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2017-03-29刘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建成于1990年,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内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两部分,展出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
“医史部”展厅展陈面积800平方米。收藏历代医药文物1 000余件,善本医籍200种。《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药发展史成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展览分为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已展出医药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医书等1 000余件(种)。共收藏历代医史文物93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 000余册。其中有扁鹊行医图(汉代画像石)、历代名医塑像、沙盘模型、仿清光绪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用具、明版医药书籍等。
“中药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 800多种,约5 000余份。展陈包括《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动物展览橱窗》两部分。《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600余种,收藏药用植物3 000余种(1.2万余份)、中药材标本2 500种,各类中药饮片2 000余种。中成药千余种、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近2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
陶盂·春秋
马王堆药物·西汉
独角兽熏·明
石药碾·清
药罐·民国
华佗五禽戏·东汉
药碾·唐(复制)
仿清光绪针灸铜人(铜像高一米八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铜人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便于搬运,组装之后浑然一体。馆藏铜人是仿清光绪针灸铜人。针灸铜人在古代被用作教学和考试。特别是到了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满黄蜡,然后向其体内灌满水。当学生刺中穴位时,水就会从穴位处流出;如果不中,针则刺不进去。这样,老师就可以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找穴位以及针刺的实际水平。)
孙思邈坐虎针龙木雕·明
马宝(马胃肠中的结石。功能:镇惊化痰,清热解毒。主治:惊痫癫狂,痰热神昏,吐血衄血,痰热咳嗽,恶疮肿毒。)
麝香(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干燥分泌物。功能: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经闭、癓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九朝贡胶(阿胶中的极品,因其历史上仅供朝廷,需要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纯手工炼制,取“九”“久”和谐之意得名。阿胶始于秦汉,以驴皮为主要原料,放阿井之水(今阳谷县阿城镇古阿井)而制成。功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燕窝(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功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化痰止咳。主治:虚损,痨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虐,噎嗝反胃。)
硫磺(自然元素类矿物自然硫或含硫矿物加工制得。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功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红花(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功能: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主治:经闭癓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灵芝(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功能: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主治: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三七(三七植物根部,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新会陈皮(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陈化而成,产于广东新会。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铁皮石斛(兰科石斛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功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蛤蚧(壁虎科动物蛤蚧干燥体。多产自广东、广西、越南。功能: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主治:肺肾不足,虚喘气虚,痨嗽咳血,阳痿,遗精。)
老药铺展示
(刘 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