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的合理运用
2017-03-29冯文全刘菁菁
冯文全, 刘菁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论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的合理运用
冯文全, 刘菁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称之为蒙学读物。本文从幼儿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哲学等视角对蒙学读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阐述其对幼儿认知、社会性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合理运用的策略。
蒙学教育;蒙学读物;幼儿早教
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1]我国古代蒙学历史悠久,殷商时期那些贵族子弟就读的小学可谓古代蒙学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开始零零散散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儿童进行启蒙的教育机构,即蒙学。秦汉时期,我国的蒙学机构才逐渐成规模地发展,初步成熟。经过六朝、隋唐的发展演进,宋元时期我国古代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也逐渐成形,至此,整个蒙学教育也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明清时期,我国蒙学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趋于成熟,为我国当代儿童教育留下了许多有价值、可供借鉴的教育资源。蒙学读物是在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进行启蒙教育时所用的课本,蒙学教育所用的教材通常有《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本文试从幼儿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哲学等视角对蒙学读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阐述其对幼儿认知、社会性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并提出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合理运用的策略。
一、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其对幼儿早教价值的多学科检视
(一)基于幼儿心理学的视角
1.蒙学读物的生活常识类内容顺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编写建立在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规律的认识之上。古人认为,幼儿在启蒙阶段尚如一张白纸,未经雕琢,如果此时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及规律合理施教,帮助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幼儿提供基础知识经验,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幼儿就能更好地适应其所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为幼儿后续认知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心理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来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具体平衡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反对将幼儿当作小大人,对其进行知识的灌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智力的推理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儿童在智力水准方面达到连贯性和客观性。[4]我国千百年来流传沿袭下来的农耕文化,农业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的依赖基础之上,幼儿从小就从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劳作规律,以及年长者口述相传的劳作经验中领会到人的生产和生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作为认知发展的主体,也渐渐开始运用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其正是通过自身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来认识周围环境,从而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如《三字经》“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的“四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五行”,“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六谷”等常识性内容。《千字文》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3]等常见自然现象的描述,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蒙学读物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代民众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视,而蒙学读物中相关的生活常识类内容历经千年,仍被当代人类社会教育价值所认同。
2.蒙学读物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蒙以养正”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正直的道德品格,儿童启蒙时期是“成德”( 确立正确的道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的关键阶段。蒙学读物中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的养成上。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根据儿童好玩乐的天性提出教育内容“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在形式方面,“忠”“孝”“悌”等道德伦理规范借助于事例典故教导给幼儿,如《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对幼儿进行了“孝悌”观的教育。蒙学读物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孝”的内容更是居于首位。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儿童的模仿行为以观察为基础,而观察对象的选取标准是生活中儿童自身所尊重或者崇拜的个体,通过观察其行为,从而习得社会行为。同时儿童借助认知能力将所观察到的行为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以便在必要时提取大脑中的符号信息,从而模仿。[5]蒙学读物中所运用的树立道德榜样的方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天性善于模仿,并且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也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在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观察模仿学习。在蒙学读物中,有关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论述虽然受到中国古代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局限,具有时代特征,要求遵从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内容,但蒙学读物的编写者们也基于教育对象认知水平的考虑,更多的是宣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长幼有序等贴近幼儿社会生活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以上这些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价值,在当今二孩政策开始实行之际,为我国独生子女一代兄弟姊妹成员数量有所改变的家庭关系提供了幼儿早期教育的范本。
蒙学读物中的道德教育除了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礼仪规范的培养两方面的教育。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幼儿大多处于前道德阶段——无律(anomous)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幼儿对引起事情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对错观念,其行为直接受行为后果的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6]朱熹曾指出儿童应学的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即日常行为习惯、基本社交礼仪等。所以无论是道德伦理内容还是行为习惯和基本礼仪的培养,都体现了幼儿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让幼儿在初步认同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基础上,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幼儿早期教育所包含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3.蒙学读物的行文结构特点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蒙学”起初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即为教育幼儿认字识词,且多采用诵读、识记等方式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蒙学读物的行文结构特点充分考虑到了其教育对象的认知发展水平,尤其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其行文编撰形式大多篇幅短小精炼、语言结构工整,便于幼儿上口朗诵、记忆。[5]如 《急就篇》 中用三言列举 “姓氏名字”,“宋延年, 郑子方, 卫益寿, 史步昌”, 然后称“姓名讫,请言物”。[3]词汇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0~3岁幼儿的语言结构是由“单词句”到包含少量词汇的“电报句”发展的句式阶段,3岁之后再逐渐由简单句向复合句的语言结构发展。我国蒙学读物的行文结构便于幼儿诵读,而诵读是对幼儿进行早期启蒙教育最为有效直接、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朗朗上口的蒙学读物由于其行文韵律优美、节奏鲜明,通过诵读等形式有助于幼儿初步感知母语发音特点及规律,从而提高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母语学习的良好语感。
同时,大多蒙学读物所选用的词汇以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名词类居多,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丰富幼儿词汇的语言领域发展目标,如《三字经》中所出现的“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天文、地理、农业、艺术相关知识,有利于幼儿词汇量及面的双向扩展。教育者在诵读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幼儿对蒙学读物进行背诵,有助于幼儿知识的储备和品德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蒙学读物的韵文短句形式便于幼儿进行记诵,幼儿期是机械记忆的“关键期”。一方面,幼儿善于机械记忆;另一方面,幼儿乐于机械记忆,因为幼儿心思单纯,很容易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进行机械记忆并不是一件难事。
(二)基于逻辑学的视角
思维是人作为独立个体,根据感性认知、理性思考、总结概括以及自身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所做出的概括性、间接性的反映。“逻辑”一词来源于希腊文“logos”,原意指思想、理性、规律、语词等。“逻辑”一词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0~6岁幼儿,因此采用如下定义:客观事物自身发展过程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性,以及反映这种本质规律性的人的思维发展的规律性。3岁以下幼儿的思维特点以行动直觉性为主,3岁以上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丰富、语言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幼儿在掌握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面。蒙学读物中生活常识类的内容主要涉及幼儿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体验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涉及面广、知识启蒙性强。这种将生活常识类知识分门别类地介绍给幼儿,契合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此阶段主要掌握的是事物的具体概念,包括种概念和属概念,蒙学读物中对事物概念的定义正是按照逻辑学的种差定义法进行编写的,基本列出了事物之间的相邻种属关系,并且表述事物的概念简洁浅显,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3岁以下的幼儿已经具备对生活中某些熟悉的具体事物概括出其较为明显特征的能力,如《三字经》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六谷”。但是此阶段的幼儿还不具备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蒙学读物中对事物特征的表述大多是功用性特征和事物的外部特征,与此阶段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正好契合。但是之后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语言能力的发展,接近学龄期的幼儿能初步概括出某些其所熟悉事物的本质特征。综上,蒙学读物中大部分幼儿启蒙知识的表述和行文成书结构的安排正是遵循了由简到繁的规律。特别是关于生活常识类内容部分,不仅给出了事物的概念,而且在概念之中也对事物的种属关系进行了简单介绍,使幼儿对生活常识类的事物认识及分类标准有了初步的概念,符合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探讨的教育核心即关于人的理性问题,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因为人的理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阅读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名著。结合到幼儿早期教育阶段,蒙学读物的阅读可以使幼儿从小养成阅读经典著作的良好习惯,可以增强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从小培养幼儿形成与当前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可以弥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道德缺失。永恒主义教育哲学重视“经典”的作用,“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关于人性及人的价值的永恒真理。学习“经典”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结晶”——经典著作,其讨论的都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永恒的不朽主题,涉及的内容兼具真理性和辩证性,真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价值属性,相反,越是时间的沉淀越能显示出经典的卓越价值。这些经典著作中所囊括的具有真理性的内容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不论社会如何更替,它都能给当下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与思考。蒙学读物中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习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相关内容,都是我国中华传统五千年文明沉淀中永恒不变的精神要素,在幼儿早期启蒙教育中正是应该从蒙学读物中寻找教育永恒资源,崇尚真理,培养幼儿理性,使其成为能够和谐共处、正义利他、具备关心社会的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二、蒙学读物在当下幼儿早教中的主要问题
(一)蒙学读物的选择偏离蒙学教育目标
近年随着国学的兴起,各种蒙学教材蜂拥而至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的举足轻重的启蒙奠基作用。一些以“蒙学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幼儿园、早教机构和私塾蒙学馆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部分家长由于缺乏蒙学读物亲子阅读的科学指导,在为孩子选择蒙学读物时盲目跟从,不考虑孩子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水平,人云亦云,大多只选择《三字经》《百家姓》等普通的蒙学读物,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还有的家长单纯热衷于选择市面上一些“精美包装”的蒙学读物全集套本,其中一些内容远离幼儿日常生活,连成年人也觉得晦涩难懂,这类蒙学读物不适宜选作幼儿亲子阅读的范本。除此之外,部分幼儿园、早教机构和私塾蒙学馆在开展蒙学教育活动时常受利益驱动,更倾向于开展以“身着汉服、摇头晃脑”为显著特征的“读经活动”,以这种形式开展的蒙学教育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由于缺乏科学的蒙学教育活动目标指引,长期单一、枯燥的蒙学教育活动内容使幼儿渐渐失去了对蒙学读物学习的兴趣,最终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幼儿蒙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应该建立在科学选择蒙学读物教材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蒙学读物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都是经典之作,但这些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却有别于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环境,由于当时所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以致许多蒙学教材的内容对于现代幼儿所处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来看存在一定的“时代隔阂”,所以我们对蒙学读物的选择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二)蒙学读物的运用方式违背幼儿发展规律
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的运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以机构作为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载体,如幼儿园开展的蒙学特色课程;市场上的一些早教机构、私塾蒙学馆所进行的蒙学教育活动等。另一种途径则是在家庭教育中运用蒙学读物,其中又主要以亲子阅读的方式开展。幼儿园蒙学读物更多地作为语言领域活动教材出现,蒙学教育者也基本按照语言领域的方法组织活动,例如通过情景表演、朗读背诵等方法,着重发展幼儿语言、记忆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蒙学读物内容涉及面广,其中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容有利于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而这部分内容在幼儿园蒙学教育活动中又更多以社会领域活动的形式开展。以幼儿园为主的蒙学教育机构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将蒙学读物或者以蒙学读物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园本特色教材,视为幼儿蒙学教育活动实施中的唯一核心教材,教育者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蒙学教育活动,其活动更多地只适合一般幼儿心理发展和接受水平,忽视个体差异性以及时代变化性,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激发幼儿对蒙学读物的兴趣,而且形式教学痕迹过重,以幼儿最终背诵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的达成。此外,蒙学读物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效果也不甚理想,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蒙学读物的特点,蒙学读物在家庭教育中的开展更多以亲子阅读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蒙学读物基本是作为配合幼儿园等蒙学教育机构后续辅助教育的目的展开。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家长不专业,选择的蒙学读物内容大多不适宜,以致蒙学读物在亲子阅读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具体操作阶段,阅读的指导策略会受家长的态度及其知识背景、儿童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陪幼儿进行蒙学读物亲子阅读时大多没有阅读计划,并且将幼儿是否会背诵蒙学读物的内容作为亲子阅读目标达成的重要评价标准。蒙学读物内容有其特殊性,若家长缺乏科学阅读策略指导、阅读安排计划欠缺的随意性亲子阅读,不但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知识性的获得,而且会造成幼儿对蒙学读物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感和排斥。
三、蒙学读物在幼儿早教中合理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设定适宜的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
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蒙学读物中适宜当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初步理解,从而增强幼儿的文化自觉性。目标和内容应该具有一致性,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都要围绕有效落实教育目标这一原则来进行,所以蒙学读物内容的选择是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本身就包含对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关注,具有科学性。根据蒙学读物内容的特殊性,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早期教育中主要应选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自然与生活常识类知识;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类知识;3.礼仪行为规范类知识。对应以上三类所选取的适宜运用于幼儿早期教育中的蒙学读物知识,分别体现了以下三个具体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亲身体验,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初步形成爱护自然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通过掌握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各方面事物的概念和特点,初步获得事物基本类别的分类能力,以促进幼儿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2.培养幼儿爱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基本伦理观念,引导幼儿形成泛爱之心、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合作与分享的习惯。3.以现代社会视角,教育幼儿理解并遵守主流社会行为规范和礼仪准则,帮助幼儿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采取多种蒙学读物教育活动方法
在适宜的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目标的指引下要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并且如何组织活动才是实现蒙学读物幼儿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以蒙学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或蒙学教育机构,还是作为家长利用蒙学读物对幼儿进行早期家庭教育,蒙学读物都只应作为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实施中的辅助或参考性素材。将科学选取的蒙学读物内容合理渗透到幼儿早期教育各领域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既要顺应幼儿的一般特征,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幼儿在发展阶段所突出表现的某一些问题,以选择的蒙学读物内容为依据开展各领域的整合性活动。如以《三字经》中对“六谷”粮食的介绍,用“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中的“六谷”做引入,据此开展科学领域的活动“豆宝宝是如何长大的”,美术领域的活动“彩色的稻田”,语言领域的活动“小豆豆与豆妈妈”,社会领域的活动“珍惜粮食的乖宝宝”等。这样的蒙学读物教育活动方法有利于幼儿达成蒙学读物教育活动的知识、情感、道德目标等,同时也有利于幼儿逻辑顺序性的发展。
在蒙学读物家庭早期教育方面,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启蒙阶段的德行培养问题。在蒙学读物中,有诸多故事内容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都为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利用故事法,根据幼儿兴趣喜好特点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改编,故事讲解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讲解过程中,家长还可根据幼儿的反馈,灵活、侧重多次讲解故事。家长要注意在故事法的运用中适当加入谈话法的运用,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或者故事讲解结束之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帮助幼儿获得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使其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寓意,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激发其思维,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周易正义[M].王弼,注;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惠萍,孙宏伟.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宁玉.新编蒙学宝典[M].吾仁,选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李萱.关于当代儿童蒙学读本阅读热的教育学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段媛媛.蒙学读物幼儿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17-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研究”(BEA150074)
冯文全(1960 — ),男,四川渠县人,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学前教育学;刘菁菁(1994 — ),女,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G610
A
1008-6390(2017)05-0077-05
[责任编辑石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