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分析
2017-03-29吴红蕾
吴红蕾,蒋 磊
(1.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部,长春 130062;2.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春 130051;3.吉林大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长春 13001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分析
吴红蕾1,2,蒋 磊3
(1.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部,长春 130062;2.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春 130051;3.吉林大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长春 130012)
理论界、学术界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高校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青马工程”实施途径和机制研究等方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分析
我国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相关学者就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自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青马工程”以来,理论界、学术界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围绕“青马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实施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实施途径和机制等方面。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
学者对高校实施“青马工程”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上。杨华、李娟指出,实施“青马工程”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青年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共青团组织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落实好[1]。方琼认为,高校实施“青马工程”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大背景下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对青年一代思想文化渗透的迫切需要[2]。刘媛、李纯认为,当代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受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他们对外界不良诱惑的抵抗能力较弱,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也受到冲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危机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因而在高校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当务之急[3]。黄芳芳认为,在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尤其是对于理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院校具有特殊意义。既可以帮助理工科院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所带来的问题,又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加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双向目标,同时更有助于独立院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改进自身思想政治工作[4]。单永强、王兆良指出,在高校中实行“青马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高校要通过积极努力,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增添新鲜血液[5]。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者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培养内容、指导教师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待加强
陈前认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气氛不浓,超过一半以上的“青马工程”学员表示从未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较为被动,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学生缺乏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第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创新性不够;第四,思政学习交流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探讨[6]。
(二)“青马工程”有效覆盖面不够
韩蕾指出,虽然多数高校的重点培养效果比较明显,但有效覆盖面还有待提高。现阶段,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主要以校级层面为主,培养对象是经过学院推荐的优秀学生干部。这就造成有效覆盖面不够,使得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同学不能参加培训。因此,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兼顾成为相对突出的问题[7]。
(三)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形式的创新性相对薄弱
郭莉指出,在培训内容上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但在对外交流、支援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重视不够。在培训形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或团校集中授课的模式,以听取专题讲座、开展学习座谈会、组织交流会等比较枯燥无味的形式进行,而没有较多地采用考察调研、导师带徒的方式,也没有结合现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等更为创新的方式,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不利于“青马工程”的长远发展[8]。
(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章剑锋指出,指导教师作为“青马工程”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培养的效果与成绩。但是很多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教育者由于责任心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理论水平不高等方面原因,不能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而且,一些高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让一些教学经验相对尚浅、教学能力相对不强的年轻教师担任指导工作,不利于“青马工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显得尤为必要[9]。
(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培养工作缺乏持续性
杜兰晓、吕媛媛通过调研分析指出,有些高校对培养对象的学习考核不够科学、规范,过于重视知识考核,对能力与素质方面的评价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培训效果;有的高校缺乏对培训学员的管理,致使培训对象对“培训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甚至对未达到结业标准的学员也准予结业;有的高校缺乏长效考核机制,对骨干学员缺乏跟踪培养,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断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提升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助于高校“青马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10]。
三、 关于高校“青马工程”实施途径和机制的研究
学者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对策和建议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陈前、张嘉乐提出,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把深化理论教育作为根本,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关键。因而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原著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精髓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具有重要意义[11]。陈立力站在“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意义、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述[12]。
(二)重视“青马工程”师资队伍建设
杨华、李娟认为,要通过举办青年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以及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等方式,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1]。周俊强调,在高校要大力推行和建构新型的“导师”战略,集中高校教师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举办较高层次和级别的教师研讨会、教师论坛等,从而增强“导师团”的整体素质,通过“导师团”一对一的培训机制,对大学生骨干进行思想政治辅导和实践经验训练,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13]。章剑锋强调,可以探索实施导师制,打造一支校内为主、校外兼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条件[9]。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工作创新
赵效萍认为,要积极建构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广、传播快的特点,重视和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院校官网、QQ、学生论坛、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有效引导学生,开辟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渠道、新方法,定期更新相关文章[14]。
(四)深化长效培养机制,建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刘媛、李纯认为“青马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建构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他们针对目前“青马工程”所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指出,可借鉴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关作法,实施学分制、导师制、认证制等模式[3]。甘雄对“青马工程”培养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认为可以建立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注重实效与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素质与促进成长的双目标导向机制、典型推介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激励动力机制、动态管理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管理机制、完善软件与硬件建设的保障机制等[15]。
(五)加强组织建设,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陈前、张嘉乐认为,加强“青马工程”建设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团组织要身体力行,积极推进“青马工程”建设。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作为长期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将此项工程纳入到国家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划之中[11]。此外,王建兵、张丽也明确指出,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政机关部门、高校党组织和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等校内外各组织机构的合力[16]。
四、结语
通过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此方面研究有一些急待加强的方面:一是在实施的意义方面,以往分析意义多立足于经济、政治背景,从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加以研究,没有着眼于新媒体时代的新特征展开研究分析。二是高校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面,以往研究从构成“青马工程”的因素入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虽然分析比较全面、深入、细致,但是没有引入量化研究方法,查找问题的逻辑性、科学性、精细化程度还需要提升。三是高校“青马工程”实施途径和机制研究等方面,以往研究立足“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机制、方法、人员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虽然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针对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对工作规律的把握还需要提升。
[1] 杨华,李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途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98-99.
[2] 方琼.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244-245.
[3] 刘媛,李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及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26-128.
[4] 黄芳芳.独立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19-22.
[5] 单永强,王兆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研究初探[J].法制与经济,2011(6):149.
[6] 陈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和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98-99.
[7] 韩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实施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16(9):136.
[8] 郭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与探讨[J].党建研究,2012(9):135-136.
[9] 章剑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25-28.
[10] 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11] 陈前,张嘉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途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93-94.
[12] 陈立力.研读原著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04-107.
[13] 周俊.高校共青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高校探索,2015(10):69-70.
[14] 赵效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多途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5(2):97-102.
[15] 甘雄.在大学中培养青年马克主义者的机制探讨[J].考试周刊,2008(12):191-192.
[16] 汪建兵,张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经验考察借鉴[J].人民论坛,2014(35):170-172.
AsurveyandanalysisoftheyoungMarxisttrainingprojec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U Hong-lei,et al.
(DepartmentofBasicAffairs,JilinJudicialPoliceVocationalCollege,Changchun130062,China)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the theorists,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lated personnel around the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mainly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sing Ma Pro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Tsing Ma Proj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Tsing Ma project” approach and mechanism research and so on.
young Marxist;training project;research and analysis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3.003
2017-05-15
吉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7m1)
吴红蕾(1970—),女(满族),吉林长春,副教授,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
G641
A
1009-8976(2017)03-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