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愿动词“可能”意义的词汇化研究

2017-03-29

关键词:现代汉语短语语法

陈 曦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81)

能愿动词“可能”意义的词汇化研究

陈 曦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81)

词汇化是根据语法化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文以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能”为例,通过对其词汇化的分析,从历时的角度探寻了能愿动词“可”“能”与“可能”连用时意义的变化过程,推测“可能”意义发生变化是从元代开始,完成于清代。经过演变最终与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可能”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重新分析理论和情境、语境理论对这种意义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可能;词义;能愿动词;词汇化

一、引言

西方关于“语法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是语法演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概念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提出的“实词虚化”的概念相似,都是指语言系统中某些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演变的过程中转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语言演变过程中的另一种现象,即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lexicalization)。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可能”在古代汉语文献中是以“可”“能”两个能愿动词连用的短语形式出现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可”和“能”解释为“可以和能够”,具有实在意义。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能”意义与古代汉语有很大区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能愿动词“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表示推测之意,丧失了原来“可以能够”义。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可能”意义的演变过程,并认为“可能”意义的变化最早始于清代。

二、“可能”能愿动词意义的历时研究

(一)“可”的意义演变

作为能愿动词的“可”字,产生时代非常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用在动词等前,表示动作行为能够做到,与“可以”义相同,可以独立使用但是数量不多。等到西周时期,金文中“可”作为能愿动词使用已经十分稳定常见了。例如:

(1)惠可用于宗父甲,王受佑?(《殷墟甲骨卜辞第三期》)

(2)汝敏可事。(《师簋》,《集》4 324)

(3)寡人惧其忽然不可得。(《中山王鼎》,《集》2 840)

例(1)句义为“可以在宗庙为父甲举行用祭,王能得到保佑吗?”“可”翻译成现代汉语意义是“可以”放在动词“用”之前。例(2)铭文是说,你才识敏达,可任以职事。例(3)义为寡人惧怕它忽然不可得到。

能愿动词“可”表“可以”义在后世古籍文献中的使用更加频繁。例如:

(4)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尚书·舜典》

(5)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对。薳启强曰:“可”。《春秋左传》

(6)晋侯谓伯瑕伯瑕,士文伯。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卫侯、武子皆卒故。对曰:“不可。”《春秋左传》

例(4)孔颖达疏:尧呼舜曰:“来,汝所谋事,我考汝言。汝言致,可以立功,三年矣。三载考绩,故命使升帝位。”例(5)例(6)中“可”“可”表达客观的可能性,作为能愿动词独立使用,表达实在的意义“(不)可以”。

“可”作为能愿动词,是帮助动词表达确切的意义,如果上下文表意十分明确,“可”后的动词义可以省略,可以作为能愿动词单独出现使用。

(二)“能”的意义演变

作为能愿动词的“能”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产生时间晚于“可”。表示主观上有能力有条件,能够做到或完成某事。后世的文献中“能”作为能愿动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一直沿用至今。

(8)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周易·尧典》

(9)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周易·舜典》

例(8)孔颖达疏:分掌四岳的诸侯,大水方方为害,奔突有所涤除,包山上陵,浩浩盛大,若漫天。百姓咨嗟忧愁,病水困苦,故问四岳,有能够治者将使之。“能”表示希望能有富有能力的人来完成治理洪水的重任。例(9)亦谋也。所重在于民食,惟当敬授民时。当安远,乃能安近。厚行德信,使足长善。佞人斥远之,则忠信昭于四夷,皆相率而来服。“能”是指有能力有可能使近处安定。

“能”后的动词一般都具有一种主动性的意味,表示主观能够做到。

(三)“可能”的意义演变

“可能”二字放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但“可能”并不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元明清代之前的“可能”连用,在句子中只是两个动词位置上的连续,由于意义的相近而常放在一起使用,表示“可以能够”两个意义,这时的“可能”只能称为动词短语。直到元代以后“可能”才逐渐出现了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的“估计、推测不很确定”之义,并发展使用到今天。

(10)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左传·昭公五年》

(11)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

(1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

(13)粒重英以表稔,花四出而呈瑞,陈陈相因,非秭载可能计矣。《全唐文》

(14)若谓从政,则恐非人人可能。《朱子语类》

例(10)—(14)为元代之前的古汉语中动词短语“可能”的部分使用情况。在所调查五百多“可能”连用的例子中,“可能”均是“可以能够做到”之义。自元代开始,动词短语“可能”的意义开始变得模糊。“可能”连续使用时实际包含的“可以”义开始发生脱落。

所搜集到的元明时期的“可能”连用的例句共29条,其中21例用在疑问句中,陈述句中3例,“可能”的“可”字表“可以”义的作用已经弱化,成为一个表示疑问语气的符号,“可能”中的“能够”义保留下来,成为了主要意义。例如:

(15)“只是自今一别,不知后日可能得再见否?”《警世恒言》

(16)髡翁复起,可能心服否乎?《四溟诗话》

(17)老孙把这头伸在那里,你且筑一下儿,看可能魂消气泄。《西游记上》

4例依旧表示“可以能够”例如:

(18)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始知前日之言谬也。《三国演义》

1例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

(19)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传习录》

到了清代,“可能”中“可”的意义更加模糊,从找到的55句例句中,基本已经找不到表示“肯以能够”义的动词词组。在清代的55句例句中,“可能”在陈述句中表示能够的意义的例句数量变得更多,已经不仅仅限于疑问句,逐渐由并列的能愿动词短语变为一个具有疑问推测意义的双音词,十分接近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可能”的意义。例如:

(20)陶子尧急了,央告魏翩仞,可能再少点。《官场现形》

(21)回去替我致意高老先生同秦老先生,不知此后可能再会了。《儒林外史》

(22)忽见利生心,乘虚入寇,以今日之势力,可能救其首尾哉?《全唐文》

三、能愿动词“可能”词汇化的原因分析

那么“可能”为什么能从表达两个意义的动词短语词汇化而成为只表示一个“推测估计”意义的能愿动词的呢?这与读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背景有关。

(一)从“重新分析”的角度分析“可能”的词汇化原因

所谓重新分析,按Langacker(1977:58)的定义,是指一种改变结构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本身并不对表层结构作直接或本质上的修正(Hopperand Traugott 1993:41)。从根本上说,重新分析完全是听者(或读者)在接受语言编码后解码时所进行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听者(或读者)不是顺着语言单位之间本来的句法关系来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通常都是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来进行另一种理解。于是,原本的结构关系在听者(或读者)主观的认知与理解下,变成了与原来不同的结构关系。但有时候重新分析不仅仅限于结构关系,也与听者的主观意愿与心理期望有关。例如:

(23)清红楼梦(下)贾母道:“你们愿意更好,但是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两年那边可能回家?《红楼梦》

从说话者也就是贾母的角度来看,这段话中的“可”是为了表达一种疑问推测的语气,“能”表达了说话者的想法,重心在“能”上,希望三丫头能够回家。但是读者从这段话所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三丫头一去两三年是不能回来的,语义重心在“可”上,就是推测可能性上,而且“能”回来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主观看法已经事先存在于读者心中,并作为主要方面被显现出来。

由此“可能”的“可以能够”义已经被进行了重新分析,那么结构上的重新分析也就自然而然了。“可能”由“可以”加“能够”的动词短语形式变为只“表示估计,不很确定”的能愿动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两种现象共存意义模糊的阶段,而为了使形式和意义保持一致,“可能”就变为清楚地表达其中的“表示估计,不很确定”义。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可能”意义转变的阶段,从元明代开始,完成于清代。

(二)从“语境、情境”的角度分析“可能”的词汇化原因

关于“语境”的研究,早在1923年Malinowski就论证过。Langacker认为应该把“语境”这一概念看作是心理现象,他把认知域中他的这一中心概念定义为“语义单位特征表描述性的语境”“可能”从动词短语转变成一个单独的词,与使用者的心理现象是分不开的。例如:

(24)“夫人可能救我?”《儒林外史》

例(24)“夫人可能救我?”发问人想问的是“夫人能不能救我?”突出强调的是能不能救,而不是“可以”救,说话人不确定“夫人”能否救“我”,但是说话人本身非常希望对方有能力救“我”。是说话人心理意愿在语言上的一种体现。情境(situation)

这一术语的定义为真实世界中的物体互动,是“真实世界”中事件的某种状态。

自元代开始,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戏曲艺术空前繁荣,各种新形式的曲艺出现。到了明代,通俗文学急速发展,白话文进一步发展起来,作品的语言也更加符合市井大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口语化,一些书面语的语义也正是在此时文化交流发展时期发生了改变。“可能”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转变。

四、结语

词汇化伴随于语法化过程之中。我们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从历时的角度看“可能”从“可以能够”义词汇化而成为“表示估计推测”的能愿动词,经历了元代到明代三朝的时间。本文通过查询各种语料,进行意义的断代,最终在“可能”的词汇化过程中,笔者认为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功能演变、重新分析、语境和情境影响等因素起到十分主要的作用。

[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 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32(5):399-409.

[7] 朱松植.古汉语中表示可能的能愿动词浅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92-95.

[8]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1):18-28.

[9]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225-236.

Thestudyonlexicalizationtothemeaningofauxiliaryverb“May”

CHEN Xi

(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

Lexicalization is a new concept based on grammaticaliz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meaning of the auxiliary verb “can” and “may”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taking the auxiliary verb “may” as an example by the lexicalization analysis to the word “May”.It infers that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may” began from the Yuan Dynasty,completed in the Qing Dynasty.After the evolution,the final meaning and the Chinese word meaning of the auxiliary verb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same meaning.And by using the reanalyze theory and context,context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evolution of this meaning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may;word meaning;auxiliary verb;lexicaliza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3.018

2017-06-15

陈曦(1993—),女(满族),辽宁锦州,硕士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字学。

H146

A

1009-8976(2017)03-0072-03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短语语法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