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2017-03-29郝运慧
郝运慧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走出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郝运慧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文学伦理学批评诞生于西方文论“伦理转向”的全球语境和反拨国内外国文学批评领域泛理论的浪潮之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它已形成了较有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批评话语,并指导了大量的批评实践。难能可贵的是,它作为本土诞生的理论已在国际上取得了诸多同行的肯定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拨了中国文论在国际上的“失语症”,为中国文论“走出去”和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出去;话语权
20世纪的欧美文学界,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理论批评空前繁荣,以法国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文学理论阵营于争鸣中共同谱写了文学理论的多声部合唱。法国学派的哲学思辨和理论建构、美国学派的文化转向和问题意识主宰了20世纪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主旋律。20世纪中晚期,具有族裔背景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如斯皮瓦克、萨义德和近来的齐泽克等人更是集理论思辨和文化意识于一身,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争鸣中,全无中国背景和中国声音。中国文论“失语症”直接导致中国文论国际地位的缺乏和话语权的丧失。包括季羡林在内的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在国际文论界“中国声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者王宁近年来在多篇文章中探讨了中国文论的国际化战略及有效途径,他指出:“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被别人‘发现’,而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去与居于国际文学理论前沿的欧美文论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挣得一些基本的话语权”[1]58。
进入新世纪,这一现象开始有所转机。2010年,华裔文艺理论家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被《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收录。这一事件“预示着曾长期为欧美理论家所把持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理论界也开始认识到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了,他们需要听到来自西方世界以外的理论家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中依然夹杂着不少西方的影响,但却带有更多的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经验、本土特色和文化精神”[1]60。我们可以预见,被视为中国文论“走出去”主要障碍的西方中心主义正在被逐渐打破,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国际环境正在好转。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本土,兼收并蓄,以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成为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又一成功典范。
一、“伦理学转向”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勃兴
20世纪欧美文学界理论的繁荣一方面彰显了理论家们思辨的高度和灼见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将理论的发展带入了智性的狂欢和缥缈的游戏之境地,使得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为了在语言的欢乐宫中寻求快感,越来越走向精英化、专业化和私人化的文学批评逐渐被驱逐至公共生活的边缘”[2]。此种演变的直接后果就是剥离了文学中的伦理之维,使得文学与伦理渐行渐远。基于此,批评家们开始在文学批评中重新审视社会问题和共同体价值,“伦理学转向”成为北美文学批评界的一个显著趋势。而且,“此次的伦理转向不是回到19世纪的文学批评传统,而是对形式主义的反驳和对文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重新定位”[3],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承载了新的使命”[4]。
作为对国际社会文学批评伦理回归的呼应以及对国内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空洞化”的反拨,以聂珍钊为首的一批国内学者开创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派,第一次明确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文学的方法提了出来,强调:“目前是中国的文学批评出现伦理道德价值缺位的时候,我们的文学批评更应负起道德责任,以实现文学伦理道德价值的回归。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5]。自2004年起,聂珍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深入地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起源、学理、方法论、批评的对象和内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差异;同时结合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经典文本,展示了这一批评方法应用的范例,论证了这一方法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此外,刘建军、邹建军、李定清、张杰、龙云等一批学者对这一新生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维的建构与完善。近十年中,在这一方法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实践大量涌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繁荣不仅验证了这一批评方法广泛的适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伦理学转向”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可以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热学。
在笔者看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余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止于聂珍钊先生的两篇标志性文章——《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伦理意识、伦理禁忌、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结等关于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的提出与阐释标志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对于文学伦理学第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修树新、田俊武等人的综述性文章对此作了全面的总结,既包括历时的流变梳理,也包括共时的问题剖析。其特别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某些理论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如伦理和道德、伦理批评和道德批评、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和西方文学伦理学等关键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辨析。同时,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表明其作为批评话语的立场,并强调了其作为方法论的兼容性和适用性。第二阶段主要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展开,深入探讨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与社会功用。聂珍钊先生指出,“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文学的功能在于教诲而不在于审美,伦理价值是文学最基本的价值。聂珍钊先生以伦理批评为核心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证也遭遇了不同的声音,伦理与审美之争成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第二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而这样的争辩为文学伦理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走出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与文论在西方学界的消热不同,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文学批评界依然热度不减,国内学者每年产出大量的理论著述,但影响力十分有限。王宁指出“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对我们中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这样一个没有主流的‘后理论时代’,各民族的文学理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的文学理论应该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应该勇于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与占据国际主流的各种西方理论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并建构出具有相对普适意义的自己的理论话语”[6]。可见,“走出去”与加强对话性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当下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术期刊、学术平台等依托主体的建设将有效助推当下所面临任务的解决。
作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国际性学术期刊建设是实现中国文论走向国际并加强对话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同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尤以人文学科为甚。中国国际期刊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在国际学术界的“失语”。2014年,聂珍钊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续发文强调中国学术期刊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并呼吁努力建设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学术期刊。聂珍钊和王宁的呼吁既显示了国家和时代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发源地和主要阵地的《外国文学研究》被收录为A&HCI来源期刊,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中国特有的声音能够活跃在国际文学批评的舞台,也得益于其他实体机构的建设和国际学术会议平台的搭建。2011年至今,《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联合国内外其他学术机构,已成功举办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在2012年成立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这一国际学术组织的成立,对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从事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学者的合作意义重大。2014年,“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成立。这些实体机构的建立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彰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方法的活力,不断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新高潮和新高度。
另外,“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益兴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5年于韩国首尔和釜山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国际视野,是一次“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学术盛宴”[7],标志着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2015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举办“批评理论学术年会”,会议专设主题探讨了“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文学新象与批评理论建构”。欧洲科学院院士邓·阿贝勒在点评中对聂珍钊教授开创新学说并积极参与世界学术对话表示赞赏,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批评向德育和审美功能的回归提供了动力,与西方的主流话语形成互动与互补的关系。阿贝勒还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必将为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接纳和应用,并在中西学者的共建中进一步系统化[8]。著名叙事学家安斯加尔·纽宁认为,伦理批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西方日渐式微,但在中国学术界得以兴盛。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无论在理论体系、术语概念还是批评实践上,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复兴了伦理批评,这也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结语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与伦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的伦理批评是不可避免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植根于中国当下历史语境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吸收了中西伦理和伦理批评的要旨,是在西方文论伦理转向的国际背景下衍生的变体。它由中国学者提出,在国内逐步走向繁荣,当属中国当代文论的一个分支。另外,从事文学伦理学研究人员多有外语学科背景,其学科领域特点和语言上的优势使这一方法论很快实现了“走出去”的局面,并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得到更多国际同行的认可。
学者张江主张中国的文学理论“融入世界,与西方平等对话”[9]37,但是“对话的前提必须是,我们的理论与西方相比要有异质性,有独特价值”[10]。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创始人,聂珍钊先生指出:“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其鲜明特点,即它将伦理批评转变为批评文学的特定方法,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它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取代伦理批评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它通过范例分析,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文学伦理学批评才有别于西方的伦理批评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批评方法”[9]37。由此可见,保持了自身异质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被“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和国际性的理论争鸣,使得长期以来已经‘西化’的文论术语首先变得混杂,进而彰显其不同于西方理论话语的特点,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范畴和话语体系”[11]。
[1]王宁.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陈后亮.伦理学转向[J].外国文学,2014(4):116
[3]杨革新.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与美国伦理批评的复兴[J].外国文学研究,2013(6):16
[4]刘英.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0
[5]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11.
[6]王宁.“后理论时代”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和出路[J].中国文学批评,2015(4):67.
[7]黄晖.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国际学术话语的新构建:“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15(6):166.
[8]夏延华.让批评理论与世界同步——首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批评理论学术年会”侧记[J].外国文学研究,2015(6):171-172.
[9]张江.当代西方文论的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5):37.
[10]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5.
[11]王宁.“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走向和理论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
2016-09-2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尼采哲学视角下麦尔维尔小说研究”(2015jbwj002)。
郝运慧(1980-),男,副教授,博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06
A
2095-7602(2017)03-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