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仲元书法的文化境界

2017-03-29吴限辽宁日报采访中心辽宁沈阳110003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书法家境界书法

吴限(辽宁日报采访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

李仲元书法的文化境界

吴限
(辽宁日报采访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无疑是一位色彩丰富的人物。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真正进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文化之境。

书法;文化境界;书卷气;诗性

论书法,当有三重境界:一是技巧之境界,二是艺术之境界,三是文化之境界。技巧之境属基本功范畴,如临帖运笔,用墨结字;艺术之境属创作范畴,如谋篇布局,意境审美;文化之境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特于笔端,哲思、禅意、价值、观念等等都融于其中。一般说来,进前两重境界易,入第三重境界难。在今日满大街随处可见书法家的时代,其书法作品能进入文化境界者,寥寥如荒野寒星,观辽海之地,李仲元先生无疑是进入此境界者。

在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是个色彩丰富的人物,他少承庭训,家学渊源,敏而好学,博览群书,砚田耕耘,孜孜以求,以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

有学问者皆是有性情者,或方或圆,或严或噱,均可入文。所谓名士派头,道德文章皆可与历代文人望衡对宇。检视当今书法界,可与民国先贤相论者,李仲老可谓其一。

“鲤之过庭,必得父教学者风度”,这是孔子教诲儿子孔鲤的方法。这种过庭之教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最有魅力的特色之一。因为中国教育最注重变化气质,养育人格,只有在人格形成的同时,才能使知识和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李仲元从小就生活在“过庭之教”的环境里,虽不自觉,但父母的教诲,就随着一口饭,一口汤被慢慢地喂进来了。他生于1933年国家的危亡时代,局势的动荡和民族的安危令人担忧,然而也培育了一批有志之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仲元先生的父亲便是这样劲草般的诚臣义士。他为弘扬抢救民族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筹建东北博物馆时,他和杨仁凯老先生一起,历尽千辛万苦把散佚在东北的宫廷文物一件件搜集回来,使国宝免遭覆灭之灾。可以说,没有李、杨二公的努力,就没有辽宁省博物馆殷实的今天。从艺术到人格,父亲的影响和浸润为仲元先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文博专家、书法家李仲元先生为《文化学刊》十年题辞“良铸十年一剑,大贤孤诣千秋”

据初国卿先生在《诗家仲元》中所述,当年,仲元先生一家住在今天沈阳市和平区四经街与八纬路交汇处的一所民居里,当时那个地方称作“崇让里”——一个富于书卷气的名字。让仲元先生尤为难忘的是1946年,他的父亲李文信和金毓黻等筹备国立沈阳博物院那一段,他在崇让里家中聆听父亲与金毓黻、罗福颐、阎文儒、孙作云、刘均仁、郝瑶甫、周之风、傅振伦等聊天,讲古。他则站在父亲和金毓黻身边,为这些大学者频频斟茶。这样的典丽不是谁都能消受得了的,“贵让者,欲以出贤才”,“崇让里”终于走出了两位贤才,父亲成为著名考古学家、东北文博事业的奠基人,儿子则成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尽管他在书法创作上有着许多成就和影响,但他从未将书法作为一种职业去追求,书法于他只是文人之余事,是他“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的小道,是挥洒性灵的载体。他的兴趣在书法之外,历史、考古、诗文、收藏、鉴赏、民俗、国学……各有其精,至于写字,也是秉承传统,写自己的诗句,写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祖国河山的幽思。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书写,是一个读书人伴随晨钟暮鼓、清风淡茶写就的日常生活。

在仲元先生看来,书法旨趣在书不在法。法是法度,初学临帖练好笔路从来不难,难只难在写出自家模样。他一向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载体,离开所承载的内容,书法就只是墨的涂抹。“中国历史上擅长写字的人太多了,比如抄写《四库全书》的那些人,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但历史上有他们的书法家之名吗?敦煌藏经洞中的无数经书抄本,哪一本的字没有很好的书法功底?他们以书法家之名载于史册了吗?没有。充其量他们只是写字匠而己。”对当代书法之乱象,他的一席话可谓一语中的。

的确,当我们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史,只要轻轻一瞥,便会在中国书法史幽深的长廊里看到饱读诗书的书法家,如何拂动手中的毛笔,书写一个时代的文化尊荣。自东汉的蔡邕,两晋的陆机、王羲之,到唐代的张旭、颜真卿、柳公权,再到北宋苏、黄、米、蔡,他们留在中国书法史上最为精美的表达,无一不是他们的自书诗文,即便是最随意的《韭花帖》,一张致谢的字条,却也是个人的情致。书法史上从来没看到哪一个书家是靠写“白日依山尽”或“春眠不觉晓”而留名后世的。他们虽然以书法名世,但书法背后骨子里的文学支撑又使之变得丰富和立体。他们拥有书法艺术的才华,同时也具有经世致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历史深处传达出来的文化声音,是复合性的才艺体现,多重性的精神交响。他们的字迹写在任何一张纸上,都会散发出生命的灵光,艺术的情愫。仲元先生亦是如此。在野狐禅遍布的当代书坛,他以其浓郁的书卷之气成为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人物。

“书卷气”,即学问文章之气。书卷气的核心,是书法家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情感丰富,思想活跃,腕下才有古今,字迹自有云烟。这种发乎笔墨之间的温文尔雅的书风,是中国传统书家思想境界、精神气质、知识学养的综合积淀和自然流露。正是有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才让我们从他的字里看到文人的深情——那么高雅周到,那么放浪而不失分寸,那么固执可爱。没有生硬的强调,多的是才子的灼见和感慨,仲元先生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文人书风辉映于当代书法的天空。

这种藏在书卷气之下的深情在李仲元的诗文中更是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和展现。作为著名学者,多年从事考古文物工作,沉酣典籍,出经入史,他同时是具有思想深度的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仲元开始以书法得享盛名,他的书法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许许多多书法爱好者,愿意把他的书法置于一个精神的高地,并津津乐道。但其实他的书名太响,诗名反倒被书名所掩。他所书写的诗词,用典深稳,使事精切,具有学人之诗、才人之诗的鲜明特点。他的许多具备历史属性的诗章,能够以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历史内涵,以诗的艺术手法再现社会历史、现实的某些侧面,渗透着他的学识见解和价值取向,既具诗情,更饶史性。

对于书法,仲元先生始终坚持“依仁游艺”“技进乎道”的美学原则,这使他的书法、诗赋与他的生命精神血脉相连;他用尺幅天地的书法、龙鳞凤羽的诗赋构建的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显示的是一代书法大家、著名学者的文化情怀。书法,作为他人生吐纳和抒情写意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也就心到笔到情到意到,奔逸绝尘,呈现自家面目。一个诗人的心中灵思,一位书家的胸间逸气,在李仲元这里融为一体。每次当我欣赏和阅读这样的佳作,都会被他的激情和美妙带走,跟随着他的步伐,从柳暗走向花明,从歧路走上大道。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极富诗人才情的仲元先生创作旧体诗800余首,这些诗或登山观海,与大自然对话;或托物寄兴,想象飞升;或感惠循知,酬唱知己;或涵泳事理,引发哲思;或读经咏史,议论古今。凡游踪所至,皆驰思妙想,吟咏吐纳,抒发情怀。从历史深处,到现实生活,仲元先生的行吟与沉思无处不在,从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书法的格外分量。2016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芳林花雨艺径通幽”自书诗展,所展150余首自作诗赋以170幅鸿篇巨制的形式展出,更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引起学界、书界的关注,佳评如潮。

评估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李仲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他始终强调书法家应该具有第二重身份。他说:“从‘康梁变法’算起,被我们认同的书法家,基本是饱学之士,他们的第一从身份是文人、官员、学人,他们具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他们的才能不限于一个领域,所散发的智慧信息,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旋律。他们既是书法精英,又是另一领域的精英,因此,他们的文化语汇博大精深,他们的艺术感染力丰富而细腻,他们所建立的书法艺术世界精彩而迷人。而现代社会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社会精英远离书法,而大多数伪精英则恰恰靠近了书法。书法艺术技术含量外化,直接导致书法家对书写技巧的重视,忽略文学修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滋养。”我想,正是因为有着仲元先生对传统文化深入的理解,对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熟稔,以及他对书法史的了解,对不同书体的文化感受,以及准确的临习,独特的体察,他最终才抵达了书法艺术的真正彼岸。

当文学与文化,心性与格调,日趋从当代书坛退出,字匠们的鼠目寸光,游移在书法的局部,把笔法,把视觉效果神秘化大行其道的今日,仲元先生的书法带着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气和文人的深情,款款向我们走来,他使我们端正了固有的文化立场,我们在他博大、厚重,中和、飘逸的美学范畴里,找到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地带,那就是技道一体的修炼,技道一体的追求,技道一体的实现,最终达成文化境界的实现。

我夙不喜书法的“职业化”,如果失去文化精神供养,所谓书法便剩为书写技法和视觉形式。著名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序寐叟书法称:“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为书法,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这可谓道出了书法的真趣。由李仲元书法背后的学问道德和事功成就而论,以他的书法之文化境界而论,我们对今日波谲云诡的书坛有了些许的寄托,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书法回归彼岸的希望所在。丁酉开岁于沈水豆荚小筑

【责任编辑:王 崇】

J03

A

1673-7725(2017)02-0068-04

2017-01-15

吴限(1968-),女,安徽徽州人,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写作、辽海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书法家境界书法
书法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书法家·谢 锐
品“境界”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