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文化建设指向
——基于酉阳石泉苗寨的田野体验
2017-03-29刘安全
刘安全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武陵论坛
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文化建设指向
——基于酉阳石泉苗寨的田野体验
刘安全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泉苗寨的旅游开发在政府主导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政府对苗寨旅游开发所采取的谨慎与科学的态度,使得苗寨旅游开发走向了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通过对苗寨旅游开发初期阶段文化变迁的考查发现,旅游产业的开发促进了民族村寨文化发展并使其特色鲜明化。旅游开发使村民能够认识到自身所传承的文化的价值,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文化建设;文化特色
一、石泉苗寨概况
石泉苗寨位于渝东南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属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苗寨分上中下3寨,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苗寨,是重庆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苗寨。全寨以石姓人居多,有108户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500多丘梯田,1000多棵古树和满山翠竹紧紧包围,寨中有70多栋院落和吊脚楼形式的青瓦民居,全为木质结构。寨子里还有8孔清澈的山泉,四季喷涌,冬暖夏凉,“石泉”便由此得名。
二、石泉古苗寨旅游体验
(一)夜宿石泉
赶赴古泉苗寨,可从黔江或酉阳出发,经苍岭镇后约20km便可到达。笔者进入苗寨已经是下午4点了,直接联系石泉苗寨从事旅游接待的农家乐主人石邦惠。石邦惠家是一栋常见的当地民居,房前有一块大约200m2的水泥坝子,石块围起来的院墙高约1.5m。走进石邦惠家,给人一种整洁清爽的感觉。一张兼作竹床的坐椅靠在右手边的板壁。室内的火铺高约60cm,长、宽约为2m,挨着板壁的两方,距火塘宽约有1m,可以设床或座位。冬天天气冷的时候,一家人就围在火铺上取暖。火铺外角边设置了一个火塘,架着三角架,三角架中燃烧着木柴,缕缕清烟飘飘而上,隐入上方吊挂着的腊肉阵中。往前就是老式的柴火灶,灶中嵌有3口大锅,灶台上一尘不染。
石邦惠是苗寨最早一家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他把正屋右边的厢房改造成了两间客房,可容两个人休息住宿。在房屋后面的老屋中的吊脚楼上,也开辟了两间客房,共有4个床位。客人休息的房间是正屋的厢房,房间是新装修的,没上油漆,房间里充满了原木的香味。夜半,被一阵阵牛铃闹醒。卧在木楼里,静静地听着不远处传来的阵阵牛铃声响,能感觉自然的奇绝,享受着异地休闲的惬意。
(二)寻访老屋
石泉苗寨共有木质建筑70余栋,其中保存100年以上的老房子有10余栋。从石邦惠家出来,沿着村中小路渐行渐上,从一棵银杏树下过去,看见由几栋房子围成的四合院。四合院里有一栋房子很是气派,屋檐高约5m,门窗有木雕。堂屋大门有6扇,每扇门上嵌有“万”字窗格,门的中段是雕花木板,雕刻以羊、蝙、麒麟、凤凰等图案为主。由于年代久远,木质门窗已呈灰白颜色,不能看出是何种木料。窗格中镶嵌的雕花是梅、莲、鹊、鹤等图案。图案雕工细腻,栩栩如生。堂屋和阶檐的地坪采用传统的整地方式,用石灰、烧砂、搪灰混合后打平磨光,经久耐用。随阶而上,在村民石敦卓的带领下,笔者终于看到了寨子里最古老的房子,房子较矮,稍显破败。“这就是我们寨子最古老的房子,是我们石姓人家第一个祖祖修的。你莫看它修得矮,不雄壮,它用的料是全寨最好的。你晓得它是用什么树材修吗?是马桑树。马桑树你知道吗?马桑树很难得长高的,这个屋的马桑树柱头有这么高,不晓得要长好多年。”①田野报告人:SDZ,53岁,苗族人,石泉苗寨村民。
古寨民居建筑制式有两种,即四合院和吊脚楼,房屋的正房、堂屋、转角、厢房、朝门。木质建筑工艺大致一样,同是采用棋排梁跨骑、榫铆结合结构。一般是一开三间,如家庭人口多,住房不够就向两侧延伸。延伸空间不够,便转角加建房屋,自然形成四合院;有的建筑因地势不同,转角出来修成吊脚楼。殷实之家多在门、窗、榫头处作雕花装饰,显得美观、大方、精致。年代较近的建筑能清楚地看见木头原本的颜色,一般是黄偏红的。年代较远的,则经过长期柴火烟熏,显现出黑色,再久远一些的房子,则是青中发白的颜色,只能看出黑色的底子。
苗寨家家在堂屋设有神龛。神龛设在堂屋正面,上面写有家先,供台上有祖先香火牌,香火牌放在香火柜内。香火牌由3块木板组成的,两块木板中间夹着一张纸,上面书写着牌位主人的生卒年月、墓葬地方和方位。下面一块木板作为基座,把上面两块木板固定在一道槽穴中。苗寨石姓人家建有完整的族谱,从清康熙年间至今为止,石氏族谱共有族谱12本。族谱清晰地写明了祖籍及迁徙过程。苗寨还流传着石姓苗家由来的一段故事:明清之际,武陵山区一带的酉州范围内,由冉姓土司管治。由于生活在该地区的汉人时常与苗族人发生械斗,冉姓土司就发起了驱赶苗人的行动。石姓家族巧妙地用“石家”和“10家”的谐音骗过土司,所以一直固守在苗寨。
石泉苗寨石姓人家在生产生活习俗方面经过长期与周边汉族人交往,不仅一些苗族显性特征如服饰、语言等已经消失,而且在较深层次的行为模式上也学习和借鉴了汉族习俗。石姓人家自认为出自唐时“武威郡”,以武威为堂号。苗寨每家在家先上都写明武威堂,并供“天地君亲师”位和儒释道各家神仙位,先写明了四官神、真武祖师、孔子、昭穆、观音、宏仁帝、释迦佛、三官神、川主神、灶王神等神位。
(三)考查古寨生态
苗寨建在山腰,背后是成片的树林和竹林,苗寨下方则是整齐的梯田,山间的泉水围绕寨子潺潺流下,树、水、人、田在这里构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石泉古苗寨由环山簇拥,坐落在两山自然形成的“U”字形山弯里,后背紧靠大山,正面无大山隔断视线,犹如一把坐椅嵌在两山之间。整个苗寨分为上中下寨,寨中一泓泉水将下寨与中、上寨一分为二,自然形成了一个不规整的“太极”图案,泉水蜿蜒从寨中流过,恰如太极的中分线。苗寨水源充沛,上中下寨共有8孔泉水。泉水清澈,四季不干,且水质极好。“我们这里长寿的人很多,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这里水质好,山上接来的水直接舀起来喝,烧了几年开水的铁锅都看不到旮旮(水垢)。别的地方好多人都得了肾结石、胆结石,我们这里还没有人得这个病的。”②田野报告人:ZMM,女,69岁,苗族人,石泉苗寨村民。
苗寨寨前有树,寨中有树,寨后有树,形成了一个古树群落。在寨前的小溪沟前有两棵高约30m大树挺立在寨前。中寨有一棵被村民称为坛罐树的古树,高约30m。距坛罐树不远的院落里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两棵银杏相隔约20m,都需4人牵手合围。相传,这两棵银杏是明末清初石氏高祖婆的“嫁妆”,距今大约400年了。村民们都说,高祖婆嫁给高祖石才遂时,陪嫁箱子里的嫁妆夹带了两粒银杏,高祖就将这两粒银杏种在了院坝里,第二年春种子发了芽,后来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寨后的山坡是一个古树群落,有数百棵本地杉,还有银杏、楠木、枫香、丝栗、青杠、水红木(檬子刺)、拔枣树、坛罐树等珍稀、濒危树种10余种1000余棵,大多需要数人牵手合围。与树林右边相邻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竹子大多碗口大小。
在石泉古苗寨后面半坡上耸立着两棵高大的古楠木,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楠木王”,两棵楠木相隔仅10m,并肩而立。古楠木高约40m,胸围6.5m,直径约2m。但村民都不知道这两棵楠木生长了好多年,有的说300多年,有的说500多年。村里人都视两棵古楠木为院子的“神树”,院里每一代男女老少都曾拜“神树”为“保爷”。“反正我们的爷爷都说,爷爷的爷爷生前,这两棵楠木就有这么大。有病痛求保,有祸福求保,逢年过节还要烧香燃烛祭拜。古楠木在院子里成了不可侵犯的神灵。”①田野报告人:HTQ,男,58岁,苗族,石泉苗寨村民。
在下寨入口处,有一块立于民国二年的“酉阳县知事马为示禁事”石碑,碑上所刻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大致意思为:要保护农作物,不许猪牛践踏庄稼;保护桐茶漆棓,不准提前采摘,不准偷盗。并为违规行为的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示禁事”碑从侧面反映了村民习惯法对苗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促进作用。
(四)围铺摆古
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使石泉古苗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走进村民家中,能看到从明清、民国到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文物,如明清时的古书、字画、对联、苗族银质饰物,民国时的青花陶瓷、香炉、马灯,以及上百年木床、木匾、石水缸、木质洗脸架、木质酥食盒、石磨、石碓等生活用品,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民俗博物馆。马桑树老房子、“生基坟”“圣旨碑”、匾牌、石墩等古物无不沉淀了苗寨人关于前人的记忆。在苗寨中和遇到的每个村民聊天,他们都会为你讲起村里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传说。村民讲的故事大致都有《石合昌割肉救母》《火烧溪的来历》《冉土司赶苗》《石举人骨归故里》《石化昌五考状元不中》等。石合昌割肉救母的故事在村寨深入人心,人人会讲,每当给客人讲起,都会带领客人去看表彰石合昌的母亲周氏的“圣旨碑”。每当石邦惠家客人多的时候,石老也会请几位老村民过来和客人们聊天,给客人讲述关于苗寨的人和事,和游客们一起唱歌,无论是山歌、老歌、革命歌曲,还有流行歌曲,大家都陪着一起唱。
三、石泉古苗寨旅游开发历程
(一)苗寨旅游开发肇始
2008年,刚调任苍岭镇党委书记的向勇为了找到一种使百姓快速致富的产业,想到了旅游。向勇书记介绍说,酉阳县旅游规划本来没有包括石泉苗寨,经过镇党委政府努力争取,酉阳县最终同意将石泉古苗寨纳入旅游规划之中,并作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区主要景点打造。该年夏天,向勇书记陪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回国的石教授走进苗寨,激起了向勇书记开发苗寨旅游的雄心。“石教授是画家,为川美学生选写生基地而来。石教授的赞美或许对我不重要,但对寨子里的人来说就很重要了,因为有他的话比我的话管用,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对寨子里的人讲,有世界级的画家说了:这寨子很美很有价值。”②田野报告人:XY,男,38岁,土家族,酉阳县苍岭镇政府干部。
2009年中秋节,县长及多位领导实地考察,定下苗寨保护开发的调子。2010年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苗寨召开苗寨一事一议户主会,形成苗寨初步发展一事一议会议。同时,酉阳县有关部门数次组织摄影爱好者、文化人士、旅游爱好者到苗寨调研和观光考察。
(二)舆论宣传造势
为了打造石泉古苗寨旅游形象,苍岭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公关,大大提高石泉古苗寨的知名度,为苗寨的旅游开发走出了非同凡响的一步。
2009年苍岭镇邀请了《酉阳报》的记者参观了石泉苗寨,随后《酉阳报》于2009年8月9日刊发《火烧溪的圣旨碑》,首次报道了石泉苗寨。随后又制作了石泉苗寨的宣传专题,陆续刊发了《神奇美丽的大河口——苗寨之美》《走进石泉古苗寨》《渝东南第一苗寨——石泉古寨之谜》《深山藏璞玉千年自逍遥——感受苍岭石泉古苗寨》等介绍石泉苗寨的相关文章。2009年底《武陵都市报》记者连续3天走访老人、寻找古墓、踏勘古林、追寻文物和悉心考证,对石泉石苗寨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于在2010年2月10日第3-10版用整整8个版面推出了《酉阳苍岭石泉古苗寨特刊》。《中国最大原生态苗寨惊现酉阳苍岭石泉村》《崇文又尚武 名冠于酉黔》《独特古民居 苗家活化石》《罕见古树群落 缔造生态奇迹》《“夫妻楠木王”相爱500年》《户户有珠玉 家家藏珍宝》《无字古苗坟 神秘待人解》《清代圣旨碑 孝感天下人》《石泉古苗寨美景胜陶源》等文章,热情洋溢,引人入胜,全方位地推介石泉古苗寨。
随后,《重庆日报》(农村版)以《渝东南第一苗寨石泉古寨》为题、《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酉阳发现中国最大原生态苗寨》为题、《香港文汇报》以《武陵都市报独家发现石泉古苗寨》为题,相继报道了石泉古苗寨。除官方媒体的图文报道以外,重庆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也到石泉古苗寨拍摄采访。国内主要网络媒体如新浪网等也转载了石泉苗寨的相关报道。
(三)旅游开发规划与论证
对于石泉古苗寨的开发,苍岭镇确定了“三步走”的总体指导思想。第一步是发掘与保护;第二步是科学论证,集中打造;第三步是持续宣传,迎接游客。“石泉古苗寨,是至今完好古民居自然村落,规模较大,是酉阳第一苗寨,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通过古苗寨的保护和开发,将具有原生态和民族特色的自然村庄,打造成为宜居、休闲、旅游圣地。第一步,做好保护和规划;第二步,投入资金,发动群众,统一包装、打造;第三步,做好旅游宣传,迎接游客。”①摘自苍岭镇人民政府《关于石泉古苗寨2010-2015年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酉阳县苍岭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石泉苗寨是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要项目,初步规划包括维护古民居124栋、铺设2条石板路和2条下水道、发展楠竹和经济果林、培训民歌和摆手舞传承人员等,预计投资183.4万元。同时,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石泉苗寨进行实地考察,提升石泉苗寨的历史地位,从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打造出石泉苗寨的品牌。
(四)苗寨旅游试运营
在宣传推介工作展开的同时,石泉古苗寨进行着旅游接待的试运营。为了规范苗寨旅游接待行为和树立苗寨农家乐样板,苍岭镇扶持了石邦惠等农家作为苗寨旅游接待定点单位。从2009年3月开始,石泉古苗寨共接待各类游客500多人。2010年“五一”长假,石泉古苗寨迎来第一个旅游高峰,仅2010年5月2日一天就接待游客130多人。2013年到苗寨旅游观光、摄影写生、休闲度假、纳凉消暑的游客已达8500人次。2015年苗寨已有农家乐23户,年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400余万元。
四、旅游开发对古苗寨文化的指向性影响
(一)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对苗寨的影响
1.苗寨旅游氛围的营造。在旅游开发初阶段,政府的主导行为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旅游产业地位、规划旅游产业模式、营造旅游社会风气等方面。“苍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阿蓬江森林湿地公园、石泉古苗寨两个品牌叫响国内外,国家林业部已为我县阿蓬江级森林湿地公园正式授牌。我们要利用阿蓬江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石泉古苗寨这两张名片,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大镇。”②酉阳县苍岭镇《2010年苍岭镇政府工作报告》,酉阳县苍岭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渝东南地区由于地处重庆东南,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这样一个“地方要财政,农民要饭吃”的地方,找准一个能快速致富的产业,对于各级政府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部确认,为石泉苗寨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契机。苍岭镇选准了旅游产业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响亮提出“强势推进旅游兴镇战略,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大镇”口号,明确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勘探、采访、规划与宣传,从而在旅游开发地营造起了厚重的旅游社会风气。
2.苗寨文化特色鲜明化。随着旅游开发的日渐深入,苗寨的“古、幽、奇、趣”等特色被一一挖掘出来。政府对苗寨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发掘,保护了古寨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了古寨各种文化事项的重要性。村民们也逐渐认识到树水寨人合一的生态系统,历经数百年的民居建筑群以及村民熟悉的传说故事的价值。“它(石泉苗寨)的特色就是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有文化。一是寨子保存完整,寨子占地2万多平方米,分上中下3寨,108户500多村民,全是石姓。房屋共70多座,基本上都是木质建筑群,又有整体性。二是生态好,杉、柏、银杏、楠木、枫香、皂角、丝栗、拔枣、檬子树(水红树)、檀罐树等10多个品种、上千株古树。三是寨子水有特点,寨内8孔泉水形成小溪,水从各家房前房后绕起流过,水在路中,路也在水中。四是寨子有历史,有文字记载至少在500年左右,从四周山上千座苗坟推断,无字苗坟、有图案苗坟、有文字苗生基很有可能有上千年历史,甚至更远。五是有文化,寨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流传,也有阳戏等民间文化在延续,也有酉阳苗族与土家文化在此交融的各种民风民俗,还有一些传说故事,就是呆上一两个月也不一定能完全摸得透。”③田野报告人:ZHS,男,56岁,苗族人,苍岭镇党政府办公室干部。
3.苗寨硬件环境的规整。政府主导的苗寨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改善苗寨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决交通问题,二是保持苗寨木质建筑风格。
就石泉苗寨交通来说,外部的交通环境相对较好,但从苍岭到苗寨的村级公路还是1990年修通的村级公路,路基很窄,路面粗糙。2009年在苍岭镇政府的推动下拓宽了从大河口到苗寨的村级公路。2010年油化了苍岭至大河口、大河口至石泉苗寨公路。
为了保持苗寨古朴的民居建筑风格,政府于2010年启动石泉古苗寨步行道和下水道工程;硬性规定了苗寨区域内不得私自建混凝土民房;要求村民做好古寨环境卫生工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护好古寨的文化遗产,增强古寨文化的软实力。并与村民签订了《苍岭镇石泉古寨特色村寨建设村民代表协议》,协议规定:“保护民族特色古寨的建筑风格、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自然风格貌”“村寨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必须无偿支持”“古寨建设,房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苗寨特色村寨的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体村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规划”,等等①《苍岭镇石泉古寨特色村寨建设村民代表协议》,酉阳县苍岭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二)游客进入对苗寨的影响
1.游客与村民关于古寨文化的探讨。大量的游客进入旅游地与当地人接触与交流,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石泉古苗寨,我们能够发现游客与村民们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痕迹。一方面村民们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司空见惯,随着与游客的交流逐渐才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游客进入到苗寨,对苗寨的历史、人文、生态作了一定了解之后,希望寻找出深层次的答案,在与村民交流求证之中,深化了对苗寨文化的认识。如苗族历史、石氏家族史、吊脚楼建筑的巴文化遗存、苗族文化等都在游客与村民文化交流之中逐渐显现出来。“我们不讲别的,就讲苗寨的民居建筑。这里的房屋都是木质建筑,建筑材料以什么木材最贵?马桑树。马桑树在这里是有传说的,传说以前马桑树可以长得很高,可以长到天上去。地下的人可以从马桑树上爬到天上去玩。天上的玉皇大帝很不高兴,就下了命令,说马桑树不到三尺就弯腰。后来,马桑树就再也长不高了。寨子里最老的房子是用马桑树做的柱头,能长到那么高的马桑树本来就不得了。苗寨石家是苗族人,是国家认可了的。石家有完整的族谱,石家的来龙去脉记得清清楚楚。你不要看现在寨子里听不到苗话,看不到苗族民族服装,也不能证明这个地方不是苗寨。他们古老的民风民俗,像打花喜鼓、老年人冲寿要上刀杆,以前都有的。这里以前只要有的东西,恢复起来很快。”②田野报告人:CGH,男,48岁,土家族,游客,酉阳县实验中学教师。
2.村民生活习惯随游客发生改变。游客进入苗寨旅游与村民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一方面,游客从村民那里获得苗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村民在与游客的交流中,会自觉与不自觉地会学习到游客的思考方式,体验到游客的行为爱好。通过这样的互动,村民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发生着改变。“游客来到我们苗寨,只要有空我们都带着他们寨子上逛。游客喜欢看什么,我们就带他们看什么;游客喜欢听什么,我们就给他们讲什么。我们在寨子里生活了很多年,要不是打工,很少出门,见得少,也懂得少。有时候,游客也给我们提很多好的意见。有的游客,像你们是大学的老师,懂得比我们多,你们讲的东西对我们很有用。你们讲的,我们觉得好的就照到做,这肯定对我们也有好处。”③田野报告人:SDZ,男,49岁,苗族,石泉苗寨村民。
石泉苗寨是传统的农业村寨,村民坚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每天六七点钟就起床,在田地里劳作之后才回家做早餐,中午太阳正烈的时候在家休息;等到下午太阳稍有偏西,又上山下地干活。吃饭只做早晚两餐。随着游客的进入,这种作息时间就稍有改动。在有客人的一天,实行一天三餐制,并根据客人要求,按时按要求做饭。
旅游开发之前,寨里卫生环境很差,鸡糞、牛屎都处有是,牛栏建筑也不规范。在游客进入之后,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们每天起床后便开始打扫自家的院坝,不让鸡、牛将糞便拉得到处都是。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洗漱方便,还建了单独的浴室,安装了热水器和浴霸等现代生活用具。石邦惠家被苍岭镇扶持为寨中第一家旅游接待单位后,他竟用水清洗了老木板屋的每一木板、窗格,连厕所的桥板,每天都清洗得干干净净。
(三)苗寨村民对旅游开发的认识
1.村民对旅游开发充满期待。政府主导的石泉苗寨旅游开发让村民们认识到苗寨文化的价值,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石泉苗寨的村民纷纷表示支持的态度。我们用“您知不知道苗寨准备旅游开发?”“您是否愿意参与苗寨旅游开发?”“你是否希望旅游业成为苗寨主要经济产业?”等问题走访了40多名村民,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一是表示支持政府对苗寨的旅游开发;二是愿意积极投身苗寨旅游产业建设当中;三是表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愿意为旅游开发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
一部分游客进入苗寨旅游,给村民讲述了外地发展旅游取得成功的例子,引起了村民对于自己村寨开发旅游的期待。他们积极配合政府在苗寨的旅游开发工作;在苗寨接待游客试运营中,热情主动地接待游客。一旦有游客进入苗寨,村民无论是谁都会热情地和游客打招呼,请到家里喝茶聊天。如果游客需要参观苗寨或者想要了解苗寨历史,村民们都会尽力帮助游客找到想要看的地方,引见想要找的人,等等。“自从政府准备开始做旅游开发,我这里就是主要的接待点。第一次来的是重庆渝中区的,一起有11人,那里2009年的3月份。来的人都是远方贵客,住宿吃饭都不要紧,本来也不应该收钱的。但是好多客人自己一定要给,有时还给很多很多的。后来,我干脆也就定了个价,吃饭按照吃的什么来定,一个人20~25块一餐,住宿就10块钱一个人。按照这个价格算,我们一个星期大约可以接待四五十个人,差不多也有五六百块钱。游客一多起来,我们就搞不赢,要请人帮忙。搞旅游有经济效益,我更看重客人。我们两个老人住在村里,有一些客人来,晚上一起说说话、扯哈白,比两个人硬坐到看电视心情要好得多。我们对待客人像对待亲人是一样的,进到我的家门,就是一家人。”①田野报告人:SBH,男,73岁,苗族,石泉苗寨村民。
2.村民对旅游开发的不自信心理。石泉苗寨对于旅游开发的不自信心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苗寨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传统的石泉是一个苗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村寨,但是由于传承人减少、生活方式改变等多方面原因,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大部分文化早已消失。我们在苗寨考察的时间里,村民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苗寨有没有旅游开发价值”“旅游搞不搞得好”等,反映了村民们对旅游开发的一种担心。“搞旅游开发,是政府为我们办的实事,我举双手赞成。但是,我们这里搞旅游,除了有房子、有故事之外,民族那块的东西找不到了。我们这里是苗寨,古的时候过年要跳花鼓,一家一户的拜年。老人冲寿,要请法师上刀杆冲岁。上刀杆要真功夫,刀杆也不是像外地固定到地下,它不是固定的,四周用线拉起,要有好几个小伙子掌起。法师穿花衣,下面穿罗裙。爬刀杆叫打贺岁太保,以前兴,现在没有人打了,也打不像。还有唱山歌,寨子里有几个老人会唱点老歌,但是记不到好多了。我在寨子里是赤脚医生,草药、西药都在搞。旅游开发对我没有好大影响。”②田野报告人:SBY,男,65岁,苗族,石泉苗寨村民。
另一方面,担心村寨人口较少,不足以应付旅游发展。目前能从事苗寨旅游开发的本村人口较少。户籍上,全寨共有108户500多人,但其实上长期居住在苗寨的人仅100多,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也有一些人家,因为子女上学问题,搬到集镇上居住,长期不回苗寨。“我一家总有3口人,老婆和儿子都在外面打工,我一个人在家里种点地。现在寨子里搞旅游开发是好事,我担心寨子里没得好多人了。村里一共有500多人,出去了差不多有八成,主要是一些老人和没上学的小孩子。他们一没劳力,二没文化怎么接待游客?”③田野报告人:SDZ,男,49岁,苗族,石泉苗寨村民。
五、旅游开发引导苗寨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一)苗寨文化建设的旅游导向与互融
其一,旅游产品打造从物质方面对村寨文化产生影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以村寨为单位,立足村寨特色,利用村寨中民居建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建立起旅游风景区。如石泉苗寨,其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村寨民居建筑,用统一的木质民居为主,辅以改造村寨青石板路,规划设计下水道和明水道系统,加宽扩建进寨公路等。通过在风景区修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建立起旅游物质基础,使物质文化镶嵌于村寨文化之中,增添了村寨文化内容。
其二,要壮大旅游业,旅游投资者必然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突出特色,以招徕游客。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宣传,势必对村寨文化进行系统挖掘与整理,然后选择其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强化宣传。旅游宣传不仅可以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高民族村寨的文化品味,还能增强村寨村民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其三,旅游运营为民族村寨提供了直接、直观的文化交流平台。旅游商业运作模式以及游客与村民的互动,形成了现代旅游产业模式下多元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文化涵化现象极容易发生。
(二)旅游开发促进苗寨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对于石泉苗寨的开发,苍岭镇邀请专家、学者和记者深入到苗寨参观体验,让他们以游客的身份发现苗寨特色和价值,从而系统地构建起石泉苗寨文化。苗寨的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相辅相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苗寨文化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则由山、水、树、寨、人组成的良性自然循环系统,人文生态系统则由古民居建筑、民族生活习俗、人文传奇故事、“苗生基”古坟等构成。苗寨文化系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逐渐清晰,并被村民与游客所广泛接受。
随着旅游的开发,村民们逐渐认识到自身文化价值,在思想和行为上能自觉维护古苗寨形象,保护苗寨文化传统,如自觉保护和整修民居建筑,主动传承民间人文故事等。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重新得到维护和管理。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旅游开发对苗寨村民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旅游开发使村民认识到苗寨文化的价值。自然景观与文化相结合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灵性和生命力。苗寨旅游开发少不了对苗寨文化的整理和挖掘,一些原本在村民眼中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雕刻装饰和不起眼的小物件,在受到专家的好评和游客的追捧之后,村民们逐渐认识这些东西的价值。
第二,旅游开发激发了村民的民族自豪感。苗寨传统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优美的传说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游客。游客对苗寨的称赞,让村民感觉到作为苗寨村民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村民会在为游客作导游讲解时,炫耀村寨的历史,吹鼓村寨的历史名人以及民族文化。
第三,旅游开发引发了村民的经营意识与竞争意识。旅游开发不仅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当旅游开发渐渐走上正轨之后,一些村民也逐渐尝试从事旅游服务经营。当石泉苗寨第一家旅游接待点每天能接待游客并能获取一定经济效益时,石邦惠老人更坚信苗寨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而居住于中寨和上寨的一些村民也因为看到石邦惠的成功,也跃跃欲试地想从事旅游服务业,也会冷不丁地冒出几句酸溜溜的话,“邦惠又在村口接客了……”,竞争之心昭然于言语之中。
酉阳苍岭石泉苗寨的旅游开发在政府主导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政府对苗寨旅游开发所采取的谨慎与科学的态度,使得苗寨旅游开发正走向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笔者通过对苗寨旅游开发初期阶段文化变迁的考查发现,旅游产业的开发确实促进了古寨文化的发展,通过古寨旅游资源的踏勘和宣传,古寨文化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旅游开发使村民能够认识到自身所传承的文化的价值,这必将对古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鸿儿.石泉古苗寨 最大最原生态的苗寨[J].环球人文地理,2012(12):182.
[2]王辉洪.浅析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J].农业考古,2009(6):119-121.
[3]王世靓,何梅青.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利用与保护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中国商贸,2014(8):7-9.
[4]龚宏.基于民族乡村旅游的乡镇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灾后重建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4):135-136.
[5]秦红增,胡宝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再建构——以龙胜大寨红瑶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56-65.
[责任编辑:庆 来]
F592.77
A
1674-3652(2017)04-0061-07
2017-04-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少数民族习俗与市场互动机制研究”(15BMZ054);重庆市级协同创新中心“重庆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项目“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服务与反贫困联动机制研究”(XTCX04)。
刘安全,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