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的民族特性解读
2017-03-29郑科研
郑科研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日本文学的民族特性解读
郑科研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在分析各民族文学特性的过程中,应当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上。日本文学表现出的民族特性集中表现在民族审美取向、情感表征、思想构造等方面,这三种特征又可具体细化到“以小为美”、情趣性、皇国观念以及非政治性等方面。
民族特性;日本文学;解读
从日本文化中可发现有较多中国文学的身影存在,但其并非完全以“拿来主义”为主,强调在对中国文化汲取与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风格。这种风格来源于日本民族的性格,在较多日本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表现。本文对日本文学的民族特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小为美”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在日本文化中,审美特征主要以“以小为美”为主,强调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纤小、简便等特征。这一特征与民族特征存在较大的关联。这种审美特征产生的原因在于日本处于较为封闭的岛国生活环境,在生产、生活中多倾向于小范围动作,乐于将功夫用在细节上,这也是“岛国根性”出现的主要原因。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但英国在全球视野、大陆意识等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自15世纪开始逐渐采取扩张手段。日本在改变自身经营范围狭小的状况中,试图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改变局面,如16世纪末对朝鲜的侵略、20世纪侵华战争等,但都未取得胜利。在二战中的一些战役中,日本处于上风状态,但仍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历史问题为日本的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日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注重以小为美、以小为强等,如折叠伞、“文库本”等都具有明显的微型化、精致化等特征[1]。
从文化、文学角度看,日本在借鉴中国文化过程中发现自身文化上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动力追求以小胜大,如《竹童子》故事中的勇士、《桃太郎》作品中小人儿对大军的率领、《豆男》中的门卫。这些故事的寓意实质上都为以小胜大。
日本文化强调在汲取大陆文化精髓中,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如将复杂的汉字演变为日本的“假名”。较多文学作品追求的特色都表现为格局狭窄、体裁短小等。以《万叶集》和歌为例,其本身包含较多形式,如旋头歌、短歌或长歌等,而在《古今集》中,原有的长歌多被剔除,仅有短歌存在,甚至在俳句上强调以“五七七”为主,诗歌强调以短小为主。再以散文为例,较多作品涵盖较大篇幅,但在结构上却以零散为主。有的散文作品直接将叙事情节省略,如《伊势物语》等。
从较多文学作品的内容可发现,其不仅强调体裁、形式等方面满足“以小为美”的特点,更倾向于在艺术空间上表现出缩小趋向。例如,在关于大自然的作品当中,作者对“人工化自然”的运用较多,期望在具体的庭院园林、盆栽、插画中,对大自然进行体现,审美情趣以小自然化为主。在空间描述中,一般也以狭小空间特点为主。如作品《源氏物语》,体现出一定的“室内文学”特征。有国外学者在解读日本近代诗时曾提及,若利用英语、汉语对短句进行描述,涉及较多利用“的”之处,带来的感觉主要以啰嗦、累赘等为主,但在日本诗人笔下,却利用“的”展现空间缩小特点。如石川啄木作品中,通过“的”使东海被小岛取代,且依次缩小为海岸以及沙滩等。这就充分说明,日本文学诠释的民族审美特性更倾向于在“小”中寻找美[2]。
二、“皇国观念”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日本认为世界精神文化中心在日本,如日本素盏鸣尊、伊邪那美与伊邪那歧分别为中国三皇中的神农、伏羲与燧人,而产灵大神为印度创世大神与中国盘古氏等。明治维新前,日本中心、至上等为整个国度的理念。在二战失败以后,天皇的存在仍被认定为国民统一象征。大部分文学家在思想意识中对皇国主义给予极大的肯定。由于武士势力的不断扩展,一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天皇的权力,但事实上在这种环境下天皇观念更加深入身心,平民百姓将天皇作为精神支柱,一些文坛领袖的尊皇意识上极为明显。夏目漱石、森鸥外等都通过文学作品展示出对天皇的尊敬,并支持天皇政府战争。部分作家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表达了日本应当赞扬他国的侵略行为,虽然由部分文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但并没有从政治的高度上来否定战争,如谢野晶子通过在《你不能死》中传递哀悼死亡战士的悲痛情感[3]。
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文学作品多表现出对侵华战争的支持。无论武士、平民或文坛人士,对天皇“圣断”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认可。大部分作家认为皇国意识作品并非庸俗化,能体现对天皇与民族的忠诚。政治问题波及到国家利益时,这些文人会参与到支持天皇的相关政治运动中。从现代社会看,较多作家支持对外强硬战略,但要求真正的国家元首应以天皇为主,这些都可充分说明皇国观念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4]。
三、非政治性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较多文学作品中,可从中挖掘到较多非政治性色彩。仅有部分较早的作品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如《日本书记》《古事记》等,但此后体现政治色彩作品却寥寥无几。这一特征与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一定差异,如希腊、罗马、中国等,以往较多古代著作多围绕歌颂帝王为主,或展现出个人政治抱负等。以中国古诗中,李白、杜甫与辛弃疾等为例,多会将对社会的评论、政治抱负融入诗歌内容中。相比之下,日本文学中却对政治问题持有回避态度,如“流町人文学”其对于武士战争的讲述,多以佛教立场为出发点,其目的在于回避政治,或完全将文学内容界定在风雅嗜好、吃喝玩乐以及商业经营等层面[5]。
这种非政治性特征在现代日本文学中表现也较为明显。尽管在明治维新得运动下,日本文学逐渐转为近代文学,但仍处于脱离政治内容状态。对比中国与日本的近代文学,能够看出,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文学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推动,但并没有与政治混在一起。而中国在维新改良推动下,加上后期的五四运动,极大程度上使政治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这与日本文学特点区别极为明显。事实上,这种现状的长生有一定的原因,如该时期中国文学本身可作为舆论工具,而日本作家多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无心政治。再如日本文学中对于写实主义部分,对文学功利性持有明显反感心理,而中国则强调文学所带来的启蒙作用等。而对于较多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国文学中倾向于表达如何变革时代内容,而日本文学中强调对个人情绪的表达[6]。
从近现代日本较多文学作品看,大多文学家尽管处于政治制度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但这些作家仍以局外人身份存在,这样所创造的作品也表现出一定的自由主义色彩。如夏目漱石与森鸥外等人,所创作的作品多以自由主义内容为主。即使森鸥外身处政界,但创作时都要求对政治进行回避。这些作家在回避政治问题的同时,往往将作品局限在个人生活当中,作品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个人际遇、个人体验、个人心理等内容,因此形成了“纯文学”的形式。整个民族文学价值观,都强调围绕“纯文学”。虽然大多情况下,日本作家所表现的倾向都以疏离社会、远离政治为主,但也有较多情况会对政治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如涉及“皇国观念”问题,大多作家都会对政治问题表明自身的立场[7]。
四、情趣性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日本文学中的感受性、情趣性较为明显,无论是长篇物语还是短小和歌,都强调将情趣性特点表现出来,但思想性、叙事性、逻辑性、说教性则处于欠缺状态。鉴真东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但由于缺少具体的语言,佛经中抽象的内容难以被相应的语言阐释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日本语言丰富的感情色彩,却缺少具体的推理性、理智性以及思维性等词语[8]。
日本文学作品对感情因素的表达仅用简单的语言,但在表达理智内容时却缺少严密的语言,在表达细微语句时会融入个人情绪。很多作品中的描述性语言具有类型化、模糊性等特点,究其原因在于以情趣性为民族特性。以《源氏物语》为例,其囊括的内容较多,但在实际叙事过程中多注重以“歌物语”为主。同时,作品内容片段化特点较为明显,在感情基调上也以情趣性为主。对日本文学作品特征,可利用“物哀”进行描述,如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悱恻情怀、凄楚之感等,实质都为“物哀”的具体表现。
在古代日本社会中,对宫廷贵族的冷清环境,很多人倾向于在人与人之间融入安慰、分担等内容,出现“物哀”的概念。有学者提出“幽玄”的概念,强调对朦胧之美的表达。在幽玄、物哀影响下,大多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避免局限于情节构架、叙事架构,乐于传递情趣或个人感受。有日本学者将这种“物哀”界定在“撒娇”层面,如感伤、娇嗔、倾诉或哀怨等都能表现出个人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的产生与整个民族“皇国观念”存在较大的关联,包括文学作家在内的人群都对天皇或上司给予更多的依赖与信服。在这种理念下,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情趣性特点[9]。
五、结语
日本文学的发展与其民族特性存在较大的关联。民族特性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集中在情趣性、“以小为美”“皇国观念”以及非政治性等方面,这些民族特性影响下的作品能够诠释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我国在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从中汲取经验,在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自身文学的发展。
[1]何春兰.《我在美丽的日本》与《我在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9-131.
[2]李璇.论日本文学的民族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75-76.
[3]金杉.日本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文化矛盾性研究[J].山花,2016(2):165-166.
[4]唐千友.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J].学术界,2011(7):170-178,290.
[5]冯露.“物哀”美意识与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与解构[J].芒种,2015(23):125-126.
[6]王向远.比较文学史上的宏观比较方法论及其价值[J].中国比较文学,2014(1):171-182.
[7]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5):4-37,204.
[8]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9]金顶立,聂君婧.浅析日本小说《千只鹤》的死亡意识与民族性的关系[J].名作欣赏,2015(17):129-130.
2016-09-17
郑科研(1984-),女,助教,硕士,从事日本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I313
A
2095-7602(2017)03-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