,与2015年全国青少年平均周上网时长相当,但这一比例对以学习为主的高中生而言,有些偏高。
总体而言,农村青少年的手机拥有率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升,农村青少年对手机各种功能的使用全面而熟练,能按自己的意愿使用手机,但手机接触的动机主要为休闲娱乐,对手机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有限,未能有效利用手机媒介为自身学习和成长发展服务。
二、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薄弱
手机媒介素养,对大多数农村青少年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绝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更不知其内涵。在复杂的多媒体环境下,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能否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是衡量一个公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在接触手机媒体信息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仅有少数中学生会质疑信息的真伪,甚至有学生为手机诈骗短信所迷惑而被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农村青少年缺乏常识和经验,二是媒介素养较低,无法辨别所接触的手机信息的真实性。调查发现60.2%的农村青少年接触过各种类型的不良信息,12.8%的农村青少年主动搜索过手机色情信息、黄段子或裸露图片,说明农村青少年对色情信息缺乏自制力,迫切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47%的农村青少年认为使用手机对学习不会产生影响,更有13.5%农村青少年认为使用手机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的进步。而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来看,76.6%的家长和96.5%的老师认为他们的孩子或学生使用手机不利于学习并反对他们带手机进学校和课堂,农村青少年对手机是否影响学习的认知与家长和老师的认知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农村青少年在如何正确或合理使用手机上缺乏理性认知,手机媒介素养薄弱。
三、手机对农村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及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手机技术的更新及手机功能的开发,给青少年带来新的影响。通过对农村青少年、家长和老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手机正给农村青少年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严重影响学习。约23%农村青少年长期沉迷游戏,不仅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学习成绩也受到严重影响,成绩和游戏时间成反比,令家长和老师甚至他们自己最为担忧。二是早恋。手机的使用拓宽了农村青少年的社交范围,方便了人际交往,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农村青少年过早恋爱。三是手机作弊。部分App一方面为学生平时学习、做作业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途径。此外,手机的使用还易使农村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出现亲子沟通障碍等。手机对青少年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电影《手机》所讲,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农村青少年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一)家庭和学校加强监管与引导
家庭和学校是农村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使用手机的主要场所,家长和老师需加强农村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监管和引导。当前许多农村青少年为留守状态,父母外出打工,加之住校,父母和家长对农村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监管缺位,而学校又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措施。为此,农村青少年家长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并对农村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建立规则,对什么时候使用、使用时长、怎么使用加以明确,同时加强监督,让农村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在家长的监管和引导之下进行。同时,家长需要重新思考给孩子配备手机是否真的有必要,事实上,农村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非常依赖和比较依赖的只占32.2%,不依赖或可有可无的占67.8%。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惩罚措施,能否带手机进课堂、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方法、违反规则的惩罚方式等融入学校教学管理加以制度化并严格执行,而不能放任自流或睁只眼闭只眼。只有家庭和学校携手共管和引导,才能减少手机给农村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复旦大学谢静、郑州大学郑素侠分别带领“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和“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采用创设场景、分组活动、互动游戏、有问必答等参与式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过实践和探索,对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产生一些效果。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涉及媒介使用的只有计算机课程或信息技术课程。为此,建议将手机媒介素养知识和参与式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证明,以课程形式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有效,可通过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青少年的手机媒介素养,不仅发展农村青少年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对手机媒体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
(三)净化手机媒介环境,控制手机使用时长
正如诸多学者的共识,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社会化媒介时代,加强信息把关,净化手机媒介环境。减少色情、暴力、诈骗及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让青少年生活在干净、健康的手机媒介环境中。特别是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提供者,更应考虑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征及所处的特殊阶段和可能的不良影响,通过设置游戏规则,控制青少年的游戏时长。农村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从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开始。[本文系井冈山大学社会科学课题“江西农村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调查——以高安石脑中学为例(课题编号JR1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DB/OL].[2016-08-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2]朱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127-130.
[作 者]温凤鸣,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