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2017-03-29宋伟
宋伟
摘 要:品德与社会教育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吸引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兴趣,学校老师就要提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和思考,提出了几点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品德;社会;教学;措施
小学作为一个人学习的起点,对一个人将来的人格养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品德修养则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此,品德培养和社会教育就成为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纠正。在这方面,我们走得很早,也取得很多的成绩,在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会学生紧靠品德修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与人交际的能力,这都会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学生能够及早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基本素质的训练。使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责任心的社会成员。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学校教师悉心教导,让学生从书本和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尽早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个人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
品德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的束缚就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和谐,小学阶段是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周围环境相对平静,适合进行最初的品德启蒙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上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知识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提升品德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期社会需要的是既有广泛的知识同时也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对于如开展高品德和社会教育的建议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教育中,学生专注于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事实上,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不够全面,而且只是接受单一讲授是很难在心中留下印象的。但是通过一次简单的实践动手活动,也许上述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实践,近距离地与实物接触,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记忆,会形成牢固的记忆。实践活动中,学生免不了要与人合作,共同探索,这一方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一个人最初的能力训练往往会影响终身,通过小学时积累下的与人交际的经验,在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时就能做到应对自如。
(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经历,表现出来就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遵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改正缺点和不足。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特点,尤其是交际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制定的计划脱离学生的实际,那么这份计划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计划时,应该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安排计划,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三)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通过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自主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比将书本知识直接教给学生更有效果。也许学生会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失败,但这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通过一次失败,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下意识地弥补这个不足,有些不足是学生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助解决。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必定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长处,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受益。
小學阶段是学生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在小学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素养,就会让学生在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时处处掣肘。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书本教育,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自己。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个人品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方便教师以后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个人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192.
[2]郭昌镇.浅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