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
——让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简单
2017-03-29胡全丽
胡全丽
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 四川德阳 618000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中规定,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作为推动力,将建设优质信息化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资源作为其基础,核心工作在于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今天,随着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应用拥有较强的优势。
一、“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值得学。如果达不到“值得学”这一个条件,那么微课就是不合格的。内容针对学习者来说是有用的,值得付出一定的时间来点击。但是针对是否实用或者是值得学,这还需要从讲解角度以及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分析[1]。
第二,想去学。能够吸引学习者反复去点击观看。满足这一个条件,一般会选择幽默、创设情境或者是问题吸引的方式进行教学。幽默,可以让学习轻松化,让教学更加的服务。创设情境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问题,可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容易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通过具有创意的,拥有先进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就可以满足这一点需求。
二、微课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途径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就需要涉及到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微课的时候,更多是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再课堂之中进行交流,协作探究,从而形成先学后练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课前的自主学习,就可以将学生的自主性完全发挥出来,并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师生一起进行探索和交流,最终解决疑问。如此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样的微课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否则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问题,也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2]。
(二)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故事很感兴趣,所以在导入中可以选择情景教学法。如,在What does he do?的学习中,就可以创设出“黑猫抓老鼠”的情境,并凸显出黑猫警长的职业。对于一般将来时的微课中,就可以利用哆啦A梦的动画,先是因为大雄做作业错误连连,被哆啦A梦责罚,之后,哆啦A梦便成为猫教授,然后代领学生一起来查看大雄出现错误的地方,实际上,则是利用例句给大家讲解时态的用法。又如My favourite season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作为背景。让喜羊羊通过英语来介绍自己的羊村,介绍一下四季,让学生对于四季词汇有一定的记忆。
(三)图文呈现,讲演结合
呈现阶段一般会选择演示法或者是讲授法。所以,在音频以及图片编辑中,应该满足音量、音质的要求,并且要求目标明确,演示清晰。如,在Holiday postcards这一个视频中,教师呈现出一个朋友邮寄过来的明信片,为了让学生对于文本有深入的理解,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整张明信片。第二,每一句话都呈现出相对应的图片。第三,利用考一考的方式,就可以直接将who,what,where,when等关键词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关键词都应该配合图片来说明其意图。虽然教师讲解很简单,但是利用图片文字的模式,却可以让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最终读懂文章,了解明信片的写作方法。
(四)利用微课,开展课后复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会利用一些简单的书面课后复习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之中所学习的知识。但是这样的作业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其余的选择权,并且复习的效果也不好。而微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复习效率的全面提升。第一,微课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的进行播放,教师可以将课堂之中讲解的重难点知识直接制作成为微课,然后将其发布到网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课后反复观看的方式来达到复习与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二,因为微课内容相对丰富,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所以教师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安排给学生一些有助于拓宽知识面的视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学习教师所提供的微课,这样就可以解决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3]。
三、总结
总而言之,因为小学英语本身具有的新颖性,使得微课可以很容易的整合英语教学。针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将微课贯穿到整个英语的教学中去,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的利用微课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并且在微课的影响下,也会爱上小学英语,感受到小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原来是这样的简单。
[1]吴新艳.浅谈“微课”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6):83.
[2]张晓梅.浅谈“微课”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7(26):55.
[3]闫永红.浅析微课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3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