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介环境下戏曲广播节目的创新
——以江苏文艺广播《梨园漫步》为例
2017-03-29赵翌华枫
赵 翌 华 枫
论新媒介环境下戏曲广播节目的创新
——以江苏文艺广播《梨园漫步》为例
赵 翌 华 枫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戏曲广播曾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类型,传播影响力巨大。进入90年代,文艺领域受到商业大潮的冲击,戏曲广播节目的魅力日渐式微,这种困境既起因于戏曲艺术整体的边缘化,亦与广播受到电视、互联网媒介的冲击有关。近年来,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关注热点。将以著名戏曲广播栏目《梨园漫步》为例,探讨新媒介环境下戏曲广播节目的创新之道。
戏曲广播;《梨园漫步》;新媒介环境
在我国的广播事业诞生后不久,收音机就被人们唤作“戏匣子”。可见在当时,戏曲节目是我国广播节目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收音机听戏是人们娱乐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也日益多元,戏曲作为流行文化的辉煌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而广播也历经了电视、互联网这些后来者的冲击,戏曲广播节目的发展逐步陷入低谷。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电视真人秀过度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题材电视节目的逆袭证明,只要传播方式恰当,传统文化节目是具有市场价值的。这样的成功对戏曲广播的传播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对著名广播戏曲栏目《梨园漫步》成功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思考新形势下戏曲广播节目的发展策略。
2001年8月,江苏文艺广播《梨园漫步》栏目开播,节目的播出时间为每天的14点到16点,是一档大型的综合性板块直播节目。栏目下设“点戏台”“校园票房”“名家访谈”“京昆雅韵”等板块。从2005年开始,栏目连续被评为“江苏广播十大名优节目”,主持人刘璐也多次被评为“江苏广播名牌主持人”。自栏目开播以来,在南京地区20余家电台的节目中收听率排名始终在前一百位,同时段收听率位列前三名。《梨园漫步》之所以长盛不衰,有许多经验和细节值得我们思考,但总结起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其不断进步的核心,栏目的许多举措在全国戏曲广播界开创了多个“第一”。
一、目标受众覆盖青年 传播内容时尚化
当下,很多电台的节目都紧跟时尚,在娱乐性和快节奏上做文章。从内容上看,《梨园漫步》是一档以传播戏曲艺术为主旨的传统型广播栏目,这类阳春白雪般的栏目收听率如何保障,这个问题多少让人有些担忧。然而《梨园漫步》开播之后的收听率一直在同时段节目中保持领先,这档题材并不热门的栏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栏目始终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受众对戏曲的兴趣,成为全国第一家在板块中特意设置面向学生单元的戏曲节目。
尽管当下的年轻人在媒介选择上更青睐于互联网,也更钟爱于流行文化。然而,戏曲艺术要想获得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就应该更多地吸引年轻受众。南京高校云集,城市的文化氛围浓郁,在众多高校校园内也藏龙卧虎,成立了不少戏曲社团组织,很多年轻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梨园漫步》在2004年开设了假日版“校园票房”单元,在每周六下午播出,这个单元经常邀请戏曲内行走进播音室,面向学生及年轻人宣讲戏曲知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板块还定期邀请大学生及研究生戏迷走进直播室,与主持人及嘉宾一起聊戏、唱戏、评戏。节目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戏曲艺术在大学校园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增强了戏曲节目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此外,栏目还经常组织送戏进校园活动,与学生们一起举行戏曲联欢会。2012年,栏目又推出了《梨园同乐会》板块,将目标受众从大学生扩展为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朋友,大、中、小学生都能走进播音间唱戏、评戏,在听众中影响很大。江苏文艺广播总监王海荣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对这样的探索做出了评价:“电台的收听率就像张晴雨表,这几年明显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更多人注意到,戏曲等节目的收听群已形成稳固而开放的圈子,年轻听众越来越多,几乎所有节目都开设针对校园的板块,且在网上开设‘讨论版’与年轻听众互动。《梨园漫步》最受赞许的是周六的‘校园票房’,主持人邀请戏曲专业人士走进直播室,在学生及年轻人中普及戏曲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每周还定期邀请喜欢戏曲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走进直播室,开通热线与大家共同聊戏、唱戏、评戏。”[1]
二、整合全国戏曲广播资源 注重品牌建设
栏目是国内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电台进行联动直播的戏曲广播栏目。2003年10月,《梨园漫步》在国庆特别节目中分别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戏曲节目、天津文艺广播电台、陕西广播电台《戏曲大观园》栏目、上海戏剧广播、浙江广播电台《戏曲天地》等栏目进行直播互动,各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在直播中分别介绍了当地的戏曲文化,对国庆期间的演出安排也做了预报。各地的戏迷与听众可以通过电话参与节目,演唱当地的地方戏曲,增加了各地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次直播播出后,听众反响热烈,这次节目也被认为是祖国各地文化一次跨越空间的交流。
与其他戏曲电台联合直播的成功给《梨园漫步》的主创人员提供了启示,兄弟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进一步拓展栏目在江苏以外地区的知名度,是一个应当常态化操作的好方法。2005年,栏目与常州台的戏曲直播节目《何林戏迷俱乐部》联手,每周一次定期联合直播,并开设了常、宁两地听众空中互动的节板块。节目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于是栏目又称热打铁,与常州台联合举办了南京与常州两地,越剧票友比赛,即“越剧王子赵志刚空中大PK”,并在节目现场直接连线身在上海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由他亲自对现场票友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收音机前的听众戏迷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短信评价选手。
之后,以节目为平台和纽带成立了“江苏戏曲广播联盟”,推出了每周一次的“江苏戏曲节目大联播”。江苏是一个戏曲大省,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全省境内不仅有昆曲、锡剧、淮剧、扬剧等这些江苏地方戏的大量戏迷,也存在着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其他剧种的受众群。因此,这样的戏曲大联播在江苏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一经推出便受到听众们的热烈反馈,也受到戏曲文化界人士的重视与推崇,被认为是各地戏曲交流与融合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以《梨园漫步》为平台和纽带的“江苏戏曲广播联盟”于2007年春天成立。作为江苏省、市各家电台联手打造的全国第一个戏曲广播宣传平台,联盟整合各地戏曲资源,联合各成员媒体举行各类大型系列戏曲文化活动,并邀请各剧种的名家、著名票友组团到各地巡回演出,联合举办戏曲节目的推介会及听众、戏迷见面会,密切的与全省各地的戏曲文化团体联系,先后牵头各联盟台举办了江苏省首届“票友之星”大赛、江苏票友演唱会、苏沪锡剧票友演唱会等活动。2008年,上海台和浙江台先后加入,联盟也就此升级为“长三角戏曲广播联盟”,2009年随着更多外地广播台的加入,联盟升级为“全国戏曲广播联盟”。这是戏曲广播业界的一次又一次创举,联盟也成为全国戏曲业界一个具有强影响力的品牌。
作为江苏广播乃至全国广播界的著名戏曲栏目,栏目每逢周年庆典,都会举办一系列文艺活动,组织大型的戏曲晚会。例如“2016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暨全球网友戏迷大赛颁奖庆典”于2016年9月在南京盛大举行,这也是第十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在全社会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贯彻“互联网+”思维 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的崛起使媒介竞争不断升级,网络媒体逐渐兴盛,专业的戏曲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类戏曲论坛和讨论版。进入新世纪后,戏曲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更为丰富,出现了专门的戏曲网站,如京剧艺术、梨园豫剧、咚咚锵等。这些网站为广大戏迷提供了丰富的戏曲视频资源,以及互相交流的空间,更为可贵的是,网站交互性强的特点满足了广大戏迷自娱自乐的需求,很多戏迷在网站上上传自己的表演视频或音频,供大家欣赏、点评,切磋技艺。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梨园漫步》化危机为机遇,在2001年开办了“网上戏迷论坛”。2005年春天的“非典”的爆发,使得很多听众无法出门走进直播室参与节目的录制。栏目打破常规,抓住时机与UC戏迷语音聊天室进行合作,定期推出《梨园漫步》(网络演唱版)“网络票房”单元,“网络票房”打破了现实的地域时空限制,全国乃至全球的网友纷纷参与节目演唱戏曲,节目则定期现场录制,择优播出,这一举措在全国是首创。许多网友在电波中听到自己的演唱时,感到十分激动。许多海外华人也都发来电子邮件,表示能够通过互联网听到来自故乡的传统戏曲,感到十分亲切。此后,栏目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梨园漫步》QQ群;通过网络进行戏曲节目的视频直播。
正如栏目主持人刘璐认为:“戏曲节目应该打破过去的呆板的说教形式,像其他音乐互动类节目一样,以戏曲节目为载体,突出节目的互动性、娱乐性、欣赏性,使戏曲节目通俗化、平民化,缩小戏曲与听众的距离,培养大家对戏曲的兴趣。通过广播这一现代媒体的包装与传播,使年轻的听众及对戏曲不了解的听众了解并喜欢上古老而传统的戏曲艺术。”[2]《梨园漫步》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如何合理使用广播媒介传播古老而又经典的戏曲艺术,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只要能有效制定戏曲广播节目的发展策略,戏曲广播未来发展之路是宽广而长远的。[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01)子课题“当代戏曲广播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张漪.《梨园漫步》庆祝8岁生日[N].扬子晚报,2009-08-06.
[2]刘璐.用现代思维诠释传统戏曲艺术——《梨园漫步》主持心得[J].视听界,2008(2):109.
[作 者]赵翌,文学硕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华枫,文学硕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