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和“写”同生共长

2017-03-29吴亚芬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吴亚芬

摘 要:一般情况下,“课堂练写”的设计基于阅读感悟和写法迁移,即在感悟文本育人价值、学习某个表达方式时,进行仿写或扩写,以达到写法迁移的目的。那么,是否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习写作方法服务,为进一步阅读感悟服务,从而达到“读”“写”“思”融为一体呢?从“读写结合”设计的目的和效果出发,从“作用单一”的读写结合和“同生共长”的读写结合两个方面,从因悟而写、因文练写、因理而写、仿中悟法、文理兼顾五个角度阐述一些观点。

关键词:因悟而写;因文练写;因理而写;仿中悟法;文理兼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语文学习定位于“运用”上,从而让语文的有效性教学变得清晰可见。可随之而來的弊端也时有显现,很多老师理所当然地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生硬地凑在一起:有的语文课,内容理解尚不充分,教师便领着学生嚼着“夹生饭”大练写话;有的语文课,通篇是写作知识和技法的分析,忽略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的立意、构思过程;有的语文课,不顾文本的整体语境和氛围,硬生生地插进几个所谓的读写结合设计……

而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是指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如何使“读”和“写”融为一体,同生共长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作用单一”的读写结合

1.与阅读理解对接,因悟而写

有的“写”,客观上虽也起到了练习文字表达的作用,但其教学意图多半还是在促进和深化阅读理解上。如,《二泉映月》一课,在解读阿炳的坎坷人生时,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十多年的黑暗生活,十多年的卖艺生涯,十多年的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请你用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段生活。你看,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正干着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着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看到的形象写下来。这里的写话实际上是为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作铺垫,为感悟《二泉映月》乐曲做铺垫,为体会阿炳这个人物形象做铺垫,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写,而是通过写来促进阅读,帮助学生通过想象提升对文章文本价值的理解。

这也是一种“无指导”的练写,教师对写不指导,主要是给予一定的想象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对写作的学习作用不大,如果能努力渗透文字的门道和规律,语用学习就会更扎实些。

2.与言语形式对接,因文练写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因此,我们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地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例如,二年级的《云房子》是一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手法,童话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特别是文章第二小节描写了云房子的各种形态,句式整齐,富有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所以我们根据文章特点,以想象为依托,进行语用教学设计。第一步: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特点。“云房子可真漂亮!作者用了两句话介绍五幢云房子,你们发现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第二步:看视频,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其他云房子。“是啊,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咱们的云房子就更栩栩如生了。你们还想不想看看其他的云房子?大家仔细瞧,这些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第三步:指导学生具体说。“同一幅画面,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谁来试一试?”而后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头脑里也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云房子,这些云房子真美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再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练习表达,最后回到课文,顺承而教。这种读写结合,重在模仿作者的语言形式,掌握一定的语言密码,发展想象力,练好写作基本功,为学生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与表达方法对接,因理而写

如,教学完《石榴》一课后,学生了解了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在此基础上,出示学生平时经常看到的水果——桔子,让学生仿写,通过观看、触摸、品尝,生活化的经验为学生打开了读写结合的大门。再如,学完《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对移步换景的写法有了感悟,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秋游活动,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这种仿写,指向的是具有普适性的写作思路和格式,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这种写,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仿中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同生共长”的读写结合

以上“写”的设计基于课堂的阅读感悟和写法迁移,即在感悟文本育人价值、学习某个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或扩写,以达到写法迁移的目的。那么,是否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习写作方法服务,为进一步阅读感悟服务,从而达到“读”“写”“思”融为一体呢?

1.关注作者写作动机,仿中悟法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一篇写人的文章,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要求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武夷山的两个景点——九曲溪和云海的美。习作点评之后,老师追问:“为什么九曲溪这么美,云海这么美,作者却没有写武夷山的美,而是重点写了武夷山的险?”从写又过渡到课文的写法探究上,让学生感受作者选材的精妙之处,体会衬托写作手法的妙用。这里的仿写一方面练习了写,同时也是后一个教学活动的铺垫。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游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想象描述路上所见的景象。点评后追问:“课文为什么不这样描写呢?是叶圣陶没有我们这样的文笔吗?”从而让学生明确详略得当的道理。

这样的设计,既达到了写的目的,即通过写让学生感受、运用一些写的门道与规律,同时还领悟了其他写作方法。仿写、扩写的是句式和段落,领悟的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将“为读而写”和“为写而写”的两种旨趣统一起来,效果更明显。

2.关注课文文本风格,文理兼顾

在设计“写”的练习时,不仅要考虑写的时机和方式,还要考虑文本本身的言语特点,其语言、思想、题材等来自文本语境,这样才能既深化了读,也促进了写,可谓一举两得。例如,薛××老师上的《爱之链》,他从小说的特点切入,在探讨细节描写、出人意料的结尾之后,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环境描写上,让学生读两处环境描写部分,研究为什么这么写?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明白环境衬托的作用,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凄凉的环境,用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的心境,并对人物乔伊和文本核心价值——“爱”有了更深的感悟。进而延伸至第三处环境,“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学生就可以在前期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已经领悟了这种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已经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人文价值,两者结合,学生就可以写得精彩纷呈。

这种读写结合,既深入了文章的感悟理解,又兼顾了写的训练,且写的思想、内容、形式都来自课文本身。既入乎文内,以观其理,又出乎文外,以通其变。真的是妙不可言!

从所周知,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等方式进行内化,另一方面又要及时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但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重心不能光顾着“写”,也不能光顾着“读”,而是要互相支撑、互为作用。读写结合以后,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王崧舟.语文焦虑与实践突围:语用教学三个层次的厘定与整合[J].新教师,2013(10).